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光速的本质,了解到世界并不是连续的,时间只是幻觉,世界是由无数个最小尺度的空间组成,可是我们不满足,我们依然要问:为什么? 从大街上回到家里,漫不经心的打开老旧的电视机,画面中大海冲击礁石溅起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美丽,然而当我们不断放大到尽头时,这些晶莹剔透的水珠似乎成了一颗颗毫无意义的像素点…… 如果世界存在一个最小的空间范围,那它是什么形状?如何界定它自身的范围? 当我们不断分割空间最终必然得出最小空间尺度,有尺度和范围,那么必定有一种存在的事物。如果空间是一体的虚无,那么就不可能存在最小空间值,那样我们就永远无法从家里走到上班的地点了。 所以,空间必定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能界定自身大小的尺度,并且从它的不同角度,各个面的一点到达另一面的距离都是一样的,那么它必然是一个完美的圆。 因为宏观世界的空间是均匀的,所以,你朝前方“开一枪”,子弹飞行了1000米落地,朝后方射击也必然是1000米落地,而不会发生你朝左方射击,子弹飞行500米落地,朝右方射击,子弹飞行50米落地的情况,因为前后左右上下空间都是均匀的。 所以这种组成世界最小的空间尺度,必定也是上下左右任何方向都是均匀的,它必定是一个完美的圆,一个一维的圆点。 完美的空间质现在,我们为这个“点状空间存在”起一个名字——“空间质”,空间质即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一切物理世界都依附在空间质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由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间质数量所决定。 空间质暂且定义为普朗克长度大小的点状圆形空间泡,两个空间质泡壁之间的距离等于0。 想象一下,一个圆形的空间泡,它和其他空间质泡壁接触,之间是绝对的虚空,物质、能量、所有的一切都只存在于这空间质上,现在你和手机屏幕之间的距离,你的周围,布满了普朗克长度的圆形点状空间质。 原子,能量,一切物质都存在于这种紧密排列的普朗克长度的圆点状“空间质”上,这种空间质有自身的范围大小。 而光也并非在真空中传播,光沿着普朗克长度上的空间质上传播!1次前进1个空间质,这是比原子还小十多个数量级,10E-33cm的空间质点。 空间质之外是绝对虚空,绝对虚空中不存在距离、大小,一切都失去意义,那里没有过去未来,刹那和永恒无法分辨,无数和唯一系出同源。 物理法则,有限的世界被包裹在这无限中,而只能存在于普朗克长度的空间上。空间质是有限与无限的分界线,宇宙和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空间质隔开了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这里便是物理和时空的尽头! 现代物理学,让我们了解到物质是能量的某种方式集合。我们对原子能的利用,使文明日新月异。 而物质、能量必须依赖空间质的界定而存在,就好比电视中所有的色彩,必须依赖电视的像素点而存在。 当我们认知到空间也是一种“存在”,那么就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能量就是空间质的集合体!并如同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相互转化!
物理世界的法则现在我们知道,物理世界的运动,不过是空间质上一帧帧静止的画面,光从一个空间质点上出现,然后消失,在下一个空间质点上出现。光不会一次跨越两个空间质,因为这里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尺度。 一个普朗克时只对应一个普朗克尺度,在这物理的尽头,只存在“1”,如果光一次跨越两个空间质点,那么两个空间质点的总和就成了空间最小尺度“1”。 而物理法则精准的将上一帧的世界推向下一帧的世界,严谨地说,物理法则从世界上一帧的信息中,推导出世界下一帧的位置。 举个例子:我们朝前方扔出一支笔,其实只是扔出一堆原子,而这一堆原子又存在于空间质上,笔的运动其实是原子在空间质上的移动,笔的原子从一个空间质上消失,然后出现在下一个空间质上。 每一帧时,物质必定在空间质上出现一次。物质在固定时间内的帧时数越多,运动速度越快,在固定时间内帧时数越少,运动速度越慢,光固定时间内帧时数最多,所以每秒光速最快。 所有物质一帧时只能在一个空间质点上存在一次,不能停留。所以万物固定时间内所含的帧时数越多,代表物质相对于空间质的运动越快。 有了物理法则,我们扔出的笔,它才不会飞出地球,飞到自己身后。事实上,这些情况没有发生,每一帧的世界画面都非常相近,它由上一帧世界的信息推导而出,每一个帧时之间必定有坚固的原理,来保证每一帧世界的合理的逻辑和连续。 于是我们有了两个结论:
