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锤行动”——纳粹德国对苏战略轰炸是如何失败的

 hercules028 2019-05-24

1943年11月,纳粹德国空军的作战参谋们向第三帝国高层提交了一份颇为引人注目的战役计划。此时的东线战场上,在苏联红军的重击下,德军正在节节败退。对此,德国空军的军官们提出了一条“妙计”,旨在通过德军的空中力量来极大地改变战场上双方的力量对比。该计划的想法是,用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猛击苏联莫斯科-上伏尔加地区的发电厂——这些电厂此时正在为苏联战争工业提供至关重要的电力保障。该计划在研究简报中这样夸张地写道:“除了作为‘飞行炮兵’和使用其轰炸机部队在步兵前面扔炸弹,德国空军对东线的胜利难道就再也做不出别的贡献了吗?当然不是,它可以攻击俄国军事力量的根基,即俄国人的战争工业。”德国军事和政治领导层,从阿道夫·希特勒和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到下面各级人员都满怀热情地赞同该计划,于是,德国空军以苏联战争工业为目标的“俄罗斯行动”(Russia Action)出炉了,该计划也被称为“铁锤行动”(Operation Iron Hammer)。

为德国空军寻找“战略任务”

  当战争进行到1943年的时候,德国空军突然对战略空中力量有了急迫的需求。在1941年侵苏初期,缺乏战略空中力量一事并未引发什么严重问题,德国空军总参谋长汉斯·耶顺内克(Hans Jeschonnek)也说这“起码是一场比较完美的战争”。在苏德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德国空军几乎彻底摧毁了苏联空军,并给予快速机动的装甲纵队的推进以极大的支援。不过,在一系列战术和战役任务中,德军的空中力量逐渐被打零碎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经常接到命令为陆军提供直接的空中支援,特别是1941年12月苏军在莫斯科一线发起反攻之后。在紧急情况下,德军的轰炸机甚至会被作为运输机使用,如向被包围在霍尔姆、德米扬斯克和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部队运送补给。

东线战场上的“斯图卡”Ju 87D俯冲轰炸机。二战中的德国空军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支战术空军
东线战场上的“斯图卡”Ju 87D俯冲轰炸机。二战中的德国空军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支战术空军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德国空军逐渐失去了集中兵力的能力。事实证明,即使在战争的第一年里,德国空军也不可能针对苏联的战争工业开展任何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作战。只有在1943年2月惨败于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空军总参谋部才得以考虑将“战略轰炸原则”应用到苏德战场的问题。

  虽然德国被定位为是大陆性质的欧洲列强,因此其空军规划人员被迫将精力更多地倾注到如何更有效地协同陆军作战上(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空军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仍聚焦于对空中力量的战略运用,即瘫痪敌国的战争经济。德国空军官方的条令中称,远程轰炸机是攻势空中战役的骨干,其任务是摧毁敌人武装部队的工业资源。当时德国一些军事刊物上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在德国空军的规划人员看来,一支现代化空军的独立性和巨大航程使其能攻击敌人发动战争能力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那些之前德国地面部队难以企及的目标。对那些在战争中与德国传统军种(陆海军)陷入鏖战的敌国而言,如果发动这样一场攻击可以给其施加无法忍受的压力,并导致敌人迅速崩溃。在德国军界,这种观点被称为“战役性空中作战”(德语:operativer Luftkrieg),尽管这个术语囊括了战略轰炸的大部分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几乎没什么机会将战略轰炸这一理念变成现实。尽管在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战役中轰炸了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与推进中的德国陆军的紧密协同还是模糊了空中力量战略运用和战术运用的界限。在“不列颠之战”期间,德国空军的战略指导纲领总是发生变化,再加上糟糕的情报和错误的目标选择,这一切最终限制了德国空军的发挥。

