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带儿子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海蒂和爷爷》,海蒂的善良让人感动,阿尔卑斯山脉的风景令人痴迷,爷爷的改变让人温暖,三个孩子的友谊让人羡慕。而作为一个母亲,我也被贵族小姐克拉拉的奶奶圈了粉,她是慈祥、善解人意的老奶奶,更是一位育儿高手。 海蒂不认识字,甚至不认识字母这件事情让女管家和家里的老师十分头疼。而且不管怎么教,好像都学不会,教了这个忘了那个,今天就会忘了昨天学过的。老师觉得海蒂太差了,女管家觉得海蒂智力有问题,根本学不会,应该趁早放弃。 可是克拉拉的奶奶却觉得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学的会。于是,她给海蒂读故事听,海蒂特别喜欢书里的故事,可是读了一半,奶奶就不读了。却把书送给海蒂,并告诉海蒂如果她自己认识字了,就可以自己读那本故事书了。 因为喜欢那本书,于是海蒂尝试着去读那些字,因此而去识字。结果奇迹出现了,海蒂可以流利的,独立的阅读那本书了。当着女管家、老师和克拉拉奶奶、爸爸的面读给大家听,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吃惊。 海蒂依然是原来那个海蒂,可那个被认为太笨根本学不会字母,无法识字的海蒂不仅很快的认识了字,还可以自己阅读了。 02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的哲人说过一句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是你无法逼它喝水。 用中学所学的哲学理论来说,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才是关键。 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的学习上,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孩子的事儿,孩子才是主体,才是内因。我们可以帮忙,但无法代替,也无法通过逼迫做好这件事。 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你挡都挡不住,孩子不想好,家长做再多也无济于事。这就是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儿会变成妈妈们的世纪难题。陪到鸡飞狗跳,陪到住进医院,甚至陪的二胎都要早产了,孩子依然是那个孩子,该拖拉还是拖拉,该不会还是不会。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他依然做不好。 经常有父母问我,为什么我花了那么时间那么多精力去教孩子学习,可他就是学不会呢?因为我们把教的重点都放在了具体的知识上,我们就想让孩子学会加减法,学会拼音,学会数数字,认识字。结果孩子就从主动的学习者变成被动的接受者,我们的教学就变成了灌输知识。这个时候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儿,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儿,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学不会,甚至还会讨厌学习。 有一本书里写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当他渴望什么时,火就点燃了,就会自己燃烧,而且越烧越旺。学习就会变成很简单的事儿,很容易的事儿,而且是孩子积极主动的事儿。 克拉拉的奶奶就是用了正确的方法,她没有逼着海蒂识字,也没有去教他学习字母,而是通过阅读激发了海蒂对于阅读的渴望,因为这种渴望,她自己想要去识字。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有了动力,自我驱动,自然事半功倍。 03 孩子的主动性来源于内心的渴望的热情,激发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就会变成渴望,就会主动的想要去做,也就会学的更快更好。对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入手,把你想让他学会的知识与他喜欢的事情相结合。就像克拉拉的奶奶那样,她想帮助海蒂识字,但她的方式不是像那个老师一样,从学习认识字母开始,死记硬背。而是从读故事入手,让孩子喜欢上故事,让海蒂想要自己读故事。识字就变成了海蒂想要去做的事儿,喜欢去做的事儿。 经常有妈妈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呢。我就会告诉她们想办法把学习变成孩子喜欢做的事儿。我记得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在家里开小超市卖东西。我和老公就是他的顾客,每次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多给钱,而且给5块,10块的整钱。他就不知道找给我们多少钱,如果找少了,顾客肯定不满意,找过了自己就亏了。怎么办呢,他自己觉得要想当好老板,就得学习一下加减法,就得学会算账。然后就在买卖的过程中问问我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而且学习过程是愉快的,不用鸡飞狗跳,也不用吼叫逼迫。 2、关注孩子的感受,这比结果更重要。就比如说阅读这件事情,很多父母把关注点就放在阅读本身上面。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独立阅读,孩子自己喜不喜欢拿起书看,孩子能不能专注的听我们读故事,孩子能不能记住些什么等等。为了达成这些目的,逼着孩子坐下来,逼着孩子复述,逼着孩子自己去看书,结果就是孩子开始讨厌书,讨厌听故事这件事儿,当然也不会喜欢上阅读。 但有些妈妈不去关注这些,而是在意孩子的感受,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想让孩子在这样的亲密时光中体验到故事的乐趣,和妈妈在一起的乐趣。恰恰因为孩子喜欢这种感受,因而产生了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很少给我儿子辅导作业,但偶尔辅导的时候没有吼叫,没有责骂,更多的时候就像讲故事,就像玩游戏。儿子也会参与进来,往往会变成一场搞笑,就是这样,学习效果却超级棒。我记得有一次叫他拼音,有几个字母老是不会读,我就想变革字母故事,我刚说了开头,他就接着往下编,就这样两个人编个故事把自己逗乐了。神奇的是第二天那几个字母全认识了。 孩子的感受好了,情绪就会好,情绪好了,什么问题都会变得简单。学习也是如此。 3、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知识的启蒙,是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比如说孩子的科学启蒙,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习多少知识,记住多少知识。为什么会闪电,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刮风下雨,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因此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科学充满好奇。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这才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追求。 所以,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不是在书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要去观察,要去参与,要去体验,要去互动。有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做实验,对爸爸读的那些科普书里讲到的东西都特别好奇,然后就各种瞎捣鼓。有时候会浪费一些东西,有时候也会有惊喜。我们的态度自然是鼓励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科学太神奇了,太有趣了。上小学以后特别痴迷科学课,总是想要听到更多的关于科学的故事。掌握知识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儿。 4、不管是在孩子的教育上,还是孩子的学习上,我们都要转变思维模式,把惯用的问题思维转换为成果思维。想一想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烦恼:孩子为什么总是数不对10以内的数字?孩子为什么总是不会读哪些拼音?孩子为什么不会元角分的兑换?孩子为什么学不会那些字?孩子为什么总是拖拉磨蹭?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好好吃饭?……,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问题上,而忽视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这本书的第一章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头脑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围绕已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你会陷入新的问题。问题优先的思维模式会将你的问题无限放大繁衍,这时你需要做的事将问题放在一边,想要你真正想要解决的是什么。 就像克拉拉的奶奶那样,当管家和老师都告诉她海蒂有问题,怎么都学不会字时,她没有去关注海蒂为什么学不会字这个问题。而是另辟蹊径,通过阅读的方式,让海蒂很快就认识了字,而且还能读书。她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想要解决的是什么。 我们很多家长都要学习克拉拉的奶奶,转换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最后,分享一段我特别喜欢的文字,来自稻盛和夫: 根据我自身的人生经验,我也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够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够实现的东西也实现不了。 如果你想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什么,做好什么,重要的不是教授他知识,不是教会他如何去做,而是教他去渴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十月妈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