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吴琼花早于扬州
2021-03-28 | 阅:  转:  |  分享 
  
古吴花史撷取古吴琼花早于扬州

古称之“琼花”,据史料考证,即今之绣球花(木绣球)。开花时,数十朵五瓣白色小花,团聚成球,荗盛者,如雪压树,清香满院,蔚为壮观。但绣球花所有小花,均为雌雄蕊退化的不孕花,不能繁殖后代,只能依靠嫁接繁衍。其砧木即今之聚八仙,或称为琼花、扬州琼花。聚八仙花序的外围有8朵较大的不孕花,而中央部分的小花为两性花,受孕后,能结红色果实。

花史上最早记述扬州琼花,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时为扬州军知事王禹偁(954-1001年)的《后土庙琼花诗二首并序》,其序曰:“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因赋诗以状其态。”五十年后,欧阳修(1007-1072年)在庆历八年(1048年)为扬州太守时,特地在花旁建“无双亭”。诗人韩琦(1008-1075年)与刘敞(1019-1068年)等,又有诗赞后土庙琼花天下无双。自后,扬州琼花之名,盛名天下。百年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侵入扬州,揭其本而去。一年后原地出一芽,由道士唐大宁精心养护,而逐恢复,又成新株。这株琼花,宋时有史料载称,约始种于唐末或五代。南宋时,出现过对“扬州琼花”是否即“聚八仙”的争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为扬州太守的郑兴裔(1126-1199年),还有专著《琼花辨》。有关隋焬帝看琼花的传说,是出于清康熙年间苏州人诸人获(1625-1682年)的《隋唐演义》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并无其它史料可证,不足为信。

苏州有关琼花的史料记载早于扬州。王禹偁在扬州的《琼花诗》中,没有提到仅此一株,只是在欧阳修建无双亭后,才世称无双。王禹偁在诗序中称“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这是因为王禹偁此前在苏州看到过俗称的“琼花”。宋太宗雍熙元年到雍熙四年(984-987年)王禹偁先为苏州府长洲县县令,后在至道三年(997年)到扬州。南宋时范成大(1126-1193年)在《吴郡志·卷四十九杂詠·三曰书事》中,引录王禹偁在苏州任上写的诗,已记有“琼花”,诗曰:“尽怪吴苏地,琼花冷不销。”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为苏州太守的孙冕,认为扬州琼花即山野之聚八仙。宋·郑兴裔主修的扬州地方志《广陵志》,关于琼花有一段记述,谓:“后土庙琼花,本大而花繁,天下无之。孙冕过维扬,使人访之,山人谓:‘山中甚多,但岁苦樵斧野烧,故木不能大,而花不能盛,逐不为人所贵’。復伤之,以诗曰:‘可怜遐僻地,常化燎原灰’。其说蓋误以聚八仙花为此花耳。”根据现代植物志的记载,苏州亦为野生聚八仙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苏州琼花的栽培技术在宋、明文献中早有记载。北宋时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1041-1100年)有《玉蝶球》诗,记载过苏州的绣球与聚八仙。曰:“玉蝶交加翅羽柔,八仙琼萼并含羞。春残应恨无花采,翠碧枝头戏作球。”明代苏州周文华,撰写的《汝南圃史?绣球》(1620年)记录了木绣球与聚八仙的嫁接。谓:“八仙花,祇八蕊簇成一朵,亦自奇特。今人多於八仙上挨接绣球。”并详细介绍了嫁接技术。明吴门画家周之冕(1521-?)于万历壬寅年(1602年)作《百花图巻》分别画有绣球花与聚八仙。1642年明?牛若麟修《崇祯吴县志》将“绣球”记入苏州物产。

在20世纪50年代,苏州山区还能见到野生的聚八仙,农家苗圃用以嫁接木绣球后出售,名为“绣球花”。2004年江苏省编辑的《江苏省城市古树名木汇编》登录全省百年以上的琼花(聚八仙)二株,一株在扬州何园树龄120年,一株在苏州昆山亭林公园树龄211年。

蔡曾煜

献花(0)
+1
(本文系老圃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