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什么样的照片?

 xm风帆 2019-05-24

喜欢栩栩如生的东西,照片也是。栩栩如生,就是可以让人有遐想,有喜怒哀乐的余欢。

在中国传统美术观点里,对一件东西的最高评价是“气韵生动,通俗解释,就是看着很有灵气。但这个灵气,很难来具象化,容易意会,很难言传。

比如上面这条龙,第一眼看上去,就萌萌哒的栩栩如生,(让我想起,好嗨哦,那个网络神曲。)但这生动,又不是仅仅因为匠人的技艺高超,更多是心底的童真,情趣。

文化不都是严肃枯燥,人的情致,可以让物件活在当下,活到未来。龙可以威严,那是入世的规矩,也可以可爱,则是生活的情趣。

美的物件,也可以通过改良,带入生活的日常,文化与艺术,不该只是高高的被供在庙堂。

上帝视角,没了喧闹,但视角是理智的,客观的,缺的是生动感,带入感。

苏州园林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喧嚣。很多时候,人们少有机会感受园林的幽静别致之美,感受到的,是和常规热门景点一样的人潮汹涌。有机缘,让更多人看一眼静逸时小雨中的园林,一定会有更多人爱上这传统之美。

理智上知道,和发自内心的喜欢,是两回事。

理智上知道,是知识的认知,

发自内心的喜欢,是感受和亲历。

逛博物馆时,镇馆之宝虽然价值连城,却未必会让人欣喜。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件,不经意之间,常常会惹人流连。

相对于航拍,贴近视角更有代入感,会觉得发生在眼前。

苏轼说:绘画如果单纯以画得像不像而评价,就是儿童一般的见识。这说法,现在会被吐槽太偏激。(但偏执,牢骚,清高,等等不完美印象加起来,才是一个敢爱敢恨真实人的苏轼。)

这雕塑,给人的感受仁者见仁,但能给人以感受,就是生动。

像不像,是技术,固然很重要。但苏轼的重点是“气韵生动“。简单说,写字,绘画,雕塑,音乐,以至于今天的摄影,作品里得有“人味”,才会直指人心。 人味,大概意思是,人的情趣,想法,是人生赋予作品里的生动。

无论什么形式的美,生动,就会一直活着。对普通人而言,了解一个世界最初的方式,只是感性的情感共鸣。

千年以前,萌萌哒的牛

四大名著里,老少皆宜的是《西游记》,因为生动,不需要太高门槛。但门槛最高的《红楼梦》,也可以靠文辞优美,情感共鸣打动人,冷不丁就是一句: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毕竟,谁都有过一往情深的年华,片言只语,就能触动很多人柔软的心底。

Ps:

最能触动人心的文字是情书,民国时期的朱生豪,是个很会写情书的人,随笔就是一句: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生动有趣无比。

神态,对雕塑来说,就是表达,是语言。

生动,可以让人感同身受感,可以治愈心灵。

如果说宗教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是治愈,我一直觉得寺院里的佛像,可以再亲和一些,庄严可以让人畏惧,但亲切和温暖才能治愈人心。

以前,拍摄宗教题材照片,喜欢表现其神秘感,仙风道骨感。现在,更愿意看见宗教里人的层面。如果说宗教的本质是人文关怀,那么这关怀与温度的画面,就是生动感。

关怀,比仙风道骨更让人觉得有意义

东西方,都在用不同的表述,说着生动的重要性。就像摄影圈里那句名言: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这句话放到音乐,美术,甚至用心做一顿饭,都成立。

生动,是以人的视角,塑造人的情怀,联结人的共鸣。

初学摄影的人膜拜技术,会以技术评判照片的优良。但站在普通观众的视角,技术上的精湛,不等于我喜欢。技术,是在圈子内探讨的知识话题,生动,是给所有人的情感语言。

时代变化与技术革新越来越快,但照片作为人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却不会改变。相机可以越来越小,但在作品里,人的影子要越来越大。

摄影随笔,图文原创:@细草穿沙(郑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