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氏中藏经》卷下

 善同德 2019-05-23
[卷下]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万应丸
    甘遂(三两)芫花(三两)大戟(三两)大黄(三两)三棱(三两)巴豆(二两。和皮)干漆(二两炒)蓬术(二两)当归(五两)桑皮(二两)硼砂(三两)泽泻(八两)山栀仁(二两)槟榔(一两)木通(一两)雷丸(一两)诃子(一两)黑牵牛(五两)五灵脂(五两)皂角(七定。去皮弦)上件二十味。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炒。为黄色。存性。入后药。
    木香(一两)丁香(一两)肉桂(一两。去皮)肉豆(一两)白术(一两)黄(一两)没药(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脐)茯苓(一两)赤芍药(一两)川芎(二两)牡丹皮(二两)白牵牛(二两)干姜(二两)陈皮(二两)芸台(二两。炒)地黄(三两)鳖甲(三两。醋炙)青皮(三两)南星(二两。浆水煮软。切焙)上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度谨具如下。合时须在一净室中。
    先严洁。斋心涤虑。焚香。精诚。恳诸方圣者。以助药力。尤效速也。
    结胸伤寒。用油浆水下七丸。当逐下恶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动。(再服)。
    多年积结。食块。临卧水下。三丸至五丸。每夜服之。病即止。如记得因伤物作积。即随所伤物下七丸(小儿妊妇老人勿服)。
    水气通身肿黄者。茯苓汤下。五丸。日二服。水消为度。如要消酒进食。生姜汤下一丸。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汤下七丸。
    膈气噎病。丁香汤下三丸。(夜一服。)因伤盛劳。鳖甲汤下七丸(日三服。渐安。减服。)小肠癖气。茴香汤下三丸。
    大小便不通。蜜汤下五丸。(未通。加至七丸。)九种心痛。茱萸汤下五丸(立止。)尸注走痛。木瓜汤下三丸。
    香港脚。石楠汤下五丸(每日食前服。)卒死。气未绝。小便化七丸。灌之立活。
    产后血不行当归酒下三丸。
    血晕、血迷、血蛊、血痢、血胀、血刺、血块、血积、血症、血瘕、并用当归酒下二丸。逐日服。
    难产横倒。榆白皮汤下二丸。
    胎衣不下。烧称锤。通红。以酒淬之。带热下二丸。惟孕妇患不可服。产急难方可服之。
    脾泻血痢。干姜汤下一丸。
    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一丸。
    赤痢。甘草汤下一丸。
    白痢。干姜汤下一丸。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汤下二丸。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热醋盐汤下三丸。
    如常服一丸。临卧茶清下。
    五烂疾。牛乳下一丸(每日二服。)如发疟时。童子小便酒下十丸。化开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
    
    疗万病六神丹
    雄黄(一两。研)矾石(一两。烧)巴豆(一两。去皮)附子(一两。炮)藜芦(三两)朱砂(二两。一两别研。一两为衣)上为未。炼蜜为丸。如小豆大一等作黍米大。男子百疾。以饮服二丸。小儿量度与小者服。得利。即瘥。
    
    安息香丸
    治传尸肺痿。骨蒸。鬼疰。卒心腹疼。霍乱吐泻。时气瘴疟。五利。血闭。癖。丁肿。惊邪。诸疾。
    安息香木香麝香犀角沉香丁香檀香香附子诃子朱砂白术荜茇(以上各一两)乳香龙脑苏合香(以上各半两)上为末。炼蜜成剂。杵一千下。丸如桐子大。新汲水化下四丸。老幼皆一丸。以绛囊子盛一丸弹子大。悬衣。辟邪毒魍魉甚妙。合时忌鸡犬妇人见之。
    
