鄙人研究《道德经》十多年了,古今中外的版本、译文读了太多太多。实在是难读懂!今天就这个话题说说它难读懂的原因。先说版本,后说译文。 先说版本。《道德经》的真本,也就是老子写的原本,早就找不到了,之后的版本太多。现在流行的版本,大多用的是晋魏朝的王弼本,比它更早的有不少。最早的是郭店出土的楚简本,是战国时期的。之后按时代排列,最主要的有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的帛甲本、帛乙本、河上公本。从这些版本的比较来看,楚简本的文字虽少,但最接近老子的真本;其它各本随着时间的后移有着越来越多的异化的文字、错位的句子和窜入的衍文。到了河上公时代,老子原文的失真已到了让后人读不懂的地步。读不懂的现象从他的注释就可以看出,有这太多不懂装懂的望文生义和神乎其神的弯弯绕。王弼继承了河上公的衣钵,在智慧上大做文章,用智慧玩躲猫猫,把不懂装懂弄成了玄学。现在流行的解说,可以说,无不是王弼之解的翻版。马王堆的帛甲本和帛乙本出土,尤其是郭店楚简本的出土,提供了接近真老子的某些条件。可惜,现在拿老子做学问的人,几乎都还是抱着王弼的宝贝死死不放。 再说译文。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的译文是常人读不懂的,很多地方违犯了人的直觉,从而违犯了人类的正常价值。读不懂的原因,是注解的前人读不懂,不懂装懂;后期翻译的人也读不懂,并美化不懂装懂。读不懂的原因是客观存在,遗憾的是我们的文人对汉子的研究太过草草。老子写《道德经》所用的文字是周朝早期的,是西岐的甲骨文演变而来的金文,也就是早期的大篆。东周之后王廷衰落,诸侯国的文字进入王廷。老子作用的文字及其含义逐渐被忘淡。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现象愈演愈烈,致使汉文字的继承出现了第一次断裂。之后随着权力的统一,汉文字再度演变,从大篆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致使汉文字的继承出现第二次断裂。文字继承的断裂不单是字形上的,更是字义上的,也是思想上的。在此仅举三个例子,如“上善若水”的“上”原本是为至上的意思;如智力的"智”原本是欺骗的意思;如玄而又玄的“玄”原本是一钻到底或深究到底的意思。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人没有一个是研究甲骨文的,而甲骨文研究不透,老子的意思是出不来的。 以上所说,大体强调了《道德经》难读懂的原因在版本和文字上。这里补充一下,这两个原因之下还藏这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原因。权力统一必要求思想的统一,统一后的权力对老子文懂了刀子。权力统一到了成为释放利益的唯一源泉的程度,文人必然围绕权力的需求去解释老子。他们对老子动刀子,必回花样百出。如此,《道德经》如何能不难读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