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百丈山洞山仰山游记

 mishoushu 2019-05-23

那一天(民歌中国2013live版)

序言

  吾之恩师金森发,一位慈祥的古稀老人,上海知青,博学多才,原乐安县乐安一中骨干教师,后返上海,历任太仓浮桥中学校长,桃李天下,德高望重。金老师虽于高一时任吾之数学课老师,却是吾一生之偶像,良师益友,崇敬有佳,并结下深厚感情和不解之缘。2018年9月底应乐安学生聚会之邀,金老师重返江西。聚会之前,邀吾一同前往奉新百丈山、宜丰洞山、宜春仰山参禅谒祖。三天其间,遍游三山及禅宗古寺,领悟山川之秀美、禅宗之博大精深。所到之处,老师一一讲解,对句析联,谒祖禅经;共居一室,论诗续谊,余兴未尽……今作此游记以资留念。

百丈寺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地。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改为“百丈寺”。百丈寺东、西、北三面均倚山,寺院卧其中呈“太师椅”之势。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大雄山上说大雄佛口无言可说
百丈岭中观百丈祖师有意难观

七律-戊戌秋赴江西学生聚会先礼百丈
金森发
频回故地亦云游,
参礼禅源乃夙求。
天下清规天下法,
意中大愿意中修。
野狐信口谈因果,
天子蒙尘坐石头。
一瀑倾飞当远看,
暫凭清净忘来休。


(戊戍中秋后两日)

将眼孔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
要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

百丈山

                     李忱(唐宣宗)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 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李忱: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

谁云有道有禅任尔雨宝弥空总是鬼家活计
这里无棒无喝不妨拈草作药坐令天下太平

放生池与天王殿


  百丈怀海是中华佛教制度的伟大改革者,他在佛教历史中的耀眼光芒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将原来必须要靠帝王将相布施为生的城市佛寺供养制度,改变为农禅并重的自给自足的禅寺经济,并且创导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一时开风气之先,既适应了在深山密林中开禅立寺的环境限制,又实践了佛法人人平等、不忘劳作的要旨。
  二是创立了《百丈清规》,册立了佛寺中的“丛林制度”,并排定了两序班首执事,共同精进办道,各尽其责的管理制度。我们所熟悉的方丈、律师等职称即始自于《百丈清规》,在其寺院的最高管理层之下设西序僧执11名,列执12名;东序僧执18名,列执20名。我们所知的监院、维那、知客、庄主、香灯、行堂、火头等名称均来自于僧列两执的名称。
  三是倡导了贫禅无我的禅门正宗。百丈怀海要求所有僧众无上下,一律入僧堂,无单人卧室,只设长连床。对“假号窃形”“别致喧挠之事”的僧徒责成维那检举,甚至以柱杖之,聚众烧衣钵,逐出山门,有效澄清了佛门净地,使以往假借佛门的懒汉无赖无法再藏污纳垢于禅宗丛林,对维护信众对佛寺的信誉起到了巨大的执纪作用。

怀含万象体露真常特立清规弘觉道
海纳百川心空明净好教浊世脱迷津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寻宗谒祖

祖塔

怀海大师(720-814),福建省长乐县人,本姓王,名木尊。幼时随其母亲去寺庙拜佛,指佛像问母亲:“这是什么?”母亲告知为佛,他即对母亲说:“我后亦作佛。”长大后,他果然依长乐莲花山龙泉寺慧照禅师出家,后倾心依附于 禅宗八祖,即曾被预言“一驹踏杀天下人”的马祖道一,并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室角立于马祖门下,时称“三大士”。怀海禅师受请于百丈寺开堂说法后,使“蓟、鲁、燕、代、荆、吴、闽、蜀,望影星驰,聆声飚至。”

竹海漫步

  长山奇竹--在溜头乡海拔500米的七里长山,有一片面积100多亩奇特的毛竹,是茫茫林海中的一大奇观。这片毛竹林,从幼笋破土始,便东倒西歪,长大成竹后,即为一个或两个“S”型的翘竹,又名“龙竹”。

偶遇

真源

天下清规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来奉新参观过百丈寺,写下“天下清规”四个大字,勒石置于百丈山西石壁,石质坚硬,石色如铁,正东南一面恰似神工鬼斧削切而成,每字长0.51米,宽0.53米,字迹清晰、完好,石壁在上角竖刻有隶书“碧云”二字,“天下清规”石刻于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百丈寺镇寺之宝。