“不列颠之战”期间德军的He 111轰炸机群
“不列颠之战”期间德军的He 111轰炸机群

  在规划侵苏作战行动时,战场的巨大规模和德国空军需要执行的任务的复杂多样严重限制了德军在空中的主动性。第21号元首令禁止德军对苏联的战争工业进行轰炸突袭,除非等到地面机动作战结束后才可以。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共投入了三个航空队,这三个航空队只能将他们的大部分资源用来支援在大草原上推进的德国陆军集团军群。不过,德军高层禁止开展战略轰炸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德国的空军规划人员知道,战略轰炸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他们认为,1941年时攻击苏联的战争生产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就算是苏联的工业产出被打断了,其效果也要等到为期四个月的战役(德军预想中的侵苏作战将在四个月内结束)结束后才能“传递”到前线。基于同样的理由,尽管德国空军已经完全意识到苏联人正在将他们的工业往俄罗斯腹地内陆转移,但他们还是几乎未对苏联的搬迁工作进行过什么空袭,从而让苏联人得以从容不迫地完成工厂搬迁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

  1941至1942年间,德军的各个航空队曾三三两两地对莫斯科和苏联其他工业中心进行过空袭,但占据他们作战时间绝对大头的还是直接支援地面战役。一些德国空军将领最终开始将此视为一个严重的失误。在德国空军内部,长期以来就有这样的认识:苏联经济,正如其在苏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蓬勃发展的那样,在战略轰炸面前是很脆弱的。苏联的经济力量虽然规模巨大且尚未被完全开发出来,但其工业总的来看还是相对较为初级的,集中分布在少数几个重要的工业带上,并通过脆弱的通信网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

侵苏战争初期,被德军炸得千疮百孔的基辅市
侵苏战争初期,被德军炸得千疮百孔的基辅市

  德国空军总参谋部的一份研究中这样写道:“很明显,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每种经济都必须放到其民族、历史和地理特征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毫无疑问,民族社会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也影响了德国空军的战略规划。尽管缺少针对特定目标的情报信息,但德国空军和德国陆军的研究还是发现,与西欧国家相比,苏联的经济要更加脆弱。这一观点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存在,而且对德军的战略轰炸计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略转变

  在东线作战的德国空军各级指挥部门提出过多个应急预案,都是关于动用他们的轰炸机部队打击工业目标的,但在苏德战争最初的两年里,德军几乎未发起任何有意义的战略空袭行动。1943年2月,轴心国惨败于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军指挥高层意识到,东线战役根本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迅速结束。这一时期,德国空军的领导者们称之为是“(轰炸苏联工业和经济的)战略观点出现了强劲的反弹”。1943年3月,埃里希·冯·曼施泰因陆军元帅指挥的传奇般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稳定住了南俄地区的战线,让此前一直在撤退的德军多少有了些喘息之机,同时也让被各条战线上的任务扯得支离破碎的德国空军有机会重整旗鼓,集中起一部分飞行部队,将战前的“战略轰炸”理论付诸实践。

  随着德军战线的恢复,以及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暂时从支援陆军的任务中解脱了出来,汉斯·耶顺内克上将下令,针对能维持苏军战斗力的关键工业目标展开一系列空袭。在整个1943年6月期间,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打击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包括位于雅罗斯拉夫尔的合成橡胶工厂和位于萨拉托夫的石油精炼厂。主要目标是位于高尔基市的坦克工厂,该厂之前是苏联国营汽车厂,在美国的援助下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立,生产“福特”A型汽车和卡车。德军的空袭进行得颇为顺利,损失也微乎其微。通过轰炸过后的照片判读和对战俘的审讯,德方确认空袭给苏联工厂造成了严重破坏。当然了,就算把这三处目标全部炸毁,一时半会儿也未必见得会对苏联的军事实力造成什么有意义的影响。例如,与位置更往东的巨型坦克制造基地(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相比,高尔基工厂生产的T-34坦克的数量一直相形见绌。更重要的是,这三家工厂都不是任何一个更为庞大的目标系统的一部分。从这一点上来讲,战争期间,德国空军在选择轰炸目标时缺乏真正的指导。德国空军的参谋人员只是简单地选取那些他们觉着合适的、引人注目的工厂(当然肯定要在德军飞机的航程范围内),然后便随意地发起空袭。

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中生产的T-34中型坦克
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中生产的T-34中型坦克

  考虑到德国人对其情报机构的态度,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虽然德军战区和战术情报经常可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他们的战略或经济情报却往往是错的。在德国空军中,情报是最不受重视的机构之一,其不受人待见之甚居然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有能力、有志于去作战司令部任职的军官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担任情报职务。

