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拍自家车,没个好车都不好意思上学?

 未说育儿 2019-05-23

01

不久前,深圳南山区幼儿园一名女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拍张以“我家的车”为主题的照片,称该照片将用来装饰班级主题墙的一部分。末了,老师还特地在群里备注:是家中的真车,不是玩具车哦!

这一举动,遭到了家长和网友们的质疑。

许多网友在网上纷纷调侃:这年头,没个好车都不好意思生孩子了,没个豪车都不敢上学。

无独有偶,去年九月份,深圳龙岗的童梦幼儿园给学生布置了“我的小区”这样一道作业,同时还给孩子们发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孩子家里的户型、房价、自购房还是租赁房等问题。

有家长在网上吐槽:这哪是描述我的小区啊,明明就是描述我家的经济状况!

我们可以想象,当照片和调查问卷在班级里被公开后,孩子的聊天画风就会变成这样:

“哇!小马家看起来好有钱啊,车又大又酷!我也想要一辆这样的车。”

“这房子好大啊,我家的房子太小了,回去也让我爸爸妈妈重新买一套。”

“红红你家好有钱啊,我家房子比你家小好多啊。”

“......”

暂且不说教师这样的举动不能在教书育人方面传递给孩子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单就孩子个人而言,这就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家庭隐私,甚至勾起孩子强烈的攀比心。

但有意思的是,在第一个案例中,很多家长都采取了特殊的措施,他们把孩子的玩具车拍了照片发上去,再在事后告诉自己的孩子:“汽车是爸爸妈妈的,玩具车是你自己的,要想把玩具车变成大汽车,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哦!”

这一正能量的举动,获得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

是的,纵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无权干涉别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但是父母却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教育孩子。

02

邻居家的彤彤从小就很独立,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不尽理想。

小的时候,彤彤舅舅总喜欢在彤彤父母耳边炫耀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多么多么好,再嘲讽彤彤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远不及他儿子优秀。

彤彤父母心中虽对舅舅的行为不喜,但却也不满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每次都趁舅舅走后数落了彤彤一番。

上高中后,彤彤和父母一起搬了家。在新住的小区里,每逢晨间闲聊时,彤彤的父母都能听到许多关于别人家孩子的“光辉事迹”,比如说:谁家孩子获得了数学竞赛一等奖,谁家孩子这次又考了年级第一,谁家的孩子这次又拿了多少奖学金......

彤彤父母听后心中又嫉又妒,愈发不是滋味。

高考以后,彤彤成绩不佳,只上了一所普通二本大学。

这时候,成天面对邻居冷嘲热讽的父母终于把怒气嫁接到了彤彤身上,三天两头地开始说她;“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考上了首都重点大学,你再看看你,现在上的这个学校不知道比人家降低了几个档次,真是丢我们的人!”

从那以后,彤彤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她渐渐变得寡言,甚至很少和别人打交道。

毕业以后,彤彤给自己找了份工作,虽然不太如意,但能勉强过得去。

彤彤父母知道后,又开始嫌弃女儿工资低,说小区里谁家的女儿工资是彤彤的好几倍,自己女儿就是不争气,都被别人比下去了。

长此以往的压抑,导致彤彤心情一度抑郁,连看了几个心理医生也不见好转。

中国青年报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在家长的交友圈中,“孩子”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比较,这似乎也是许多父母身上都存在的劣根性。

然而,在别人都在否定自己孩子的同时,如果连父母都选择了放弃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走向极端也是必然的。

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天下有多少雄心勃勃的父母,奢望自己的孩子既做得顶天立地的栋梁,又能开繁花结硕果。最好事事争先,样样超人,到那时方能舒眉吐气,心满意足。

父母有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不如意,往往来自于父母所给的压力。

03

美国华裔教授薛涌曾经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提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面对贫富问题时的理念。

他常常告诉自己的孩子:“穷会带来更多的优势,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在薛涌工作前,家庭情况很糟糕,一家人都挤在顶层的小阁楼上,女儿根本没有机会请朋友来家里玩。

工作几年后,薛涌家境好转,但仍然没有买房买车,而是租住在了本区最便宜的房子。

女儿三岁后,幼儿园里有小朋友问她:“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啊?”

当女儿把这个问题转述给薛涌夫妻时,夫妻俩告诉女儿,下次再问的时候,你可以实话告诉他们:我们没有钱买。

一开始,夫妻俩也担心这样是否会让孩子有攀比的心态,给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影响,但认真观察了孩子几年后,他们发现女儿在这方面几乎完全“免疫”。

在女儿七岁时,有一个同学来家里玩,她看了看这个家后问女儿:“你们家是富的还是穷的?”

女儿坦然回答道:“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

“属于偏富的。”

后来有一次学校里的一个同学知道了女儿家是租房住的,便直截了当地说道:“真是太糟糕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

面对这些问题,女儿总是能保持坦然,从不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也从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有时候,攀比确实是一种天性,但孩子心理行为的发展方向确是需要父母适时引导的。

也许,父母改善家庭经济的能力有限,但如果父母能够坦然面对贫富问题,把穷看作一种另类的财富,并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觉得自己是富有的。

04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差异性恰恰构成了社会的多元化。然而有差异便离不开比较,良性的自我提升也往往需要比较来促成。

父母希望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进步,这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样一个人人追求攀比的环境下,父母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却是十分关键的。

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亦步亦趋地攀比会使父母忘记初衷,变得越发贪婪;而孩子却变得不自信,越发否定自己。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不可否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习惯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

父母善于比较,孩子自然也喜欢攀比;

父母容易自卑,孩子自然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父母自信满足,孩子自然也乐观豁达。

引领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纠结于其他人的眼光,无疑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

相信在父母正确的扬帆指引下,孩子们最终都能够乘风破浪到达属于自己的人生彼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