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中的镧元素。 网站5月22日报道,《自然》杂志发文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Vitali Prakapenka教授和博士后学者Eran Greenber等利用一种镧系新材料在零下23摄氏度左右实现了超导。该材料的超导温度比之前的研究高出近50摄氏度,创造了高温超导新纪录。虽然该超导现象是在极高压力条件下产生的,但科学家们向着“室温超导”的终极目标又迈出了巨大一步。 就像铜线比橡胶管的导电性更好,某些材料更具有成为超导材料的潜质。超导状态主要包含两个特征:材料对电流的电阻为零,并且不能背磁场穿透。超导技术的潜在用途非常广泛,不论是零电阻电线、超高速超级计算机,还是高效的磁悬浮列车,都让人充满遐想。然而,科学家们之前只能在极低温条件下才能使超导材料表现出超导性——最初是零下240摄氏度,随后提高到了零下73摄氏度。高昂的冷却成本限制了超导材料的进一步应用。 最近的理论预测表明,一种新型的超导氢化物材料有望为高温超导铺平道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制造了镧超氢化物材料,测试了其超导性,并确定了它的结构和组成。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这种材料的微小样品需要在极高的压力下(150~170吉帕,大约是海平面压力的150多万倍),才会在创纪录的高温下表现出超导性。事实上,镧氢材料已经表现出了证实超导性所需的四种特性中的三种:(1)电阻降低了;(2)外磁场下的临界温度降低了;(3)某些元素被不同的同位素取代时,温度会发生变化。第四个特征是迈斯纳效应。在这种效应中,材料会排斥任何磁场。研究人员认为因为材料太小,所以无法观察到这种效应。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了芝加哥大学附属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APS)来分析新材料。在APS提供的超亮、高能X射线束的帮助下,研究人员成功探测了材料的结构和成分。由于此次超导实验的温度已经显著提高,研究人员对实现室温(至少零摄氏度)超导持乐观态度。研究团队已经在展开继续合作,以寻找能够在合理条件下产生超导性的新材料。Prakapenka说:“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降低合成样品所需的压力,使临界温度更接近环境温度。或者甚至能制造出高压下合成,但在常压下仍然具有超导性的样品。我们的团队仍然在继续寻找新化合物,更多有趣的新发现可能就在前方。” 原创 编译:雷鑫宇 审稿:西莫 责编:唐林芳 期刊来源:《自然》 期刊编号:0028-0836 原文链接:https://www./releases/2019/05/190522141823.htm 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