    明月丹
    治传尸劳。
    雄黄(半两)兔粪(二两)轻粉(一两)木香(半两)天灵盖(一两。炙)鳖甲(一个。大者去裙烂。醋炙焦黄)上为末。醇酒一大升。大黄一两。熬膏。入前药末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如是传尸劳。肌瘦面黄。呕吐血。咳嗽不定者。是也。先烧安息香。令烟起。吸之不嗽者。非传尸也。不可用此药若吸烟入口。咳嗽不能禁止者。乃传尸也。宜用此药。五更初勿令人知。以童子小便。与醇酒。共一盏。化一丸服之。如人行二十里。上吐出虫。其状若灯心而细。长及寸。或如烂李。又如虾蟆。状各不同。如未效。次日再服。以应为度。仍须初得。血气未尽。精神未乱者。可用之。
    
    地黄煎
    解劳生肌肉。进食活血养气。
    生地黄汁(五升)生杏仁汁(一升)薄荷汁(一升)生藕汁(一升)鹅梨汁(一升)法酒(二升)白蜜(四两)生姜汁(一升)以上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却入后药。
    柴胡(四两。去芦。焙)木香(四两)人参(二两)白茯苓(二两)山药(二两)柏子仁(二两)远志(二两。去心)白术(二两)桔梗(二两)枳实(二两。麸炒)秦艽(三两。去芦)麝香(二钱。另研)熟地黄(四两)上末。入前药膏中和。再入臼中。杵三二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食药。用甘草汤下二十丸。食后日三服。
    安。即住服。
    
    起蒸中央汤
    黄连(五两。)上咀。以醇酒二斗。同熬成膏。每夜以好酒化下弹子大一丸。汗出为度。仍服补药射脐丸。
    
    补药麝脐丸
    麝(一枚。烧灰)地黄(洗)地骨皮山药柴胡(各一两)白术(□□)活鳖(一个。重二斤者佳)上将鳖入醇酒一方。煮令烂熟。研细。入汁。再熬膏。入未。丸如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夜一。蒸谓骨蒸也。气血相抟。久而瘦弱。遂成劳伤。肉消毛落。妄血喘咳者是也。宜以前法治之。
    
    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人参(去芦)柴胡(去苗)杏仁(去皮尖)天灵盖(炙。各一两)蜀椒(一分)桃柳心(一小握)上为末。童子小便一升。末一两。瓶中煎。令熟。空心日午各进一服。经五日效。
    
    醉仙丹
    主偏枯不遂。皮肤不仁。
    麻黄(一升。去节。水煮去沫。焙干作末)南星(七个。大者)大附子(三个。黑者)地龙(七条。去土)上除麻黄外。先末之。次将麻黄末。用醇酒一方。熬成膏。入末。丸如弹子大。每服。食后。临睡。酒化一丸。汗出为度偏枯不遂。皮肤不仁皆由五脏气虚。风寒暑湿之邪。蓄积于中久而不散。乃成疾焉。以前法主之。
    
    灵乌丹
    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风气。
    川乌(一斤。河水浸。七日换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二两。酒浸。焙)何首乌(四两。制如川乌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七丸。渐加至十丸。病已即止。
    
    扁鹊玉壶丹
    驻颜补暖祛万痛。
    硫黄(一斤。以桑灰淋浓汁五斗煮硫黄令伏。以火之。研如粉。掘一地坑子。深二寸许。投水在里。候水清。取调硫黄末。稀稠得所。瓷器中煎干。用一个。上敷以砂。砂上铺纸。下以火热。即取硫黄滴其上。自然色如玉矣。)上以新炊饭。为丸如麻子大。空心。食前。酒下十丸。
    
    葛玄真人百补构精丸。
    熟地黄(四两)山药(二两)五味子(六两)苁蓉(三两。酒浸一宿)牛膝(二两。酒浸)山茱萸(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去皮)远志(一两。去心)巴戟天(一两。去心)赤石脂(一两)石膏(一两)柏子仁(一两。炒)杜仲(三两。去皮。锉碎。慢火炒令丝断)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二十丸。男子妇人皆可服。
    