  德国空军对苏联工业的研究被汇总成了大量卷宗,其中列出了数百家工厂,包括这些工厂的位置、生产的产品等,都用彩色印刷的段落和章节鲜明地标了出来。可是,倘若有人认真翻看这些卷宗,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情报的主要来源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部门的宣传材料,只不过是用来表现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取得了多么好的发展之类的。这根本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年计划的宏伟目标是让苏联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而在这条道路上领头的是一些英雄劳动者。这种宣传为世人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农业化阶段的国家正在向现代化转型。但真实情况是,监督工业化建设的是各级人民委员,在当时的苏联体制下,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配额,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报告一些不真实的产量数字。

苏联表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宏图的宣传画
苏联表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宏图的宣传画

  耶顺内克自己承认,在规划战略空中战役方面,德国空军需要外部机构的帮助。他建议组建一个委员会,负责更新有关苏联经济的情报,方法包括利用可公开获取的文献、审讯战俘、侦察报告和与类似德国工厂的对比研究。耶顺内克的确承认了德国空军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建议却让众多鱼龙混杂的第三帝国军事情报和民间机构参与到了目标选择的决策过程中。就连党卫军头头海因里希·希姆莱也要来插一脚,提出了他认为合适的轰炸目标。在这些机构和建议中,最重要的是由年轻且雄心勃勃的德国军备及战争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建立的一个委员会。

  从理论上讲,将众多机构在各个方面的经验汇总到一起是个挺不错的想法。但实际情况是,让这么多机构参与到目标选择的讨论过程中严重妨碍了决策的制定。真正有影响力的建议者(如施佩尔部长)为了能在行动中轰炸真正有价值的目标而与一大群非专业人士展开了争论,最终讨论的结果耽误了很久才出来,而且是低效的,内含许多浪费性质的重复轰炸活动。

  由于被各项任务的要求和德国日甚一日的糟糕战局折磨得身心俱疲,耶顺内克在1943年8月18日选择了自杀。接替他的是京特·科尔登(Günther Korten)空军上将,原第1航空队指挥官。科尔登是位战略轰炸的狂热鼓吹者,他也是耶顺内克提出的对苏战略轰炸计划的热情支持者。正如他向德国空军总参谋部的代表们所陈述的那样,他的目标是在东线打造一支堪用的攻势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力将对苏联工业展开战略空袭,并对俄国腹地纵深的铁路网展开大范围空袭。

  在手忙脚乱地进行了一番情报搜集活动后,德军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从1942年底开始,苏联的工业生产便已能补充绝大部分战损,特别是坦克装甲车辆和飞机。苏联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生产引发了德军的巨大关注。事实证明,全苏联的工厂每月一共可生产约2000辆坦克(一年就是2.4万辆)。如果这一产能不受阻碍地继续进行下去,那么算上战损,到1944年4月时苏联将拥有一支装备1.1万辆坦克的钢铁洪流。空中力量对比的偏斜更令德国人感到不安:德国空军在1943年7月付出了难以置信的努力,才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维持了与苏军的空中均势。从那以后,苏联红军空军便逐渐掌握了东线天空的支配权。德军档案卷宗中的大量统计数字和文字叙述传达了这样一条确凿无疑的终极信息:单凭战场上的战术胜利,德国根本无法打败拥有飞机和坦克数量优势的俄国人。

位于古比雪夫的苏联飞机厂正在生产伊尔-2强击机
位于古比雪夫的苏联飞机厂正在生产伊尔-2强击机

  第二个结论更有意义:虽然在1941年秋天对工厂进行了大规模搬迁,但苏联相当一部分军事工业仍处在德军现役轰炸机的航程范围内。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业集中到了被称为“康采恩”的巨型工业联合体之中,这简直就是为空袭而“量身定制”的。面对德国空军的毁灭性打击,苏联战时经济的一些重要部门可谓是“门户大开”。最终,制定一份可行的空袭计划的重任落到了德国空军总参谋部(特别是作战部门)的肩上。

电力官僚之野望

  我们很难说清,在德国空军的官僚中,是谁最先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空袭预案。德国空军行政办公室下属的建筑部部长是斯坦曼(Steinmann)教授,他提议轰炸苏联的电网。斯坦曼教授写道,被称作“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计划”(GOELRO Plan)的苏联国家电气化项目是约瑟夫·斯大林首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列宁自己也曾写道:“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其结果就是,在俄国的整个欧洲部分,苏联人建设了众多发电厂,为所有的重要工业区提供着电力。

