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文字已经发展成为加工、存储和传输信息产品(知识)的生产工具,各国争相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利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汉字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被凸显出来,摆在了国人的面前。 汉字是不是落后的文字?汉字需不需要改革?汉字应该怎样改革?如何提高汉字的识字效率?如何有效地推广应用汉字…… 一百年前,“五四”先驱们提出了这些问题;一百年后,我们仍在围绕这些问题争论不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对汉字还缺乏必要的、起码的认知, 一直解答不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其一,汉字是什么?研究汉字,首先面对的,是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界定汉字的性质和基本类型。但是,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至今没有定论。换句话说,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清楚明白地回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此,一百年来,国人都在片面地强调汉字在应用方面的优缺点,并据此来争论汉字是不是落后的文字,既没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自然会和摸过大象的瞎子一般,陷入无休止的论争。 其二,汉字是怎么来的?解决问题,必须充分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对待汉字,当然也该如此。不可否认,汉字确实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它们产生的具体原因。只有如此,我们才好对症下药。换句话说,科学系统地揭示出汉字起源发展的规律,是解决汉字现存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确认汉字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的唯一依据。但是,汉字的起源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我们对汉字的发展规律也知之甚少。一百年来,国人始终不能确定汉字改革发展的方向,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回顾汉字百年论争与改革的历史,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我们废除不了汉字!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并不是因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而是因为整个民族倾尽全力、历经百年都没能废除汉字。“五四”先驱们提出的“汉字落后论”使国人一直深信:只有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为此,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人一直都在处心积虑地要去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运动),以及改变汉字(汉字简化运动),甚至将汉字拼音化确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倾全国之力去探究和实践。但是,汉字并没有因此死去。尽管已变得伤痕累累,但它还活着,不仅活着,还在日益扩大着自身的影响。在感叹其生命力强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废除不了汉字!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也不是因为汉字有多么的优越,而是因为汉字是与汉语最相匹配的文字。与现代字母文字对应的语言,都已经发展为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语词为主的体系,基本上不存在同音现象。汉语却一直保留着大量的单音节语音和同音现象,与之对应,汉字一直以单字为构成主体,且存在大量发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单字。如果根据现代汉语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大量的同音字都会因为失去自己的字形而变成同一个字。用同一字形去表示众多不同的语意,在交流时必然会引起歧解或误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远远大于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本身。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更不是因为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而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漠视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的存在。汉字有汉字的发展规律,字母文字有字母文字的发展规律,不论我们能够揭示与否,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不仅违背了汉字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违背了字母文字的发展规律。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应该去废除汉字,也没有必要去废除汉字。“五四”先驱们发起汉字改革运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废除汉字,而是为了解决难识难记问题。汉字拼音化,作为百年汉字改革运动的预设目标,实际上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一个“五四”先驱们提出的备选方案。但是,在不能揭示汉字起源发展规律的情形下,“五四”先驱们根本无法找到汉字难于识记的真正原因。无法找到病根,结果自然是误诊误治。他们在发现汉字难识难记问题之初,就简单地断言汉字落后于字母文字,显然是片面的、偏激的;他们极力主张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则等于直接给汉字判了死刑。因此,他们发起的汉字改革运动,不仅没能医治好汉字难识难记这一病症,还使得汉字和传统文化遭受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劫难。 我们废除不了汉字,我们还在使用着汉字,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必将沿袭使用汉字。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我们都必须赶快行动起来,去解决前人所没能解决的问题。 振兴汉字,我们责无旁贷,也别无选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字已经发展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也和语言、文字紧密相关。振兴汉字可以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如果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汉字现存的问题,不能改变汉字的弱势地位,我们这个民族将会在智能时代面前集体失语。 振兴汉字,首先必须根除“汉字落后论”长期造成的负面影响,提振国人对汉字的信心。汉字是中华文明血脉相承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的象征。汉字能够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说明它早已挣脱了人类形象思维的羁绊;汉字自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足以保证它与字母文字并存于世,各领风骚。否定汉字,是对中华文明的自我矮化;废止汉字,则无异于对中华民族进行自我阉割。我们只有令人信服地指出“汉字落后论”的错误,移去这块压在国人心头长达百年之久的巨石,才能恢复国人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只有共同行动起来,为振兴汉字而努力,汉字才有可能在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得到振兴。 振兴汉字,关键在于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难于识记不是汉字的本质性问题,而只是汉字应用过程存在的一个技术性难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系统地揭示出汉字起源发展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汉字的识字教育实践,我们的识字过程将会变得和字母文字的识字过程一样简单快捷。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在揭示这些规律前不要去妄谈什么存废,而应致力于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 振兴汉字,根本在于振兴汉字的理论。其中,核心任务是科学系统地揭示汉语和汉字起源发展的规律。但是,语言和文字都不可能对自身的起源留下明晰的记载,运用考据法去探究注定是一条死路。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先一直将汉字理论研究工作称为“小学”,使得我们能够从识字教育的角度去确认汉字起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事实。这不仅为我们探究语言、文字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还提供了一个判定是非的标准,让我们能够去批判地继承中外先哲们的观点和成果,为我们最终揭示汉语、汉字的起源铺平了道路。 汉字一脉相承,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古文字资料,还为我们留下有关造字法的记载。这为我们科学系统地揭示汉字的起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汉字包括象形文字(表义文字)和象声文字(表音文字)两种基本类型,能提供大量可信的证据,帮助我们认清文字由表义转向表音的过程。 语音方面,西方人一直着力于通过描写发音动作记录语音,借此创造和发展字母文字。在字母文字的反作用影响下,西方语音体系已经发展为完全的人造音,人们很难从中找到可信的原始语音资料。西方传统语音学本质上属于发音学,就像书法学不属于文字学一样,发音学也不属于真正的语音学,不仅无益于我们认清语音的本质和起源,还构成了巨大的阻碍和干扰。因此,西方人没有办法去探究语音的起源,也没有可能去揭示语音的起源。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人一直基于听觉来传承和记录语音。语音可以相对独立于文字之外而存在,且学习说话的过程发生在先,几乎不受识字过程的影响。为此,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中,都遗留有大量的原始语音,且维系着与实物声响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为我们系统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提供了可信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系统地记录了人类记音方法由直音法、反切法到韵书、字母的发展过程,使我们能够认清古人主观认知语音的过程,从而为系统揭示语音发展变化规律创造了条件。 当前,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前沿技术,智能时代已经露出了曙光。但是,要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首先必须搞清楚人类思维的形成机制。思维并非仅仅是人脑的功能,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历史性。我们只有先通过揭示语音和文字的起源,进而揭示出人类思维起源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才有可能让计算机进行模仿,真正像人类一样思考。 总之,在揭示语言文字起源方面,汉语和汉字必将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古老的汉语、汉字也会迎来发展自己的良机,再次焕发青春,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火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