    涩精金锁丹
    韭子(一斤。洒浸三宿。滤出焙干。杵为末。)上用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二十丸。
    
    疗百疾延寿酒
    黄精(四斤)天门冬(三斤)松叶(六斤)苍术(四斤)枸杞子(五升)上以水三硕。煮一日。取汁。如酿法成。空心任意饮之。
    
    交藤丸
    驻颜长算。祛百疾。
    交藤根(一斤。紫色者。河水浸七日。竹刀刮去皮。晒干)茯苓(五两)牛膝(二两)上为末。炼蜜。搜成剂。杵一万下。丸如桐子大。纸袋盛之。酒下三十丸。空心服。久服延寿。忌猪羊肉
    天仙丸
    补男子妇人虚乏。
    天仙子五灵脂(各五两。)上炒令焦。黑色杵末。以酒糊为丸如绿豆大。食前酒服十五丸。
    
    左慈真人
    (陆本无此上四字。作善养。)
    千金地黄煎。
    生地黄(一秤取汁。于石器中熬成膏。入熟干地黄末。看硬软剂。杵千下。)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久服。断欲。神仙不死。
    
    取积聚方
    轻粉粉霜朱砂(各半两)巴豆霜(二钱半)上同研匀。炼蜜作剂。旋丸如麻子大。生姜汤下三丸量虚实加减。
    
    治瘕方
    大黄(湿纸裹。煨)三棱(湿纸裹。煨热锉)硼砂(研)干漆(炒令烟尽)巴豆(去皮。出油)以上各一两为末。醋一方。熬成膏。入后药。
    木香丁香枳实(麸炒。去穣)桂心(各一两)上为末。入前项膏子。和成剂。杵千下。为丸如绿豆大。饮服三五丸。食后服。
    
    通气阿魏丸
    治诸气不通。胸背痛。结塞闷乱者。悉主之。
    阿魏(二两)沉香(一两)桂心(半两)牵牛末(二两)上先用醇酒一升。熬阿魏成膏。入药末为丸。樱桃大。朱砂为衣。酒化一丸。
    
    治尸厥卒痛方
    尸厥者谓忽如醉状肢厥而不省人事也。卒痛者谓心腹之间。或左右胁下。痛不可忍。俗谓鬼箭者是。
    雄黄(二两研)朱砂(二两研)上二味。再同研匀。用大蒜一头。湿纸裹。煨。去纸。杵为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
    
    鬼哭丹
    主腹中诸痛。气血凝滞。饮食未消。阴阳痞隔。寒热相乘。抟而为痛。宜以此方主之。
    川乌(十四个。生)朱砂(一两)乳香(一分)上为末。以醋一盏。五灵脂末一两。煮糊和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酒下七丸。男子温酒下。女人醋汤下。
    
    治心痛不可忍者
    木香蓬术(各一两)干漆(一分。炒)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醋汤调下。入口立止。
    
    取长虫兼治心痛方
    木枣(二十一个。去核)绿矾(一两。作二十一块子。填枣中。面裹。烧红。去面)雷丸(七个)轻粉(一钱)木香(一钱)丁香(一钱)水银(半两。入铅半两。溶成砂子)上为末。取牛肉二两。车脂一两。与肉同锉令烂。米醋一升。煮肉令成膏。入药同熬。硬软得所。入臼中。杵三二千下。丸如酸枣大。丸时先以绯线一条。丸在药中。留二尺许。作系。如有长虫者。五更初。油浆水吞下一丸。存线头。勿令吞尽。候少顷。心中痛。线动。即急拽线。令药出。则和虫出。若心气痛不可忍者。热醋汤化下一丸立止。
    
    治虫毒方
    水银密陀僧黄丹轻粉大黄丁香诃子雄雀粪(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面半两。共水和成油饼。食之。又法作棋子。入浆水煮热。食之。
    