  斯坦曼注意到,苏联电力工业的一大典型特征是整合进了产量巨大的工厂群之中,那些分布在莫斯科-上伏尔加地区的电厂是最有价值的空袭目标。一旦把这些巨型发电厂的电力生产活动打断,就有望引发该地区工业生产活动的无序和混乱。苏联发电厂中使用的许多汽轮机和其他设备是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进口的,这就意味着它们一旦被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替换。施佩尔下属的那个委员会拥有大批工业专家,为首的是鲁道夫·卡尔(Rudolf Carl)博士,此人是德国电力规划总监。卡尔博士也同意斯坦曼教授的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欧洲部分工业经济结构地理概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欧洲部分工业经济结构地理概貌

  相反,德国空军的情报机构此前由于未能提供足够的目标情报而导致了失败,他们此时更关心的是如何弥补这一缺陷。于是,德国空军的情报机构自己展开了调研,其分析人员研究了苏联航空发动机、机体、合成橡胶、航空汽油和滚珠轴承的生产情况,还研究了苏联的交通运输系统。他们给出的建议是,应打击苏联的军事航空工业,还要打击苏联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生产。不过,由于兵力不够,因此其提出的目标清单需要被砍掉一部分。最终,德国空军的情报分析人员建议空袭位于高尔基市、乌法、喀山、古比雪夫和莫斯科的航空发动机工厂。在这些城市中,只有莫斯科和高尔基市位于德军现有轰炸机基地的攻击范围内(此时已经到1943年年底了)。更有甚者,德国空军的情报机构长期将他们自己提出的这份轰炸目标清单置于其他人提出的轰炸目标清单之上,他们希望德军的远程轰炸机最终能执行他们所指定的那些空袭。

艺术家笔下的古比雪夫航空发动机工厂
艺术家笔下的古比雪夫航空发动机工厂

  与此同时,德国陆军的数个机构也在寻求参与到对空袭目标的选定过程中,这其实是没意义的,因为会导致无效的重复轰炸活动。德国陆军许多情报机构给出的建议中,包含大量无用或是无关的信息,例如要轰炸的某座工厂的主管是不是犹太人。总的来看,德国陆军对空军战略的横插一脚让本就饱受拖延之苦的“铁锤计划”的制定又拖了一阵子。

  到1943年11月初,科尔登上将手下主管作战的参谋卡尔·科勒(Karl Koller)将军分析了各方提出的建议。卡尔将军承认,很多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但他同时也认为,即使在最虚弱的状态下,德国空军依旧有能力对苏联的战争经济发动一场瘫痪性空袭。德国空军的作战参谋们拒绝采纳他们本军种情报部门提出的建议,而是选择莫斯科-上伏尔加地区11座主要的发电厂作为目标。这一选择可能也受到了施佩尔的影响——施佩尔的声望在1943年年底逐渐达到了顶峰,而且德国空军的作战参谋们也不屑于听取来自他们本军种情报部门的意见(此外空袭飞机发动机工业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行的)。卡尔将军的结论是,摧毁发电厂能有效地瘫痪苏联在该地区的军火生产。德国空军准备对每座电厂都出动一个轰炸机大队(约下辖30架双发轰炸机)进行攻击。

东线战场上的德军轰炸兵力

  在将空袭计划从纸面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颇为棘手的问题。即便战争已经进行到了这种“晚期阶段”,德国空军手头上还是没有一款性能令人满意的四发轰炸机。战前的原型机(如容克斯Ju 89和道尼尔Do 19,其更为人知的名字是“乌拉尔轰炸机”)已被证明超出了当时德国航空工业的能力,无法大规模量产。之后推出的亨克尔He 177则被证明是一款技术上的噩梦。直到1943年年底,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还在使用大战之初就使用的He 111和Ju 88轰炸机。稍微先进一点的道尼尔Do 217轰炸机也已投入使用,但仅仅装备了一个大队。Do 217轰炸机可以挂载“弗里茨X”(Fritz X)炸弹,这是那个年代的精确制导弹药。德军准备用这种炸弹来轰炸乌格里奇和雷宾斯克水力发电厂的涡轮机。

