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是之前曾写过的一篇梳理五胡十六国的文字,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整个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 两晋南北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 1、西晋结束三国纷争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晋武帝,在此的两年前,公元263年,司马昭已派钟会、邓艾攻灭蜀汉。 公元280年,司马炎令杜预、王睿南下灭吴,至此三国归一,天下重新一统。 司马炎并非昏君,作为一个开国之君还是合格的,其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开创了“太康之治”,但司马炎自身的奢靡之风为晋朝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西晋自公元265年建立,至公元316年灭亡,凡51年,其作为一个大一统朝代的时间其实也仅仅在司马炎生前,司马炎在公元290年去世后,傻儿子惠帝司马衷即位,帝国马上开始风雨飘摇。 八王之乱,起于公元291年,终于公元306年,本质上就是因为司马衷鲁钝,皇后贾南风弄权,引起了司马家族的内讧,参与者其实不止八王,因《晋书》将参与的八个诸侯王联合作传,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而结束,但更大的混乱马上就到来了。 公元304年,八王之乱尚未结束之时,南匈奴刘渊便在太原起兵了。 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攻破洛阳,公元316年,刘聪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由于此事件均发生在晋怀帝永嘉年间,故史称“永嘉之乱”。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结果,便是五胡乱华和晋室衣冠南渡。 2、东晋和十六国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在南京称帝,这便是东晋。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的门阀士族当权的朝代,王氏、庾氏、谢氏、桓氏四大世家依次掌控东晋103年的朝政。 东晋的政治相对比较稳定,我们的目光可以集中在北方的五胡十六国。
公元318年,刘渊的养子刘曜即位,国号“赵”,史称前赵。 公元319年,刘渊的大将石勒在河北即位,国号也是“赵”,史称后赵。 前赵位于关中,后赵位于河北,两个政权在北方东西对立。 后赵统一北方 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一统北方。
公元333年,石勒死后,其侄石虎即位,北方大乱。 公元350年,石虎养孙冉闵灭后赵自立,这便是冉魏。 与此同时,关中被氐族人的前秦占据,鲜卑人的前燕从辽东入关,进入中原。 公元352年,前燕慕容恪生擒冉闵,斩于遏陉山,此后前燕与前秦取代了前赵与后赵在北方东西并立。 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派王猛灭前燕,一统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80余万军队南征东晋。 与后来鲜卑人在北方重建正统不同,苻坚选择的是灭东晋,夺正统,这也是苻坚不听王猛临终劝告,执意南征的根本原因。 有的人说,假如此时的前秦灭了东晋,那么华夏文明也将随之灭亡,其实历史远没有那么悲观,前秦成为第二个大秦帝国也说不定。 但无论如何,事实是前秦败了,苻坚北逃,天下大乱。
慕容垂本位前燕名将,因屡被猜忌投奔前秦,苻坚兵败后,慕容垂选择了北上复国。 公元384年,慕容垂在河北复国,史称“后燕”。 后秦与后燕 同年,羌人姚苌在关中叛乱,次年斩杀苻坚,自立为帝,这便是“后秦”。 后秦和后燕,一如此前的前秦和前燕一样在北方东西并立。
东晋和北方十六国对立的局面,最终被鲜卑族拓跋焘和刘裕的崛起而改变,拓跋焘的北魏统一北方成为北朝,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史称“刘宋”,从此南朝开始。 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击败后燕,后燕被一分为二,北部为北燕,南部为南燕。 公元410年,东晋的刘裕北伐,灭南燕 公元417年,刘裕的北伐大军攻破潼关,围攻长安,姚泓举家投降,后秦亡。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宋朝。 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燕。 公元439年,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至此,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北魏与后赵、前秦的短暂统一不同,它使北方重新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 3、南朝和北朝 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动权依然在北不在南,华夏能否重新一统,在于北方何时能够完成鲜卑和华夏的融合。 简单来说,北方的政权沿革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灭北齐,一统北方。 南方的政权沿革则相对简单:宋~齐~梁~陈,四朝禅让。 但我们观南北朝的节点可以不完全依照政权沿革。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为由,从平城迁都洛阳。 拓跋宏迁都洛阳,其目的便是为了重建华夏正统,从此鲜卑族改汉姓,着汉服,说汉语,写汉字,开始了民族的大融合。 但对于北魏政权本身而言,此举加剧了北魏内部的汉化与反汉化的分裂。
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待遇不如洛阳贵族,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公元523年,六镇拓跋贵族发生叛乱,史称“六镇之乱”,这一事件导致了北魏的最终分裂。 北魏乱局,最终尔朱荣击败六镇乱军,掌控朝政。
河阴之变,发生在六镇之乱中,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因此此事件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公元528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攻占洛阳。之后,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使尔朱荣从平定叛乱的功臣成为乱臣贼子,高欢和宇文泰分别在河北和关中拥立北魏皇室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侯景本为东魏高欢部将,但与其子高澄不睦,高欢死后,侯景反叛,被南朝梁武帝收留。 之后,南梁与东魏交好,侯景恐惧,公元548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次年占领南京。 至公元552年,陈霸先收复南京,侯景出逃被部将杀死,乱平。 ![]() 侯景之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乱使南朝的核心地区江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南方被统一只剩下时间问题。
北周(西魏)与北齐(东魏),从实力来说北齐原本更强,但北周自宇文泰创立八柱国、府兵制后,迅速强大起来,后来的关陇集团奠定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统治基础。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可惜宇文邕与后来的柴荣一样,英年早逝,否则一统天下的人便不会是杨坚。 ![]() 公元578年,宇文邕病死在北伐突厥的路上,时年35岁。 三年后,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杨坚灭南陈,一统华夏,南北朝就此结束,华夏文明迎来了第二个大一统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