    破棺丹。
    治阴厥。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脉细欲绝者。
    硫黄(一两。无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为末)丹砂(一两。研匀细)上以酒煮。糊为丸如鸡头大。有此病者。先于净室中。匆令人知。度病患长短。掘一地坑子。深一尺以来。
    用苜蓿火烧。令坑子极热。以醋五升。沃令气出。内铺衣被盖坑。以酒化下一丸。与病患服之。后令病患卧坑内。盖覆。少时汗出。即扶病者令出无风处盖覆。令病患四肢温。心下软。即渐去衣被。令通风。然后看虚实调补。
    
    再生丸。
    起厥死犹暖者。
    巴豆(一两。去皮研)朱砂(一两细研)麝香(半两。研)川乌尖(十四个为末)大黄(一两。炒取末)上件再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水化下。折齿灌之立活。亦疗关膈结胸。极效。
    
    救生丸
    治卒死。
    大黄(四两)轻粉(半两)朱砂(一两)雄黄(一分)巴豆(七个去皮。细研取霜)上为末。以鲲胆汁和丸。如鸡头大。童子小便化开一丸。斡开口灌之。内大葱一寸许入鼻中。如人行五七里。当吐出涎。即活。
    
    治脾厥吐泻霍乱
    黑附子(炮去皮。脐入破)干姜(炮)甘草(炙)肉豆(各一两。印本无此一味有豉等分)上为末。水半升。末四钱。(印本作二钱。)枣七个。姜一分。(印本作一钱。)同煎。去半。温服。连进三服。
    
    三生散。
    起卒死。兼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
    草乌(七个)浓朴(一尺)甘草(三寸。并生用)上为末。水一中盏末一钱。枣七个。煎七分服。重者灌之。
    
    起卒死
    HT葱根(二两)瓜蒂(一分)丁香(十四粒)上为末。吹一字入鼻中。男左女右。须臾自活。身冷强厥者勿活。
    
    浴肠汤。
    治阳厥发狂。将成疽。
    大黄(四两。湿纸裹。煨)大青叶栀子仁甘草(各一两。炙)上为末。水五升。末四两。煎减二升。内朴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取汁二升。分四服。量虚实与之。大泻为度。
    如喜水。即以水浇之。畏水者。勿与吃。大忌。
    
    破黄七神丹
    朴硝(二斤)朱砂(五两)大黄(七两)甘遂(二两)山栀(二两)轻粉(一两)豉(半斤。以绢袋盛之)上七味。以水二斗。熬令水尽。除去甘遂。豉。栀子。大黄。只取朴硝。朱砂。轻粉。为末。以水浸豉汁。研匀后入末。三味同和。煮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丸。吐泻为度。
    
    三黄丸。
    治三吐血诸黄症。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大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后温水下十五丸。量虚实加减服。
    
    通中延命玄冥煮原砂法。
    活尿血。开拥塞。解毒。治一切热病。风气。脚毒。蛊毒。
    朱砂(五两)朴硝(半秤。水煮七遍每遍用水三升。水尽为度。取霜。再入水二升)苏木(二两)大黄(五两)郁金(三两)山栀(二两)人参(二两)桑皮(二两)甘草(五两)上件同熬。水尽为度。只用朱砂。去余药。杵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饮下。可疏诸毒。尤妙。
    
    治暴热毒。心肺烦而呕血方。
    大黄(二两。为末。以地黄汁拌匀。湿即焙干)上为末。每服二钱。地黄汁调下。以利为度。甘草汤亦得。
    
    治吐血方
    蛤粉(四两)朱砂(一两)上为末。新汲水调下。五钱。未已再服。止即已。
    
    治中死心下犹暖。起死方。
    上令病者仰面卧。取温水不住手浇淋脐中。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黄汁。灌之。自活。禁与冷水。只与温熟水饮之。
    