事实上,我们的记忆,思维本质也不是连续的,而是随着物质而不断消失和出现,因为我们总是出现在存在的那一帧时上,所以我们对宇宙帧时之间的间隔毫无察觉。两个帧时之间我们并不存在,我们只存在刹那当下的真实和静止的一个个帧时中。 为了保证宇宙动态运行,光每秒大约要消失和出现大约普朗克时1E43次。根据物质相对于空间质的运动速度,每个物体每秒的帧数都会不同。 物理法则是如何运行的,如何通过上一帧静止的宇宙推到出下一帧静止的宇宙位置? 如果我们在看电视,画面中有一个球从楼上下坠,如果画面遵循宇宙定律,那么它一定会落在正下方,那万一画面中在刮大风呢?我们就很难得知球的落点。 宇宙如果要处理每一帧的信息来推导出下一帧的宇宙位置,一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运算。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东西在计算一切,物质定律基于最简单的微观基础动量。 对宇宙来说,所有的运动,不过是物质在每个空间质上存在帧时的次数。人类和宇宙中所有的运动,吃饭,散步,看电影,彗星撞击,黑洞,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组成这一切的原子位置在空间质上的跃迁。 宇宙视角来说,存在的仅仅只有无数原子的组合和这些组合在空间质上的跃迁。只要在空间质点上,物质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动量规则,就可以运行宇宙的一切,并且可以无限复杂化。 物质的本质如果我们要摸清引力的本质,我们必须要理解物质到底是什么? 人类科学家将物质划分成原子,又划分出电子、夸克、中微子等等乃至传播力的粒子。现代科学家的粒子“标准模型”更像是用下一种粒子去解释上一种粒子,再用下下一种粒子去解释下一种粒子……不停地解释下去,并没有抓住原子和力的本质,没有解释物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暂且抛开粒子“标准模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启原子的大门! 我们知道,物质是能量的集合,能量是空间质的集合。物质本质上是一种独立而凝聚态的空间质。如果物质是空间质的集合,它们出现了两个不同性,宇宙物质在两帧时之间会消失,而空间质并不消失。如果空间质伴随物质消失,那么失去空间质的界定,物质就再也无法出现了。 物质在空间质上生灭——出现和消失。如同一种波,它的频率就是它的帧时数。物质是空间质上生起的波,这个波极强,导致它在一帧时的瞬间脱离了空间质而存在,在一瞬间成为了物质。 举个例子:如果将空间质比作大海,物质就是离开大海的浪花,并且结冰了,独立于大海存在。物质就是大量能量在小范围内的凝聚态,能量就是大量空间质在小范围内的凝聚态。 能量要成为物质,需要一个标准能级,在这个能级上,能量成为一个单个凝聚态粒子,小于这个能级,能量成为能量波。 物质,能量,空间,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形态! 如果将物理世界比作为一望无垠的大海,空间质就是大海本身,能量是大海上的波浪,波浪随着一帧帧的时间线而起伏,但却没有脱离大海本身。物质则是每一帧都会独立脱离大海的浪花。 能量,空间,物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在这个模型中,能量和空间不再是物质之外的东西,恰恰相反,三者有着同样的来源。 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每一帧独立脱离空间质的刹那存在;能量却不同,能量在每一帧的时间上并不完全脱离空间质而存在,能量更像是一种空间质本身的起伏,一种包含信息的空间质聚集态起伏。 能量的本质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能量,能量没有质量,因为能量每一帧并不脱离空间质而单独存在,能量只是空间质上的空间起伏,能量峰值里包含信息并依托空间质传播。 所以能量传播过程不以有形的形态而存在,当能量的波涛碰到物质,则会表达出自身的信息,并和物质互相作用,显现为瞬间的粒子形态,而大多数情况,能量则以信息波动态在空间中弥漫,这就是能量的本质。 波粒二象性 电子就是一种能量,以波的形式环绕原子,在空间质上起伏,只有当电子触碰到独立的物质才会被观测和显现为粒子效应,就如同大海上的波浪撞上了更为坚固的石头,刹那间脱离了大海。 当能量的起伏,触碰到了一帧上独立脱离空间的物质,则产生互相增幅,能量拥有了能脱离空间质的能力,在一帧的刹那显现为粒子特性,这,便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信息质我们可以将所有能量换一个名称“信息质”,信息质:一切不具有长时间粒子特性的物质,不含有质量的物质,可以互相穿透的波类物质。 于是宇宙存在三种东西,而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态。 物质:脱离空间质,凝聚态的信息质集合(一切有形物质,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星系) 信息质/能量:不脱离空间质,凝聚态的空间质起伏(一切波:电磁波、光波、电子波、一旦触碰物质显现粒子特性) 空间质/空间:绝对虚空背景上的存在(物质和信息质存在的背景,也是物质和信息质组成的最基本元素) 物质归根到底只是能量的凝聚态反应,而能量归根到底只是空间质的凝聚态反应。 现在我们了解物质产生是因为在每一帧的时间上,其可以独立脱离空间质而存在,所以显现为物质特性,拥有质量,并产生引力。 而能量也是一种亚物质,但每一帧无法脱离空间质而存在,显现为波的特性,没有质量,不产生引力。 现在我们距离引力的本质仅一步之遥,困扰人类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问题,统一的物理模型欲将诞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