龙蟠石,唐宣宗坐禅之处。

  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会昌元年(841),李忱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篡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忱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忱为求自保,从小就装痴卖傻,以此来消除他侄儿武宗对他的顾忌。为了躲避唐武宗迫害,李忱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问他怎样才能逃避宫廷之祸。那老和尚什么也没说,只在他的掌心写下了“百丈”二字。老和尚的本意是说,只要往京城长安百丈之外的地方躲一躲,便可消灾避祸。可是李忱会错了意,千方百计去打听“百丈”这个地名。终于,他打听到江西奉新有一座百丈山,山上有一个百丈寺,百寺里有一位百丈禅师。李忱于是不远万里来到了奉新。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忱才十四岁,便“托名忱僧,云游天下”。李忱是从高安进入奉新的,他到达奉新的第一站是华林山,饱览华林美景之余,他又游览了四川隐士李八百隐居修炼过的八百石洞,然后以普通云游僧人的身份,拜谒了他的先祖赐名的著名的道观浮云宫,并在这里题下了著名的《浮云宫》诗一首云:
  道人西蜀来,自谓八百岁。
  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
  真风度万劫,神仙邈相继。
  灵岫摩天空,鸟道入云际。
  石罅紫苔封,泉泓墨龙憩。
  碧桃花未开,白鹿迹已逝。
  春风撼山馆,急雪舞林际。
         涤除衣上尘,刮尽眼中翳。
         何当赠刀圭,岂复便俗吏。
         吾不学李宽,盗名取嘲戏。

野狐岩

  百丈禅师每次在堂上讲经说法的时候,常常有一个老人跟随大众一起听讲;有一天说法完毕后,老人却留下来没有离开。百丈禅师便问他:「你是什么人,想做什么?」
  老人回答说:「实不相瞒,我不是人。在以前迦叶佛时代,本在此山修行,因为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因为这句话,便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为我开示,让我解脱狐狸身之苦。」
  百丈禅师说:「你把学人问你的问题,现在重新再问我一次吧。」
  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便向百丈禅师礼拜叩谢说道:
  「今承蒙和尚开示,令我超脱狐身。我就住在后山岩下,祈请和尚慈悲,以出家众的礼仪为我埋葬。」
  第二天,百丈禅师带领寺中僧众,在后山石岩下,找到了一头死狐,于是便用亡僧的礼仪将牠火葬。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向大众说出了上面「野狐闻道」的前因后果。当时黄檗希运就问道:「那老人只回答错了一句说话,便转生成为野狐身。如果没有说错,那又如何?」。百丈禅师回答说:「你过来,我来告诉你。」
  黄檗遂走向前去,竟然给了百丈禅师一掌。百丈禅师却拍手大笑着说:「我本来以为你只有胡须是赤色的,没想到你根本就是一个赤胡须的胡人!」

洞山寺

  洞山寺(普利禅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坐落在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距宜丰县城21公里,是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以及文化发祥地。寺院始建于唐咸通中期,由曹洞宗开山祖师良价所创,后几经兴废,2010年复建。
  洞山寺(普利禅寺)总占地面积约152万平方米(含山林及土地)。普利禅寺由山门、昆灵殿(又称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法堂、藏经楼、祖师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组成。

逢溪桥

  逢溪桥--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是宋代人为纪念洞山良价惮师而建造。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米,属陡拱。桥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桥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逢渠桥是保存完好的北宋古桥,1987年被列为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律-宜丰朝谒洞山
金森发
逢渠睹影有廊桥,
曹洞应知本洞曹。
竖石关头称夜合,
木鱼路侧岂闲敲。
谁移阿育新风景?
我读良公旧絮叨。
一抔由来多废替,
烟云何苦论低高!