    玉霜膏。
    治一切热毒喉闭。
    朴硝(一斤)牙硝(半斤)硼砂(四两)矾石(三两)上为末。火熔成汁。筑一地坑子。令实。倾入。盆覆一夕。取杵。为末。入龙脑二两。研匀。新汲水半盏。合生蜜调一钱。小儿量与服。
    
    百生方。
    救百物入咽喉。鲠欲死者。
    茯苓(去皮)贯众甘草上件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一分。立效。
    
    治喉闭。闷气欲死者。
    上取干漆。烧令烟出。竹筒子吸烟吞之。立效。
    
    治漏胎胎损方
    川芎艾叶(各一两。炒)阿胶(炒)白茯苓(□□)上末之。糯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七服。仍食糯米粥。养之。
    
    治妇人血崩方
    枳壳(一钱。面炒)地黄(二钱。烧醋淬十四次)上为末。醋汤调下。一钱匕。连三服效。
    
    治妇人血闭方
    干漆(二两。烧)生地黄汁(五升)上熬成膏。酒化枣大许。空心服。
    
    三不鸣散。
    治小便不通。及五淋。
    取水边。灯下。道边。蝼蛄各一个。(三处取三个。令相咬。取活者一个。如后法。麝香酒。食空下。)上内于瓶中。封之。令相噬。取活者焙干。余皆为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服立通(余皆二字。恐误。)
    甘草汤。
    解方药毒。
    甘草(一十二两)上件。锉碎。水二斗。煎至一斗。取清。温冷得所。服。仍尽量服。
    
    治溺死方
    取锻石三石。露首培之。令浓一尺五寸。候气出后。以苦葫芦穣作末。如无。用瓜蒂。
    上用热茶调一钱。吐为度。省事后。以糜粥自调之。
    
    治缢死方
    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HT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候喷出涎。即以矾石末。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
    
    槐子散。
    治久下血。亦治尿血。
    槐用中黑子一升。合槐花二升。同炒焦。
    上件为末。每服二钱。用水调下。空心食前各一服。病已止。
    
    治肠风下血
    荆芥穗地黄(各二两)甘草(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食后。日三。夜一。
    
    治暴喘欲死方
    大黄(一两)牵牛(二两炒)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下。立愈。治上热痰喘极效。若虚人。肺虚冷者。不可用。
    
    大圣通神乳香膏。
    贴诸毒疮肿。发背痈疽。
    乳香(一两)没药(一两)血竭(一两)黄蜡(一两)黄丹(二两)木鳖(二两。去壳)乌鱼骨(二两)海桐皮(二两)不灰木(四两)沥青(四两)五灵脂(二两)麝香(二钱)腻粉(五十个子。此必有误)上并为末。用好油四两熬令热。下药末熬。不住手搅之。令黑色滴水中成珠即止。
    
    水澄膏。
    治病同前。
    井泉石白及(各一两)龙骨黄柏郁金(各半两)黄蜀葵花(一分)上六味。并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一盏调药。打令匀。伺清澄。去浮水。摊在纸花上。贴之。肿毒发背皆治。
    
    更苏膏。
    治一切不测恶疮。饮垂(垂字恐误。)南星(一个)半夏(七个)巴豆(五个。去壳)麝香(半钱)上为细末。取腊月猪脂就膏。令如不痛疮。先以针刺破。候忍痛处。使以儿乳汁同调贴之。
    
    千金膏。
    贴一切恶疮瘫疖。
    定粉南粉腻粉黄丹(各一分)上为末。入麝香一钱。研匀。油调得所。成膏贴。
    
    定命丸。
    治远年日近。一切恶候漏疮。
    此药为末。熔开蜡就汤内为条。如布针大。入内云母膏贴之。
    雄黄乳香(各一分)巴豆(二十一粒。去皮不去油)上研如粉。入白面三钱。水和丸如小豆。或小麦粒大。两头尖。量病浅深内疮中。上用乳香膏贴之。效。服云母膏尤佳。
    
