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探索,不计后果,欢迎您收听思考盒子,大家国庆节快乐。还是先上硬广,欢迎大家继续参与抽奖活动,奖品分别是丁博士公司提供的一大箱子有机活性碳,和美人茶公司提供的一大箱子茶叶。我发现最近这两期参加抽奖活动的朋友比较少,大家的兴致不太高,不过,这也是好事,因为,这对于参加活动的来说,中奖机会就更大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积极的支持一下,帮助我们的节目,帮助两个公司做个宣传,反正也无所谓了,就是玩呗。 继续与对称不对称有关的话题,今天我们聊聊手性。手就是左右手的手,性就是性别的性。啥叫手性,简单粗暴的说,就是一个物体不能与它的镜像体完全的重合,比如说,左手的手套,无论怎么旋转平移都不可能戴在右手上,这就叫手性,当然,即使你戴上了,也会感觉非常的别扭,我们就说手套是有手性的。 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比如说筷子,我们吃饭的时候,随便拿出两支就构成了一双,并没有左右之分,他就没有手性。当然了,这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我举了两个宏观世界中的例子,而通常我们说手性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分子层面的性质,也就是说,两个分子,看起来很像,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二者又不能完成重合,就像是照镜子似的,以镜面为对称轴,这样的分子就叫手性分子。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的,毕竟越是大型的,越是复杂的分子不太可能恰好以一条中心轴,左右完美的对称起来。而这两种在结构上呈出手性的物质,虽然它们的化学组成,分子式是完全一样的,物理性质也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对于人体来说,他们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毒性,以及带来的生物反应可就有着天壤之别了,甚至是会出现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效果。 反应停 为了明确这件事,我们从一个十分生动而惨烈的事说起。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50年代的欧洲。 话说,女性在妊娠[rèn shēn]期间普遍都会有种种不舒服的反应,比如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有的爱吃酸的,有的爱吃的辣的,反正各种不得劲,很多人一天都得恶心两次,一次得恶心十二个小时,可以说,妊娠反应折磨了广大女性同胞成千上万年,却迟迟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而就在1953年,瑞士CIBA药厂在尝试研发一种全新抗生素的时候,一不小心合成了一种叫沙利度胺的药物,为妊娠反应带来了新的希望。稍微介绍一下,这个CIBA药厂正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制药公司的前身,如果你没听过诺华这家药厂,但一定听过格列卫吧,就是前一阵很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治疗肿瘤的神药的原型。反正,这都不重要,咱们重点就说这个沙利度胺。其实,在药品研发过程中,有一些意外收获也是常有的事,比如万艾可的出现就是如此。也就是伟哥,本来是做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没想到却意外的提升了男性的战斗力。而此时,CIBA药厂发现,这个沙利度胺没有任何抑菌的作用,也就想要放弃对它的进一步研究,不想再花冤枉钱了。而就在此时,德国一家叫做【格兰泰】的药厂,发现沙利度胺虽然不能抗炎,但是镇静效果却很好,特别是在治疗孕妇的妊娠反应方面效果极佳,很快,他们就开始大批量的生产沙利度胺,并且成功的投放到了整个欧洲市场,这对于当时的孕妇来时,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再也不用因为恶心呕吐的状态而困扰了。那既然可以抑制妊娠带来的反应,干脆就起来个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名字吧,就叫反应停吧。反应停这味神药,很快的就席卷了全球,在欧洲、非洲、澳洲以及拉丁美洲,都号称是作为一种“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而推广,成为了“孕妇的理想选择”。据说光是在联邦德国,也就是西德,当时一个月的消费量就达到了一吨。 