“弗里茨X”炸弹,二战期间德国空军的空对面制导武器
“弗里茨X”炸弹,二战期间德国空军的空对面制导武器

  哪怕把此时德军各条战线上所有的轰炸机都凑到一起,其总数也不足1000架。虽然德国的飞机总产量在增加,但生产重点已转移到用于本土防空的战斗机身上,这导致增加轰炸机的产量成了痴人说梦。更糟糕的是,在支援陆军的战斗中,东线德军的轰炸机兵力还在不断地被消耗。

  在这一巨大的困难面前,东线德军的轰炸机部队大部分被集中到了第4航空军手里,直接置于鲁道夫·迈斯特(Rudolf Meister)空军上将的指挥之下。第4航空军非常仔细地开展了夜间精确轰炸训练,轰炸需出动领航机和目标照明技术,还需得到无线电导航的协助。科尔登上将坚持认为,空袭兵力需要被编组为一支独立的战略轰炸机力量,只向最高指挥层负责,这样就不会受到东线战场种种其他作战压力的困扰。

  让“铁锤计划”难以开展的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德国空军的作战规划部门发现,仅用手头上可用的部队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对11座发电厂同时发起攻击本身就是一次风险巨大的活动,除此之外,规划者们还不断抱怨,称这场作战大大超出了部队的能力。作战参谋们甚至命令德国空军的情报部门开始研究一项名为“关于对苏联军备工业进行空袭以作为战略空中战役基础”的建议。这一建议似乎向人们表明,之前提出的空袭发电厂的计划不仅仅是一项应急措施,而更像是一场针对苏联的长期战略空中战役的第一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产生的建议,如应该对这11座发电厂进行反复的攻击,这反映出德国方面已经认识到,彻底摧毁此类受到严密保护的目标是很困难的。

  其他提出的任务只会让德国空军的作战力量变得更加分散。情报机构还列出了一份包含关键工业设施甚至个别小目标的清单,并认为轰炸这些目标是有利可图的。相关的计划提出,可派遣小股兵力(如尚未完全做好战备的He 177远程轰炸机),在容克斯Ju 290侦察机的协助下攻击遥远的乌拉尔地区的目标——那里是苏联飞机发动机生产的核心地带。最后,也是最有意义的是,德国空军的情报机构起草了一项计划,旨在瘫痪苏联境内的交通运输网络。很明显,该计划是受到了美军第15航空队在意大利境内开展的代号为“绞杀行动”(Operation Strangle)的空中遮断战役的启发。

容克斯Ju 290侦察机
容克斯Ju 290侦察机

  无论如何,所有这些计划都必须等到第4航空队完成对其轰炸机部队的训练,这一直拖到1944年3月才结束。与此同时,苏军在东线战场北部施加的压力正迫使德国陆军向新的“黑豹-沃坦”防线(即所谓的“东墙”)撤退,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预定的战略轰炸作战,因为德军的撤退导致其无法再使用德诺和普斯科夫的空军基地——从这两处基地起飞,德军飞机可以轰炸位置最偏东的3座发电厂(位于高尔基市)。来自各方的建议都坚持认为,对11座发电厂的空袭必须同时进行,以便造成完全的经济瘫痪。现在,上述目标中非常重要的3个已经不在亨克尔轰炸机的航程范围内了。

  虽然原本精心筹划的攻击计划一下子被打乱,修改后的计划却迟迟没有出现。德军第6航空队指挥官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上将提出,可将计划改为出动第4航空军的全部兵力(约350架轰炸机),针对大莫斯科地区发动12至15轮大规模的恐怖轰炸。格莱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位王牌飞行员,后来成了位铁杆纳粹党员,当戈林于1945年“擅离职守”之后,希特勒任命格莱姆为新一任德国空军总司令。格莱姆相信,集中攻击莫斯科地区的军事和工业设施既可以给工业目标造成严重破坏,又会给莫斯科城区带来不小的损失,后者可以削弱工业劳动人口的士气,甚至有可能让民众不再相信斯大林。

  冯·格莱姆这一非同寻常的提议太过于理想化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是在尝试着以某种形式保住“铁锤计划”。德国空军的情报部门也沿着同样的思路走了下去。在仔细判断了斯坦曼教授的计划之后,他们在1944年2月21日得出结论说,对莫斯科-上伏尔加地区的电力供应发动一场系统性的突袭仍然是可能的。卡尔·科勒将军在给提议的回复中承认,尽管制定一项新的攻击计划是有必要的,但他并不认可格莱姆的“恐怖轰炸”提议。他争辩说,这种行动看上去只能“让俄国人的决心更坚定”。