    麝香丸。
    治一切气漏疮。
    麝香(一分)乳香(一分)巴豆(十四粒。去皮)上为末。入枣肉。和成剂。丸作铤子。看疮远近。任药。以乳香膏贴之。以效为度。
    
    香鼠散。
    治漏疮。
    香鼠皮(四十九个。河中花背者是)龙骨(半两)蝙蝠(二个。用心肝)黄丹(一分)麝香(一钱)乳香(一钱)灯心草(一两。烧灰)上入合中泥固济。炭三斤。火。终。放冷。为末。用葱浆水洗净。以药贴之立效。
    
    定痛生肌肉方
    胭脂(一分)血竭(一两)乳香(一分)寒水石(三两烧)上为末。先以温浆水洗过。拭干。敷疮。甚妙。
    
    又定痛生肌肉方
    南星(一个)乳香(二钱)定粉(半两)龙骨(半两)不灰木(一两。烧过)上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疮口。以软帛拭干。敷之。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葶苈大黄(各一两)桑白皮茯苓(各二两)槟榔(七个)郁李仁汉防己(各三分)上件为末。每服三钱。蜜水调下。以疏下恶物为度。
    
    又取白丁方
    铅霜(一分)胆矾粉霜(各一钱)蜈蚣(一条)上件为末。先刺令血出。内药米心大。以醋面饼封口。立愈。
    
    治赤丁方
    黄连大黄(各一两)上件为末。以生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
    
    又取赤丁方
    杏仁(七个。生用)上件嚼烂漱之。令津满口。吐出线滤汁。入轻粉少许。调匀。以鸡羽扫之。
    
    治黄丁方
    巴豆(七个。去心膜)青州枣(七个。去核。安巴豆在枣内。以面裹。煨通赤)上件为末。以硼砂醋作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米饮下。以利为度。
    
    又取黄丁方
    (六本。元控一行。)黄柏(三两)郁金(半两)上件为细末。以鸡子清调。鸡羽扫上。
    
    治黑丁方
    菟丝子菖蒲上二味等分为末。酒浸取汁扫丁上。更服肾气丸补之。
    
    治青丁方
    谷精草蝉壳(各一两)苍术(五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食前仍以针刺丁出。用桑柴灰汁洗之。立效。
    以上八方六本在中卷四十论后。印本无此方。今附下卷之末。
附录一·序
    华先生讳佗字符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得付也。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二老笑指东洞云。石床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
    忽然不见。云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不存神。先生未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斯验。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予性拙于用。复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实。甲寅秋九月序。(此序赵写本所无。似是后人伪作。姑附存之。)

附录二·跋
    余少读华佗传。骇其医之神奇。而惜其书之火于狱。使之尚存。若刳腹断臂之妙。又非纸上语所能道也。
    古汴陆徒老。近世之良医也。尝与之论脉曰。无如华佗之论最切。曰性急者脉亦急。性缓者脉亦缓。长人脉长。短人脉短。究其说未暇也。一日得闽中仓司所刊中藏经读之。其说具在。盖二卿姜公诜为使者时所刊。凡三十余年。而余始得之。序引之说。颇涉神怪。难于尽信。然其议论卓然。精深高远。视脉察色。以决死生。虽不敢以为真正元化之书。若行于世。使医者得以习读之。所济多矣。惜乎差舛难据。遂携至姚江。
    以叩从老。从老笑曰此吾家所秘。不谓版行已久。因出其书见假。取而校之。乃知闽中之本未善。至一版或改定数十百字。则目录。后有后序。药方增三之二。闽本间亦有佳处。可证六本之失。其不同而不可轻改者。两存焉。始得为善本。老不能缮写。俾从子溉手录之。蕲春王使君成父闻之欣然。欲于治所大书锓木。以惠后学。且以成余之志。溉所录。面授而记其始末于下。药方凡六十道。亦有今世所用者。其间难晓者有之。恐非凡识所及。佗传称处齐不过数种。又未知此为是否。好事者。能以闽本校之。始如此本之为可传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