而就在这一切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沙利度胺正为全世界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一场悲剧马上就要到来。在沙利度胺应该不久,我们就发现了,在欧洲地区,新生儿的畸形率特别的高,这是以往的历史时期几乎不曾出现的,所以,必然是由于某种全新的因素影响到了孕产妇所导致的,而且,这些畸形婴儿的表现特别的相似,都是没有胳膊,没有腿,手和脚直接就长在了身体上,就像是海豹的肢体一样,所以,也被称作“海豹畸形儿”。所以,人们推测,此次畸形的元凶背后,一定是有着一个共同的因素。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澳大利亚的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很快就提出了,其实反应停就是婴儿畸形的幕后主使,并且,他把这个观点发表在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因为在他接触过了产妇中,所有产下海豹畸形儿的妈妈们都曾用过“反应停”。这自然就给他们带来怀疑,而此时,在欧洲和加拿大已经发现超过8000例的海豹畸形儿。接着,人们就进行了病理学实验,也就证明了【麦克布里德】的观点。沙利度胺对确实灵长类动物有很强的致畸性。注意,这里说的是灵长类动物,因为,此前,人们都是用大鼠进行实验的,但是大鼠的体内缺少一种把“反应停”转化成有害异构体的酶,所以就不会引起大鼠的畸胎。 后来的有关研究表明,反应停对胚胎的毒性,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也就是有不同的敏感期。在不同的孕期服用反应停,会引起不同的畸形。比如在停经后 34-38天用药,可引起无耳朵畸形与颅神经的畸形;停经后36一45天服药,可引起心脏与血管的畸形;而缺胳膊、短腿这种畸形则是在停经后38一47天服药所导致的;但在停经50天后服药,一般不会引起畸形。 经过以上的调查,从1961年11月起,“反应停”在世界各国陆续地被强制撤回,生产“反应停”的德国格兰泰公司也支付了1.1亿西德马克的赔偿,但是他们却始终拒绝认错,直到2012年8月13日,格兰泰公司首席执行官才为曾经的错误公开道歉,并且制作了名为“生病的孩子”的铜像,警示后人。但是,对于那些服用过“反应停”的妈妈们,以及那些畸形的孩子来说,这苦苦等待了50年的迟来道歉,已经是毫无意义了,就像是一个又不响又不臭的屁,换来的只能是无数的谩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反应停事件中,有两个人口大家得以幸免。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中国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比较复杂,想想上世纪是五六十年代,我们主要是研究吃饭的事,还没有精力考虑吃药的事,所以,就没能引入,而美国,则是要感谢一位叫弗朗西丝的FDA的审批员。FDA也就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说,弗朗西丝几乎是凭借着他的一已之力,阻止了反应停引入到美国,避免了一场悲剧的诞生。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她能坚守自己的岗位,不马虎,不对付,不妥协,不将就。尽管当时,反应停已经风靡欧洲,在美洲澳洲等许多国家也都开始广泛地使用,但是,弗兰西斯觉得,反应停在人体上的安全实验并不充分,所以拒绝引入到美国,这事,当时差点没把美国的药企和美国的孕妇气疯了,人家那么多国家都用的挺好的,你咋主不让用呢。当时,本来,美国有一家叫【梅里尔】的公司都已经获得了“反应停”的经销权,只待通过FDA的审批了,可弗兰西斯就是不让通过。当然了,最终的结果是,弗朗西丝成为了民族英雄,同时也促成了《科夫沃-哈里斯修正案》的通过,也就意味着对于药品的审核变得更加的严格。 以上,就是关于反应停事件的一个简单回顾,想必大家都听过反应停这个词,但是,不曾想过它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爱恨情仇,那么,说的这么热闹,这和手性物质有啥关系呢。这个反应停,也就是沙利度胺,正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手性物质。后来的研究表明,有两种类型的反应停药物,他们的化学成分是一模一样的,分子式写出来也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空间构型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平时看书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很少主动地去进行空间上的思考,所以,很容易就忽略了这个问题,若不是专业研究立体化学的人几乎不会在意这个事。