其他目标

  几乎是在轰炸电厂之战夭折的同时,德国空军的情报部门又提出了一套可进行空袭的目标体系——苏联的铁路网。德军针对铁路开展空中遮断作战的逻辑与之前轰炸电厂时是一样的:苏联脆弱、易受攻击的铁路系统(大部分是单线)很容易在空中打击下崩溃。1944年4月,德国空军情报机构的头头写道:“针对俄国铁路运输体系的系统性空袭的目标,必须是彻底瘫痪敌人的运输能力……(其将)给敌国的整个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难。”

对苏联铁路枢纽日梅林卡(Zhmerynka)轰炸过后的航拍照片
对苏联铁路枢纽日梅林卡(Zhmerynka)轰炸过后的航拍照片

  于是,在德国空军领导层放弃了对电厂的空袭之后,针对铁路系统的战役又开始了。这是一场为期4个月的空中行动,共针对苏联的铁路中心发起了将近80次大规模夜间轰炸。德军的这些行动收获了巨大的战术胜利,且自身损失轻微。这场战役堪称是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最后的攻势作战,也为纳粹德国的宣传机构提供了材料。一位战地记者记录了这类对军事目标的空袭和盟军对德国城市及平民的战略轰炸对士气的不同影响,他不幸地发现,德军这一“最后的空中攻势作战”造成的战略影响约等于零,因为他们手头上可用的轰炸机兵力仍然太过孱弱,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即瘫痪苏联的铁路运输网;而且很快,这类空袭被终止了,以便将兵力用于对抗苏联红军1944年发起的夏季攻势。

  事后来看,德国人被苏军巧妙的欺骗行动(即所谓的“马斯基洛夫卡”)误导了,把他们的空中遮断兵力集中到了北乌克兰地区。1944年年初,苏军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地区打出了一个向南的突出部,这让德军的情报机构相信,苏军的攻势将从这里发起。相反,苏军的打击却落在了白俄罗斯,也就是1944年6月22日发起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在苏军势不可挡的推进面前,德军第4航空军的前方基地一个接一个地丢掉了。

  尽管如此,德国空军确实从打造战略轰炸力量的过程中有所获益,起码在空袭波尔塔瓦时凸显出了其益处:1944年春,美国陆军航空队开始针对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大陆上的目标展开了穿梭轰炸行动。B-17“飞行堡垒”轰炸机及为其护航的P-51“野马”战斗机可以从英格兰起飞,轰炸欧洲的目标,然后降落在苏联乌克兰境内的空军基地里。在美军针对上西里西亚地区目标的一次空袭行动中,德军的一架侦察机悄悄地尾随着美军机群,锁定了苏联境内的一处机场。

  鲁道夫·迈斯特上将麾下的轰炸机部队原本计划要在某天夜里空袭苏军的铁路运输,此刻却突然改了任务,他们被要求在1944年6月21日夜间空袭位于波尔塔瓦的穿梭轰炸基地。在这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夜间精确轰炸行动中,德军担任领航任务的第4轰炸机联队(KG 4)用照明弹照亮了机场。两个德军轰炸机联队随后跟进,将43架B-17轰炸机摧毁在了地面上,自身无一损失。这次空袭堪称是纳粹德国空军针对美国陆军航空队最成功的一次打击。波尔塔瓦之战结束后,美军的穿梭轰炸行动很快就停止了。

波尔塔瓦遭空袭之后,一名苏联哨兵正守卫着两架B-17轰炸机的残骸。在1944年6月22日德军的轰炸行动中,共有43架B-17被彻底摧毁,另有26架受损
波尔塔瓦遭空袭之后,一名苏联哨兵正守卫着两架B-17轰炸机的残骸。在1944年6月22日德军的轰炸行动中,共有43架B-17被彻底摧毁,另有26架受损

  饶是如此,德军的机场仍在不断落入苏军之手,再加上德军在1944年夏季遇到的燃料危机,导致第4航空军被解散。从此之后,德国空军的独立轰炸机力量便不复存在了。1945年初,又有人提议用“榭寄生”远程组合战机(由一架去掉驾驶舱的Ju 88无人轰炸机和固定在其上的有人驾驶战斗机组成,轰炸机驾驶舱内装有3.8吨重的烈性炸药)攻击苏联境内的经济目标,不过这一“铁锤计划”的最终版本早已被之前数个夭折的“铁锤”证明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被盟军缴获的德军“榭寄生”远程组合战机
被盟军缴获的德军“榭寄生”远程组合战机