传说当年良价初到洞山,过此渠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容貌,顿然醒悟,作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从而参透惮理,也即是说,这里正是他得道的地方,从此化地建庙,开宗立派,绵延千年,佑护后人。

夜合山

  夜合山--相传这顽石通灵性,每天鸡叫三遍天光时会自动打开,太阳西下黄昏又自动闭合,是卫护禅林的一把硬实的石头锁。可惜后来失去灵性,夜里合不拢了,而名字一直叫到现在。

山迥迴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潇潇雨飒飒飘飘黄叶止儿啼

山深林密水净沙明犹是法尘非大觉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何须清净觅真如

夜合山石刻

“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貌同乌兔飞;
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
是明代道彰禅师所作。旁边又有北宋苏辙当年与哥哥苏轼同游时所作的《游洞山》诗: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彷佛类天宫。
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无事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
眼前薄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


飞练

木鱼石

木鱼石,在逢渠桥西南80米处有一块硕大的黑石伏于地,宽3.3米,高2.6米。一头高隆,一头低凹,因其形似木鱼,叩击顶端也能发出似敲木鱼的“剥剥”之声,因而得名“木鱼石”。相传,良价禅师在洞山宣扬佛法,广接善缘,使世人纷纷信奉佛教。远近信士,男女百姓,云集洞山,好不热闹。道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闻知很是气愤,认为良价与老李作对,把芸芸众生拉到洞山学佛,而使世人不信道,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为此,铁拐李来到洞山与良价禅师斗法。铁拐李抛起铁拐,铁拐立即化成一座山丘直往良价头上压来。良价用佛指轻轻一弹,山丘即被定降在寺院右侧,成了“拐棍山”。良价随手将木鱼抛掷过去,铁拐李见状逃遁,木鱼没有击中铁拐李,落在洞山山口崖畔,化成了现在的这块“木鱼石”。八仙之中的其他七位仙人得知洞山佛道斗法之事后,认为铁拐李的做法很不对。佛道之间应当相互包容、相互扶持,教化民众向善,弘扬社会正气。为了表示纠正错误的决心,他们决定做一件好事,为良价传法助一臂之力。七位仙人飘飘荡荡到洞山,看见洞水溪流上游没有桥梁,朝敬洞山的信徒游客往来不便,于是运用神力在溪边石崖上各取一条长形条石架于溪上。于是洞山就出现了一座石桥——“七仙桥”。


七仙桥

老子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不能得道,主要是因为存有妄心,也就是贪求、妄想与烦恼,人只要能做到遣欲澄心,去掉妄心,便能达到真静境界,也就得道了。“拐棍山”和“木鱼石”的传说警醒世人,存有“妄心”就不能平和地对待世界,不能包容万物,就会做错事。而“七仙桥”的故事则鼓励世人,只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潜心修行,戒除妄心,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就能在改正中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七律-谒曹洞祖庭洞山禅寺
茶半生
青峰四壁洞山开,
谒祖寻源曲径回。
夜合还迎林下客,
木鱼焉掷寺前垓?
逢渠睹影真常见,
飞瀑溅珠空性来。
应觉庵堂非佛境,
奈何循塔苦徘徊?


         “佛在性中”高悬在普利禅寺正门门楣上,普利禅寺在江西宜丰的洞山,洞山并不是洞,而是曹洞宗的祖庭。而曹洞宗是南禅五大派之一。创始人良价,是今浙江诸暨人,少年遍游禅林,参研禅理,终究不怎么了然。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初到洞山,过渠时顿悟禅理,于是向当地财主化土地,建寺庙,开宗立派,创建曹洞宗。历史悠久,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寺庙周围古木参天,藤蔓缠绕,鸣泉飞瀑,兽走鸟集,景色很美,是一处融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风白月清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谁说禅门有别境

云行雨施善有善报恶有恶果须知我佛在心田

洞山寺怀南师
——— 永人堂主 蒋章元
鹧鸪声声催,
飞练缕缕追。
逢桥迊新客,
禅宗又一碑。

进入洞山,首先看到的是高大雄伟的山门,门楣上是已故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手所书的“洞山禅林”四个金字,两柱对联:
            洞天一角佛源孕百福,
            福地四周翠岚藏古洞。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良价云游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都属寺院所有。

祖塔

  曹洞祖庭--唐咸宗咸通十年(869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赐为“悟本禅师”,将其肉身葬于洞山广福寺后山,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源出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弟子行思,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因良价住瑞州洞山,世称洞山禅师。良价(洞山)传本寂,因本寂住抚州曹山,世称曹山禅师。因为曹洞宗由唐朝高僧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由其弟子本寂禅师在抚州的曹山传播于世,故后世称其为曹洞宗。