两个空间构相不同的反应停,一个像左手手套,一个像右手的手套,这个左手的手套有镇静,抑制恶心呕吐的作用,而右手手套型就是有使胎儿致畸的作用了。可是遗憾的是,在反应停事件之前人们还没能深刻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当时,也更不知道如何去除有副作用的那一部分,最终酿成了这场世界性的悲剧。 反应停事件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另一方面,也让化学家们再度重视不对称药物研究。比如,孟山都公司的【诺尔斯】最早实现了工业合成手性药物,这是一种单一构型的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首选药物,但另一种,右旋的,却会造成白细胞地减少。虽然,经过高选之后,他成为合格安全的药物。 介绍手性 其实手性在自然界中,在人体中都非常的常见。在自然界中组成蛋白质的有20多种氨基酸,在这其中,除了最简单的甘氨酸外,都有镜像结构,都属于手性分子。更奇怪的是,除了极少数动物的特定器官,比如某些蛙类皮肤当中含有罕见的右旋氨基酸外,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命体,都是由左旋氨基酸构成的。而构成RNA和DNA的核糖却都是右旋的,这种左与右的区分在地球上的自然界中极为普遍的存在。 可是,诡异的是,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制取分子的时候,如果是手性分子,总是两种手性混合存在,就是一半对一半,随机产生的。我们,平时吃东西,也只能消化左旋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所以,不少科幻小说都借用类似的桥段:说有人在星际旅行后进行了“手性翻转”,有点像一个二维平面上的生物在莫比乌斯环上转了一圈一样,左右互换了,此时他再回到地球上,那就吃啥拉啥,自己身体内部的分子变成了镜像结构,就无法消化吸收地球上的东西了。 当然了,小说毕竟是小说,依靠现代的有机化学手段,我们已经可以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制备出绝大部分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无论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如果人体真的被镜像翻转了,我们也可以制成镜像的营养物,以维持生存。但是遗憾就是,这个镜像人可能再也享受不到食物的美味了,再也没有水煮鱼,泡椒牛蛙,红烧猪大肠了,他吃的食物只能是一大盘子胶囊,因为,我们目前还不能随心所欲地栽培出手性植物,也不能得心应手地繁殖出与手性相反的猪牛羊,但这些更高端的问题确实是科学领域很重要的课题,你想想,万一哪天真有外星人造访地球,你不得请人家吃饭呀,不得喝点呀,如果他们与我们地球人的手性相反,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满汉全席还是法式大餐,他们都无法享用,只能把他们带到实验室里吃一些化学合成的手性物质了。想想这场面就挺尴尬的。 在自然界中,分子层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手性分子呢。他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知道,通常说的有机化合物,就是指含有碳的化合物,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所有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起码在地球是这样的,所以,碳原子的基本结构也就成为手性分子形成的重要骨架。一个碳原子的最外层上有四个电子,如果以单键成键时,可以形成四个共价单键,共价键指向四面体的顶点,可以把它相像成一个金字塔的立体结构,碳原子位于金字塔的正中心位置,金字塔的四个尖就连接着四个基团,如果四个基团各不相同的时候,那么,此时,与这个碳原子相连接的四个基团就有两种空间连接方式。如果愣想,你想不出来,非常建议大家自己试一试,可以用一块橡皮泥,上边插上四根火柴棍,每个涂上不同的颜色。无论你按照什么顺序安插这些火柴棍,经过旋转之后,他只有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是不能完全重合的。 他们就像是左右手一样,互为“镜像”,这样的分子就叫做“手性分子”。这种构成手性关系的分子之间,把一方叫做另一方的“对映异构体”,比如说乳酸,从动物肌肉中提取得到的乳酸,就是右旋体;而,另一种是用发酵方法获得的乳酸,就是左旋体。他们彼此之间就是对方的对映异构体,当然了,如果你实在是想像不出来也没关系,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领悟一下精神也就行了。 