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大千世界的无穷意境,而盆景正是将大自然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巧妙浓缩于盆钵之中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 川派盆景以“缩龙成寸”的手法,将自然景观展现于盆钵之中 川派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五大流派之一。2011 年,川派盆景制作技艺以其自成一体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珍品。 在川派盆景中,很少会对树木生雕硬凿,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对树木进行加工 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 川派盆景,源于东汉、盛于明清,是在器皿内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表现自然景观并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川派盆景历史悠久、造型多样,以小小的盆钵展现大自然的精神,具有“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的艺术特征,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川派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著称,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盆景之乡”。1979 年,成都文物管理处在发掘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条形土陶盆,配置木雕荷花盆景,这是成都最早的关于盆景的物证。 川派盆景既大气又稳重,在清秀中又蕴含高雅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一批文人和玩家的推动下,盆艺家们开始与画家配合,并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主题性的作品。1959 年,陈毅元帅在一次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咫尺之内瞻巴山千寻,一水之中望蜀水万里 四川山川秀美,物华天宝,被誉为“天府之国”,多样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丰富的植物材料,成就了集山水灵气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川派盆景艺术。 温江寿安镇百花盆景公园“川派盆景游学基地”创始人陈宏宇 川派盆景风格独特,在布局上取源于当地的名山大川,将青城之幽、峨眉之秀、三峡之险、剑门之雄浓缩于盆钵之中,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点。巴山蜀水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浸润和熏陶,也让川派盆景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和技法。 川派盆景传统上多选用金弹子、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竹等植物作为造型材料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分为树桩盆景制作技艺、山石盆景制作技艺、树石组合类盆景制作技艺三种。 树桩盆景制作技艺擅长表现树木千姿百态的身姿,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感,具有绝妙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效果;山石盆景制作技艺则擅长表现巴山蜀水的雄俊、高险,以“起、承、转、合、落、结、走”的造型组合为基本法则,让人耳目一新;树石组合类盆景制作技艺则融合前两种技艺于一体,综合表现树木山水的幽险,体现出和谐而高度凝练的审美观。 传承千年技艺,回归田园生活 成都市都市现代林业产业化示范项目 成都温江寿安镇结合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发展理念,以“川派盆景发源地”为植入点,充分挖掘川派盆景文化,以百花社区花木盆景为基础,打造文化盆景园旅游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园林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将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川派盆景文化“搬出来、走出去”。 百花盆景公园 此外,百花潭公园、杜甫草堂、武侯祠等也成为川派盆景优秀作品的汇集地。作为“川派盆景主题城市公园”,百花潭公园还于2011 年专门打造了一个集川派盆景与川派盆景资料馆为一体的川派盆景园。 在成都百花潭公园内,不仅有种类多样的川派盆景作品,还有川派盆景资料馆,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川派盆景,还可以了解川派盆景的科普知识 园内园林与盆景相得益彰,不仅荟萃了许多川派大师作品,而且集中展示了有关川派盆景艺术历史发展的文献资料,人们可在此感受到川派盆景的发展历程。每年的春秋两季,百花潭公园都会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各类盆景展会,而两年一度的成都市盆景展更是蓉城风景园林界的一个传统盛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为成都市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增光添彩。 “川西花王”陈开钦故居 “盆景的精神,就是一种山水精神,一种田园精神,一种对自然的回归精神,这和当前成都市提出的公园城市的建设和回归自然向往是一致的。”正如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张重民所说,盆景是对大自然的浓缩表现,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向往就是对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回归。相信传承千年的川派盆景,也会在这样一种回归自然的热潮中,找到一种新生的力量。 文/ 王鑫 图/ 肖蓉 本文内容摘自《四川画报》2019年3月刊 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