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 文|杜文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诗句 《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公元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文仅56个字,而文天祥所写《正气歌》共300字。《过零丁洋》文字虽精短,但与《正气歌》一样充满浩然正气,堪称《正气歌》的姊妹篇。诗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发生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并被元军俘虏,先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创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这首诗通过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回顾,结合当时战乱时局,国家陷于风雨飘摇之中,自己一腔热血,誓死抗击元虏而不幸兵败被俘,想想“惶恐滩”战斗惨遭失败和惊恐的场面、体味“零丁洋”孤单影直和无助的情形,就让人感到斗争残酷,坎坷艰辛。文中作者表达了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虽然大势已去,山河破碎,一腔热血付流水,满腹经纶难报国。不愿苟且偷生,不愿卖国求荣,即使是死,也要长留浩然之气,而不愿低眉折腰,出卖自己的灵魂。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廷的劝降,总是义正辞严:“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饱受折磨和屈辱的情况下,文章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呢?我要留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光照史册。”这句话正是全诗的精髓和最为闪耀之处,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充满正能量的核心所在,慷慨激昂,光芒万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仅这两句,犹如晴天霹雷,响彻天宇,震耳发聩,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忠贞爱国的壮志和胸怀。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这一“照”字,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过零丁洋》全诗深刻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写照。千百年来,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当今时代成为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爱国情怀及献身精神的重要支柱。这千秋绝唱,犹如情调高昂的“正气歌”,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 文天祥不仅忠肝义胆,还很有傲骨精神。当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但文天祥就是不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并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可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读罢《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尾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禁连声赞叹文天祥:“好人、好诗!”并笑着收藏了下来。 见文天祥是难得的栋梁之才,且忠诚爱国,一身正气,张弘范又极力劝说文天祥加入元军以建功立业。而文天祥却毅然拒绝,不愿苟且偷生,出卖灵魂,一心抗元复宋,忠贞报国。张弘范感其仁义,系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虽然元朝忽必烈等一直觉得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也想以高官厚禄争取他,但都无法让文天祥改变忠贞报国的志向,面对元廷的劝说,文天祥却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元廷也有官员建议释放文天祥,但又害怕文天祥重获自由后重新回到江南组织抗元队伍,因此,谁都不敢将文天祥放虎归山,一直将他扣押在燕京三年之久,始终没有释放文天祥。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更担心有人借文天祥实施反元实践会变成现实。 于是,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以绝后患,于是诏令:“可以赐死文天祥”。而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可文天祥已被赐死了。 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文天祥宁死不屈,践行了自己忠贞报国的志向,成为中华民族近千年来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已成为文天祥爱国精神、浩然正气、生命价值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2019.5.23 书馆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