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也会经常的接触到这些与手性结构有关的事,最常见的就是药品,只是我们平时没太注意这个事,我给你说几个例子,有一种药叫左氧氟沙星,很常见的消炎药,有口服的,静脉用的,还有眼药水,那为啥叫左氧氟沙星,有个段子就说,说有一个人,他的右眼睛不舒服,到医院大夫给开的是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他就说,这个大夫也太不负责了,左右都没整明白。其实,如果你足够闲的话,下次去医院还真可以问问大夫,为啥叫左氧氟沙星,有没有右氧氟沙星,我估计能回答上来的人,应该不多,当然了,你挨了也别找我。其实,还真就有右氧氟沙星,这就是我们讲的对映异构体,更标准的说法应该叫,左旋的氧氟沙星和右旋的氧氟沙星,而这个右旋的氧氟沙星,他的抑菌效果明显不及左旋,而且对于人体来说还是有害的,自然就没能应用到临床了。 还有一味经典药,老司机应该都听过,用过,叫左炔诺孕酮,同样,这也是一个左旋的结构,右旋就不行了,那就得喜当爹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基本药品当中,以左右开头都是如此,而绝大多数的成品药物中,都只选取了其中一种对映异构体,因为另一个对映异构体可能有不良的效果、或没有效果,或者是完全另外一种作用了,比如有一种药叫,普萘洛尔,左旋异构体是治疗心脏病的,而右旋的是男性避孕药,四米唑,左旋的是驱蠕虫药,右旋的是抗抑郁的;维生素C也分左右,右旋的就没啥生物活性,所以,如果你吃的不是左旋的维C,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吃了一斤下肚,只有半斤起了作用。所以,现在对于药品的审批极为严格,手性问题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1992 年,美国FDA就提出了法规,就要求申报手性药物时,应该对它的所有的不同异构体的作用都做出清楚研究与描述,否则是不会批准上市的。 巴斯德说了半天这么热闹,那么,手性这个事人们是怎么发现的呢。这就要请出今天的大神了,【路易斯·巴斯德】,通常我们对于他的了解都是他在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比如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巴氏杀菌法。而今天,我们要着重介绍的是巴斯德对于旋光性方面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经发现了某些物质具有旋光性,啥叫旋光性,就是偏振光在晶体中振动平面发生旋转的特性,我这么一解释,你就更听不懂了。可以这样简单粗暴的理解一下,不知道这位小时候是否玩过所谓的激光笔,手指头这么大,前端可以发出红色的光,可以照出十米二十米远,在墙上形成一个投影。最基本的版的就是一个圆点,这个笔还配有不同的笔头,可以形成不同的图案,如果,我们把这个笔头换成一个狭窄的缝隙,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面光,就像是一把展开的扇子一样,照在墙上就是一条线,所谓的旋光性,就是这面光射出去之后,遇到了某个障碍物,可以想象成一种神奇的玻璃,光可以透过障碍物,但是透过之后,这面光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原来一把平铺的扇子,透过之后变得立起来了,与原来垂直了,当然了,也可以旋转成其它不同的角度。有的顺时针转的,有的是逆时针转的。当时,人们注意到酒桶底部的酒石结晶经过酸化后,会形成的酒石酸,他就会呈现出旋光现象,后来又有人从这种结晶的母液中偶然制备出了另一种酒石酸,奇怪的是这种酒石酸就没有旋光的现象,人们把这个叫做葡萄酸。那时,很多的科学家就研究酒石酸和葡萄酸,发现他俩除了旋光性不同以外,其它方面,包括他们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等等,都完全一样,这就成了当时化学界的不解之谜。我们不一样,但到底哪里不一样呢。1848年,博士毕业不久的巴斯德正在从事化学结晶体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研究。他听说了这个现象之后感到十分的好奇,他就用显微镜观测了酒石酸铵钠盐,发现这种结晶是不对称的,咱说了,酒石酸是有旋光性的,巴斯德就推测酒石酸的旋光现象可能就与结晶的不对称有关。那么如此说来,没有旋光性的葡萄酸铵钠盐就应该是具有完全对称的晶体结构才对。但观察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葡萄酸铵钠盐居然也是不对称的。我靠,这事就更奇怪了。难道说晶体的对称与否和旋光性没有一毛钱关系,只是自己多虑了吗。但,大师毕竟大师,这时候就显示出大师的牛逼之处了。巴斯德注意到,酒石酸铵钠盐晶体的半面晶面都是向右的,而葡萄酸铵钠盐的半面晶面有一半是向右的,一半是向左的。说到这,你是怎么想的呢,下一步,你又会怎么做呢。巴斯德就在显微镜下把葡萄酸铵钠盐中的两种不同方向的晶体用镊子一个一个地挑选出来,左边一堆,右边一堆,并且重新配成了溶液,然后用偏光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凡是半面晶面向左的,都呈现左旋光,凡是半面晶面向右的,都呈现右旋光。