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娃之父”走了,留下一串童年记忆

 youxianlaozhe 2019-05-24

  动画界人称“葫芦娃之父”、开创中国剪纸动画的艺术家之一胡进庆先生近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专家和大师,胡老先生改革开放初期创作了一批家喻户晓的优秀动画片,从70后到90后,谁的记忆里都有这样的台词:“妖怪,快放了我爷爷!”除《葫芦娃》外,其他作品有《鹤蚌相争》(水墨动画片,1984)等。更早期的作品,如1959年播出的《渔童》也有胡进庆导演的贡献。对于大师西去,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哀悼之情。

说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估计像我这样三四十岁年纪的中年人都不会陌生。这家电影厂的出品几乎承包了我们的整个童年,《阿凡提》《三个和尚》《天书奇谭》《南郭先生》《山水情》……随手就能开出一份很长的经典清单。随着老一辈动画人,如马克宣(《小蝌蚪找妈妈》)、王柏荣(《没头脑和不高兴》)、陆青(《大闹天宫》)等大师近年逐渐凋零,而新的国产动画精品少之又少,以至于有网友在百度上贴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倒闭了吗”的提问。厂倒是没有倒闭,可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影响力,都大不如前。

如果你现在要问我《葫芦娃》到底有多好,我真答不上来。《葫芦娃》制作于1986年,那个时候不像今天,动画片等儿童娱乐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数量上都相对贫乏。电视播出需要充足片源,但动画片来来回回就那么几部,怎么办?只有重播,因此有了看过百八十遍的《西游记》《哪吒闹海》《黑猫警长》和《葫芦娃》。我还记得我们那座小城市的电影院,正片开映前总要放《三个和尚》,因为片子不长不短,作加映正合适——几乎把我看吐了。

因此,现在兴起老动画的怀旧之风,除了因为老一辈动画制作人的工匠精神,还因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借鉴和发展令人仰慕,也不排除如今社会中坚的70后、80后身上涌动的情怀在起作用。而在大众文化领域,老作品时不时被重新翻炒,被赋予新的意义,一定程度上都延续了这些作品的生命力。比如《葫芦娃》,就有擅长“葫芦学”的网友从中挖掘出各种春秋大义,从批判小妖怪身上溜须拍马的“国民性”,到葫芦娃故事所暗藏的“一个男人的感情成长史”,不一而足。

甚至,某些社会新闻,都能激发出原作别致的喜感。比如几年前有人在淘宝上以出售“活体葫芦娃”的名义,诱骗多名被害人向其购买虚构的产品,并向被害人邮寄空箱子,还告知发送的“葫芦娃”系具有隐身能力的“六娃”,共计骗取被害人36万元……令人捧腹背后,却也让那些不知道葫芦娃的年轻一代打听什么是葫芦娃,无疑让原作又火了一把。

当然,今天的小朋友可以读的书、可以看的片子,要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太多,再加上互联网信息爆炸,除了一小部分“死忠粉”,看重播已成往事。而且,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什么3D动画、沉浸式体验,早已极大地拓展了儿童教育与娱乐的疆界,回过头来看《葫芦娃》等一代动画经典,自然不必拔高也不必贬低,毕竟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样,家长们也不必以自己童年养成的欣赏习惯和口味来要求现在的小朋友,时代不同了,对于孩子爱看的东西,就算不认同也不必管太多。 麦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