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早起了半小时,总是在临出门前的十分钟,开始状况百出:铅笔忘记带了,发现鞋子脏了,老师让带的资料忘记准备好了,要上洗手间…… 面对妈妈的催促,儿子总是一副无辜的表情:“那么着急干嘛?” 谁狼狈谁知道,朋友每次到公司的前十分钟都是用来调整呼吸的。 其实拖延对孩子以后的影响更为严重。 “拖延症”的孩子消极被动,容易受制于人:如果孩子不懂掌控时间,就常常在等待、拖延中消耗时间,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未来容易缺乏主见和责任心,难以自己做主。 更重要的是,拖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和效率。 习惯拖延,情有可原 要解决孩子的拖延症,首先要了解孩子拖延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家发现: 孩子2.5-3岁,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也没什么感觉和概念。 更多内容微信公众号搜索:幼师梦,领取幼儿园全年活动大礼包 一直到8岁上小学后,孩子才有了一点时间概念,知道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爸爸妈妈经常说的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对小孩子来说是没有概念的,所以规定时间到了,孩子还没有完成,在爸爸妈妈看来就成了磨蹭拖延。 加重孩子拖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爸妈的一手包办。 很多爸爸妈妈把孩子照顾事无巨细,从穿衣服、洗脸刷牙、喂饭到背书包穿鞋子,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爸妈都替他做好了。 “没办法,早晨时间太紧了,让他一个人干,非迟到不可” 于是一边嫌弃磨蹭,一边包办一切,周而复始,孩子越来越磨蹭。 其实,这么做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更没有意识去主动改变,只要根据爸妈的节奏来就好。 美国一所中学有个规定:不允许家长帮孩子把忘在家里的午餐、课本、作业、运动鞋等物品带到学校,就是要让孩子们自己承担责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爸爸妈妈不能一直给孩子善后, 只有孩子有了责任心,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才能建立时间观念。 另外,爸爸妈妈的没耐心和频繁催促也加重孩子的拖延,这样做容易打乱孩子自己的节奏,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把事情快速做完。 提高行动动机,把事情变有趣 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曾经是一位重度拖延患者,在《战拖行动》中,介绍了他所总结的“拖延公式”: 行动动机=(期望×价值感)÷(冲动×可推迟时间) 简单来说,在一件事情中,期望和价值感越高,冲动和可推迟时间越少,行为动机就越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人们对一件事越不自信,就越容易拖延,这是因为他们在完成这件事前的期待值很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