巴斯德又把等量的右旋光晶体和左旋光晶体混合后配成溶液,结果这种溶液与葡萄酸铵钠盐溶液一样,就不会呈现出旋光性。这个时候,就是小白的长相,真相大白了。原来这种旋光性与晶体的不对称是有关的。巴斯德还推断,由于这种旋光性的差异是在溶液中观察到的,所以,这并不是晶体的特性而是分子层面的特性。因为晶体在溶液中已经溶化了,所以反映的是分子层面上的某些性质的不同。就此,巴斯德掀开了手性物质的面纱。这里再稍微解释一下,上面说的这个葡萄酸铵钠盐,也就是没有旋光性的这个,我们现在称之为外消旋体,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混合物,也就是把等量的左旋的玩意和右旋的玩意放在一起,结果就是正好能使得光的偏振现象相互抵消,他就不旋了。所以叫外消旋体,就是在外部消去旋光性的物体,通过它的偏振光的旋转不能被检测来了。所以,利用旋光性可以检验物质的手性,但要注意物质的纯度,因为,还有一种东西叫,内消旋体,那是人家自己真正的消旋。具体是咋回事,你也不爱听,我也不爱讲。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巴斯德的这个发现证实了旋光异构现象,对后来立体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还被评为了化学史上最美的实验,没有之一。而当时巴斯德使用的方法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仍是检验物质手性的重要手段。手性的命名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关于手性物质的命名规则,因为我的专业不是立体化学方面的,做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我只是对药物化学有一点十分粗浅的了解,所以,又专门学习了一下手性的命名规则。这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多了。反正我是真心没看懂,索性就把文案组编写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手性物质的命名有很多的方式,对像是对于颜色的分类,有RGB系统,就是红绿蓝,这是我们人眼可以看到的最基本的三种颜色,印刷行为上可能更多的是使用CMY色彩系统,有兴趣可以看看报纸的中缝或者边边角角的地方,都写着CMYK,这只是为了便于人类的生活,生产,人为的进行分类。手性的命名也是如此,就是化学行为内部为了便了交流,便于研究,制造出的一种通用的语言,有楔形式、扭曼投影式和锯架透视式老多老多的方式了,我们就介绍两个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体系吧。一个是R-S体系,也叫系统命名,另一个是D-L体系,也叫费歇尔投影式。 先说R-S体系,还是需要考虑一下,我们前边提到的那个以碳原子为中心的金字塔的造型,金字塔的四个顶点上连接着四个基团,然后,我们把这四个基团,按照CIP顺序规则记作ABCD,至于啥叫CIP顺序规则咱就不管了,可以理解成按照大小个排列,A最高,D最矮。然后,调整金字塔的位置,把D转到到离你最远的地方,相当于把金字塔放倒了,把D点看做塔尖,他指向远方,这个时候,你的面前就是一个由ABC构成的三角形,这是一个塔座,这时D与碳原子的连线垂直于这个三角形。估计,在你的脑中已经形成了这个立体的形象了,然后,我们按a-b-c的先后顺序观察底座上的这三个基团,如是顺时针方向的,则这个构型被定义为R,源于拉丁文rectus,并不是RIGHT,逆时针就是S型,源于拉丁文sinister。 听懂了,就听懂了,没听懂就当听懂了。 那我们就再说另一种,D-L体系,也就费歇尔投影。这是德国化学家费歇尔于1891年提出的,他的这个命名法最大的优点,用咱现在话说,就是扁平化,用两条交叉的线表示这种四面体结构的含碳化合物,两个横键是伸向纸面前方的,也就是离你近的,两个竖键是伸向纸面后方的,也就是离你远的。这样,就把一个立体的结构表面在一个平面上,要不然以前化学家还都得先学半年的立体素描,所以,表示某一个化合物的费歇尔投影上,可以在纸平面上平移,也可在纸平面上旋转180°或其180度的整数倍,但不能在纸平面上旋转90°,否则得到的就是他的对映体的构型。 那怎么判断D型,L型,它是以甘油醛作为标准物,其他对映异构体的构型通过与甘油醛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对比来确定。行了,知道这么多就足够了,除非你是学习化学专业的,要不然,对于我们这些以追求娱乐为主的朋友们来说真心没啥用,而我刚才说的这些连皮毛都算不上,另外,再提示大家一下,DL系统里的左与右和RS系统里的左右并不是对应的,与经过偏振光发生的旋转也不是一一对应的,至于他们之间是如何转换的,我也不知道。 