千年古藤

仰山栖隐寺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
胸中无所得尽收明月尽虚空

  仰山栖隐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城南23公里的明月山集云峰下,由沩仰宗开山祖师慧寂禅师创建于由慧寂禅师创建于唐会昌五年(845年),古称仰山寺、栖隐寺、太平兴国寺、兴国古寺,是中国佛教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禅寺兴起于唐代,鼎盛于宋元,延绵于明清,清末道光年间几近毁于火炬。鼎盛时期,仰山栖隐禅寺有殿、堂、楼、阁二十八座,僧人逾千,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都曾慕名造访过。寺庙占地面积400亩。

仰山祖师慧寂法语:水能平物,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禅机千变终归一,浮云田耕皆佛理。
幻像五彩目视空,水能平物无高低。

  唐代会昌年间(841年—843年),当时著名高僧慧寂禅师,为避社会大动荡与战乱,从湖南沩山来此隐居。数年后,开辟佛教道场,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于仰山大行禅法,领众修行,法炬明耀,从者云集,盛极一时,远播高丽、日本,仰山遂成一大禅林,“仰山慧寂”名威四海,傲立佛门。


  朝庭表彰其教化功德,唐宣宗元年,宣宗亲笔题 “栖隐寺”,赐于仰山道场作为寺额, 慧寂禅师圆寂后,朝廷追赐谥号为 “智通禅师”。佛教界也因其教化之德尊称为“小释迦”,誉为佛祖释迦牟尼佛在世。慧寂禅师、仰山和仰山栖隐禅寺名噪天下。


七律-宜春仰山栖隐禅寺行

茶半生
集云峰下隐神庐,
世事沧桑几度墟。
双杏秋风鸣寺鼓,
一宗祖脉响桐鱼。
明心见性然成佛,
悟道焚图不尚书。
寒寺空怀栖广士,
梯田岭坂好荷锄。

沩山灵佑禅师与仰山慧寂禅师师徒唱和,相互默契,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尊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禅”在中国成了佛教的代名词。

千年双杏

仰一真独露清净法身雲开白月毫光满
山万叠互拥庄严浮图雨过青峰髻色深

梯田

  “梯田”一词来源:由于宋代仰山人口大增,有些百姓来此垦山开田,当年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及顶,名梯田” 。 “梯田”一词,就是起源于此。


  沩仰宗在中国佛教的五家七派中兴起最早。此宗的开始者灵佑禅师(771年~853年)和他的弟子慧寂禅师(813年~891年),先后在潭州(现湖南长沙宁乡县)的沩山和袁州(现江西宜春)的仰山,于唐元和年间创立的。是以沩和仰二山为宗名,故称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禅”在中国成了佛教的代名词。沩仰宗其继承发扬道一、怀海的“理事如如”的精神,主张万物皆有佛性,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沩仰宗的禅风是不尚强辩,贵在小处见大,幽香暗渡。这种禅风适合于那些根机深厚,品性内秀的温厚之人。
  作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禅寺,及其开山祖师慧寂禅师的思想和遗迹,在整个中国禅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以后,仰山以祭拜山神著称。晋代大医药家葛洪曾于仰山集云峰顶(即仰山的最高峰)炼丹。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于山麓神祠为地方百姓祈雨祝福。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张商英、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宋代的太平兴国寺不仅本身兴旺发达,而且带动整个仰山兴起了大批的“卫星”寺庙。其中有些寺院都达到海内外闻名的程度。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长老题词---“宜春是禅宗圣地”。

祖塔

慧寂禅师有偈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两三碗,意在撅头边。”
  吃茶即坐禅,禅茶的意思还在于禅与茶相长,仰山茶与栖隐寺就是一种好马配好鞍的关系。茶园沿着山势层级而上,绵延山间,茶山围拥禅寺,茶香蕴含禅味,禅中有茶,茶中有禅。

七律-九月末十月初与恩师短聚别情
茶半生
旅聚匆匆向短亭,
心遥千里系微屏。
相眠一室磋诗句,
共揽三山谒袓庭。
释典析联参佛性,
净心忘世染莲馨。
不知薡蕫劳知识,
夕照逢渠草色新。

后记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金老师佛心慧眼,通古博今,多才多艺,且和蔼可亲,虽早已返沪,但一直与乐安的学生保持联系,常有往来,在老师和学生中享有盛誉。吾与师一日之处,胜读十年之书。然此次相邀游,只有匆匆三日,乃短聚别长,学生实在难舍难分,唯有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祝愿金老师及师母身体健康,晚年快快乐乐,吉祥如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