最终分析

  德国空军计划发起的对苏联腹地的空中战役可以与盟军的战略轰炸作战进行一番比较。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空中力量鼓吹者们在这一信念上是一致的,即“战略轰炸提供了不同于旷日持久的地面消耗战的其他选项”。尽管德国空军的军官们对航空兵器这种威力的理解不亚于任何人,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德国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场地面战争。相应地,他们在构建德军的空战理论时也把协同陆军作战的内容纳入了考虑。当德军深陷东线战场的泥潭后,德国空军高层转而将远程轰炸机力量作为打破这种僵局的手段。不过,虽然德国空军的领导者们希望战略轰炸可以将他们从这场正在迅速走向失败的战争中拯救出来,但他们在战略轰炸上押的赌注实在是太大了。诸如“让敌人的战争经济崩溃”或“终结有序的工业生产活动”一类的豪言壮语原本只能使战前的英、美或意大利等国的空中力量狂热分子感到鼓舞。

  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德国人对他们展开对苏轰炸机攻势的期望太过于乐观。讽刺的是,到1943年年底,德国本土反倒成了德军提出的战略轰炸理论的活生生的“实验室”:德国人自己的战争工业在英美的打击下证明了,战略轰炸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德国空军专门为确定对苏轰炸的目标而成立了委员会,成员包括军方和民间机构人士。直到1944年年初,盟军轰炸对德国工业的影响始终较为有限,而在这之后,在阿尔伯特·施佩尔的精明指导下,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甚至在盟军的轰炸战役中出现了实质性的增长。这让委员会的成员们很快就认识到,妄凭通过一次战略空袭就让苏联的工业生产瘫痪是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德国空军的那种狂妄或者说自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虽然看上去规模和产量巨大,但与德国经济相比,苏联经济是初级的、脆弱的,而且承受空袭的能力远不如前者。

遭到盟军轰炸的德国施韦因富特轴承工厂
遭到盟军轰炸的德国施韦因富特轴承工厂

  归根结底,德国空军相当一部分雄心勃勃的计划都是1941年时那支打的是“比较完美的战争”的空军的后遗症——时过境迁,德国空军面对的早已不是战争刚爆发时的情况了。随着其打击兵力不断被拆散用来为德国陆军提供战术支援,东线的战役让德国空军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难以承受。对德国空军指挥高层来说,重新让德国空军成为一支决定性力量的想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于是他们始终坚持开展战略空中战役的愿景,全然不顾事实早已证明这种努力是场彻头彻尾的失败的现实。

原文所附材料一:1943至1944年间德军对苏作战的主力轰炸机型

  (1)亨克尔He 111:该机型是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力,在二战期间德军的各条战线上都有服役,且从战争的第一天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天。这款双发中型轰炸机原本要被用作1944年空袭苏联发电厂的主力机型。德军第4航空军中装备He 111轰炸机的单位有第4轰炸机联队(KG 4,联队名称为“韦弗将军”——韦弗将军是纳粹德国空军首任参谋长。该联队专门为执行领航任务而接受了训练和改装)、第27轰炸机联队、第53轰炸机联队和第55轰炸机联队。He 111H-16是德军部队中使用最广泛的型号,最多可挂载2.5吨炸弹。其最大飞行速度为405千米/小时,装备有1门20毫米口径航炮和多达8挺7.9毫米和13毫米口径机枪。