手性制备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对于手性物质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在药物生产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在意其中一种手性的提纯生产,同时避免另一种手性物质的混杂。但是,很多年以来,人工合成的物质都是外消旋体,也就是糟粕与精华共存的。那么,如何才能才能制备出我们真正需要的高选性的优质手性物质呢。从大方面上来说,有两个思路 ,一个是,先生产出这种左右手共存的混合物,然后在消除不需要的那种,或是挑出需要的那种。当年,巴斯德就是这么一个一个挑出来的。另一种思路,就是直接生产出特定的一种手性物质,根本就不让另一种手性物质形成。 目前,较为常用的则是催化剂。因为,做为一家医药公司来说,他当然会追求更大的利益。对于化学合成的手性物质来说,如果仅靠自然合成,那么自然是左与右一半一半的关系,如果仅是其中一半没有作用,那还算是好事,更可怕也更常见的是,另一半还会有许多副作用。所以,对于医药公司来说,他们每生产一斤药物,还要费尽周折,把另一半分离出来,同时,处理这些废品,也会花费更多的钱。因为考虑到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的危害,这些废品也不能被随意处置。那么生产成本就太高了。 所以,目前,主流的研究就是用一种叫做“不对称催化合成”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制药,在香精和甜味剂等许多化学行业,都有所应用,给工业生产一下子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正是授予了这方面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诺尔斯、夏普莱斯和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和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贡献颇丰,通过手性催化剂,促进单一异构体药物的合成。 举个例子,野依良治开发的催化剂,能够达到1:(10^6)的效率,也就是说,1g这种催化剂可以合成出1000kg的手性产物。这种高选性手性的物质的合成,必然给未来的化学,生物学,药学带来新的希望。单一异构体药物也迎来了全新春天。 上世纪末,手性药物制剂市场已经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 1980年版的《美国药典》中统计了486种合成手性药物,仅有88种单一异构体药物。而2005年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化学合成新药中约有60%为单一异构体药物。 就连曾经声名狼藉的反应停也有了新的机会,“重新做药”。在1998年时,FDA批准沙利度胺作为治疗麻风性结节性红斑的药物上市。2006年,又被批准用于多发性骨髓瘤。 这正是因为,我们更深入的意识到他的作用机制,我们也可以掌握它,控制它,让它更好的为人类发挥功效。在中国市场,也开始投入使用,未来也将作为抗癌药流通。其实,这个道理也好理解,既然他能抑制胳膊腿的生长,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可以抑制其它器官的生长,而肿瘤生产自然也是需要血管的滋养,那么,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他自然也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了。 目前世界上使用药物总数大约有1900种,其中手性药物占半数以上;临床常用的200种药物中,手性药物多达110余种;正在开发的药物中2/3以上是手性的。世界上每年手性药物销售增速大于15%,我国手性药物市场更超过了千亿元。所以,各位大老板,如果有兴趣致力于手性相关产生的研发生产可以联系我们思考盒子文化传媒能力有限公司。让我共同开创一个全新的天地。 今天的节目基本就是这样了, 手性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小到基本粒子、原子核、简单的无机分子和高级的生物大分子,矿物晶体、安培电流、大到植物藤蔓,海螺贝壳,人体结构、大气气旋,洋流运动,甚至,行星自转、天体运行,星系旋臂、整个浩渺的宇宙,从微观到宏观,物质在其存在形态和运动方式上都有手性,生命起源、物质结构和天体演化,这些都我们极为关心的自然科学基本问题,它们也都涉及到手性。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可是手性的故事却刚刚开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下一期的节目,上帝是左撇子吗? 也欢迎大家参加活动,帮我们宣传一下,最后,祝大家十一节快乐,给我叔我婶,给家里人都带个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