He 111轰炸机,德军双发轰炸机部队的主力
He 111轰炸机,德军双发轰炸机部队的主力

  (2)容克斯Ju 88:该机型被广泛认为是德国用途最广泛的轰炸机,可扮演多种角色,包括夜间战斗机、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德军第4航空军只有一支部队(KG 3)装备该机型。Ju 88A-4型飞机最大飞行速度为470千米/小时,最多可挂载2吨炸弹,其自卫武器多达6挺机枪。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Ju 88飞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与有人驾驶战斗机组成“榭寄生”远程组合战机,即将一架Ju 88夜间战斗机装上烈性炸药战斗部,在机背上一架福克-沃尔夫Fw 190战斗机的控制下作为无人制导炸弹使用。最初,德军曾有意用这种飞机攻击苏联的发电厂目标,但这一作战行动在1945年3月取消。
(3)道尼尔Do 217:该机型是Do 17“飞行铅笔”的深度改进型,为双发轰炸机,最初于1941年出现。在德军计划用来空袭苏联军事工业的三款中型轰炸机中,Do 217的性能是最好的。某些型号的Do 217最大飞行速度约为560千米/小时,且拥有强大的自卫火力。装备Do 217K-2型飞机的第100轰炸机联队(KG 100)原本要发射“弗里茨X”炸弹,这是一种制导炸弹,战斗部重达2吨。德军的计划人员预期,这种特殊武器有50%的概率能落到目标上。

道尼尔Do 217轰炸机
道尼尔Do 217轰炸机

  (4)亨克尔He 177:该机型是纳粹德国空军唯一一款真正的远程重型轰炸机,研发该机型的初衷就是让德国空军拥有攻击苏联纵深目标的能力。该机型具有极高的飞行速度(超过480千米/小时)和载弹量(某些型号达3.6吨以上)。He 177轰炸机的动力装置为戴姆勒-奔驰610双联动耦合发动机,每两台发动机带动一具螺旋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从技术上讲He 177飞机是一架四发轰炸机,但其外观却像架传统的双发轰炸机。这种发动机布置方式被证明是一个技术上的噩梦,发动机起火和故障层出不穷,再加上对He 177不切实际地要求其具备俯冲轰炸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搞垮了这样一款原本非常有希望的设计。直到1944年年中,这款机型才做好了战斗准备。在对苏联境内的目标进行过有限几次突袭后,这架飞机的生涯就因燃料短缺而终止了。希特勒曾称He 177轰炸机“显然是有史以来制造过的最糟糕的垃圾”。

He 177飞机,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唯一批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
He 177飞机,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唯一批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

原文所附材料二:参与制定了对苏战略轰炸计划的主要人物

  (1)汉斯·耶顺内克空军一级上将。耶顺内克上将在1939年2月至1943年8月间担任纳粹德国空军总参谋长。作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参谋军官,他亲眼目睹了德国空军成长壮大并发展成为一支有效的陆军支援力量的过程。他常常因为忽视长期的技术和战略规划而遭到批评——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可以短期见效的战术领域。当盟军发起针对德国的空中战役后,耶顺内克在希特勒和戈林面前逐渐失宠了。希、戈二人将耶顺内克视为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地中海战区和德国本土上空保卫战中失利的替罪羊。1943年8月,耶顺内克无法承受日益增长的压力,在德国空军总部自杀身亡。

  (2)京特·科尔登空军上将。耶顺内克自杀身亡后,科尔登接替了他的位置,于1943年9月至1944年7月间担任德国空军总参谋长。科尔登是位能干的作战指挥官,他在巴尔干和东线的战事中执掌过主力航空军和航空队的指挥部。他对战略轰炸抱有坚定的信念,是德国空军中通过空袭瘫痪苏联经济的最有力鼓吹者。他还做了很多工作以加强德国本土防空战斗机部队的实力,以对抗盟军的联合轰炸战役。科尔登的职业生涯在1944年7月20日戛然而止:在拉斯登堡(“狼穴”)开会期间,他就站在希特勒旁边,施陶芬贝格上校为刺杀“元首”而安放的炸弹让他受了致命伤,会议桌上炸飞的木片打进了他的腹部,他在医院抢救5天之后死亡。

  (3)德国军备及战争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施佩尔曾担任过希特勒的首席建筑师,他于1942年2月被任命为第三帝国军备部长。作为一位精明的组织者和手腕高超的政治玩家,施佩尔成功地让德国的军火生产在盟军持续不断的轰炸下获得了极大的增长。施佩尔认为,德国空军领导层对经济战一无所知,并认为德国空军需要咨询来自他的部门和工业生产伙伴的意见,以便正确地规划轰炸目标。施佩尔还曾试图说服希特勒开展战略轰炸活动。在纽伦堡法庭上,施佩尔因为“战争罪”被判处二十年监禁,他在狱中完成了三卷本的回忆录。施佩尔于1981年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