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读者留言,给我逗乐了。 他说: 不知道为啥,给我朋友圈点赞的人越来越少了。 昨天早上专门早起锻炼,冒着寒冬冷气怕跑了3公里,最后大汗淋漓的发了个朋友圈,原想肯定有不少朋友来点赞评论的。 结果……就两个朋友点赞。 太伤心了!白折腾大半天!起那么早..... 我混这么差了吗? 哈哈。 一看就是个直男。 我回复他:别多想,正常现象,大家都一样。 ![]() 01 没必要在别人精装过的人生里,当个无关紧要的观众 现象很正常,不少人也遇到过,小编也是这样! 也曾经以为混得越来越差, 连同以前工作的地方,上学20年,工作三年认识的朋友应该也不少, 但是发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朋友圈, 点赞的也只有寥寥10几个, 也就孩子出生时,大家的祝贺才多了起来! 每天发的读书的文章,得到的赞更是凤毛般的存在着! 也烦恼过,疑惑过, 最后想通了, 如果你觉得被冷落了,别难过,未必是你的错。 话说朋友圈从2012年4月上线,到现在已经晃过快七年了, 所以,我们跟微信的七年之痒,快来了。 犹记当年, 多少人吃饭刷朋友圈,睡觉前刷朋友圈,上厕所刷朋友圈 ....... 当年对朋友圈持有的那份激情和热切,不是初恋胜似初恋。 但是, 看过圈里太多美颜过的图像后, 看过朋友圈粉饰过的人生后, 我们基本了解了这个圈子的套路,开始审美疲劳了。 这种倦怠感,让我们不再那么勤勉地在朋友圈打卡,也没什么热情参与互动了。 心理学伪专家“道”哥普及说: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人格类型理论。 外倾型在人际交往中获取能量,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娱乐方式是参加一个接一个的聚会,让自己置身于人群中; 而内倾型在社交时是消耗能量的,安静宅在家、独处能让他们更开心。 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就是外倾型的内倾人格: 也就是说自以为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其实只是腼腆或不善社交。 ![]() why这么说? 你先看看是否符合一下几个特点: 过分和不合理地害怕别人 发作时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患者极力回避,或者带着畏惧去忍受 我有个朋友说,每次给这个点了赞,就要给别的共同好友点,否则就像欠了人家,累。 就跟随份子一样,得了还得还! 而且每次点完赞,都会不断被通知谁又赞了谁又回复了,烦。 因此,干脆不理,一了百了。 这应该是个挺普遍的心态。 看似是不太正常,但我也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大家都挺忙的, 没必要一直在别人精装过的人生里,做个无关紧要的观众。 02 好的感情,一定是坐在彼此面前,而不是停留在朋友圈 ![]() 以下事例来自@傅小米 我有个同学,大学时候的闺蜜,虽然同城,但很少见面。 一来彼此忙,二来平时在朋友圈里点个赞聊几句,也就大体知道彼此状况了。 这样的状况在我看来其实没问题。 但是不久前,一众朋友聚会,我俩都去了。见了面,才觉得好亲。 聚会人多,我们也没机会多聊。散场后开车送我回家,我们叽里咕噜地说了一路。我到家了,还有很多话没说完,于是她把车停在我家楼下,我们继续聊。 聊到深夜,才不舍的散去。 不惑之年的她,对感情、事业、未来,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这种感觉——静谧,放松,愉悦。 这种时光——亲密,感动,优质! 朋友圈里十万个赞真的换不来。 那天以后我就知道,真正好的感情,一定是坐在彼此面前,看着对方最真实的样子,感受对方最直接的流露,触摸彼此最柔软的心底。 而不是隔着朋友圈,随手点个赞。 ![]() 何炅和黄磊是多年好友,黄磊说他做的饭,除了老婆,就是何炅吃的最多。据说黄磊骨折的时候,还强撑着给何炅做饭,而何炅不但陪黄磊演话剧,还陪黄磊的女儿演。 在《向往的生活》里,黄磊和何炅一直是灵魂人物,两个人配合得特别默契,也敢说真话,友情让人挺羡慕的。 佟丽娅跟黄磊聊天时,就觉得黄磊和何炅这样的友情非常好,问他是怎么维持的。 黄磊说了两个条件,一个是让人觉得安全,一个是偶尔互相支撑。 而且他还强调了,不是经常支撑,偶尔能支撑一下就好。我很赞同这个观点,现在很多人觉得别人是朋友,就应该无条件支持自己,而且任何事情都要支持,一次不支持就不够朋友。这其实是一种绑架,会让别人觉得很痛苦。所以我觉得,能够偶尔支撑一下,就真的非常好了。 黄磊这种娱乐圈里呆了几十年的人,果然把人心看得透彻。这世上朋友难得,能够常常支撑你的朋友更是难以遇到,能遇到偶尔支撑的,就足够我们维持一辈子友情了。 这种友情,一定不是朋友圈里点赞点出来的。 还有高晓松和老狼。 ![]() 2011年,高晓松酒驾被关了6个月, 出来后,老狼给他汇了10万块钱,理由是自己去年演出挺多,而晓松在里头吃糠咽菜,比较苦。 老狼看晓松鼻子酸了,忙补刀:“以为高晓松出来会瘦很多,没想到还是那么胖。” 1992年,22岁的高晓松开了广告公司,赚了很多钱,手里拿着3万块的大哥大,开着林肯,像个暴发户。 老狼那个时候刚毕业,没什么钱,于是,高晓松拿着一沓钱,和老狼说,你拿两张,我拿两张,这样我们就有连号的钱了。 高晓松总结:男人想给男人钱,有一千种方法,有一万个理由。 从初识一起组乐队,到一首《同桌的你》,再到去年在《我是歌手》同台演唱,他们从两个不羁的大男孩,不经意一起走到了不惑之年。 这样的感情,也必须是生活里一起摸爬滚打混出来的,朋友圈的塑料情绝对不行。 当然,不止朋友。 父母、爱人、同学、同事,都是如此。 朋友圈可以是人际交往的有效补充,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关系的重点甚至全部,就错大了。 03 活给朋友圈看的人生,太空洞了 活给别人看的日子,太浪费生命了。 所以啊,如果你说朋友圈给你点赞的人越来越少,我倒是想说一句“恭喜”。 你终于可以不活在朋友圈里了。 既然大家都不怎么看了,那就不用再为朋友圈绞尽脑汁了。 不用再为了发朋友圈而旅行、运动、吃大餐、看音乐会了。 用去咖啡馆装B的时间,去陪陪老妈。 用去音乐会睡觉的时间,去追个喜欢的美剧。 回到你的生活里,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上,生动地活出真实生活和真实感受。 活给自己看,才叫活着。 为别人表演的人生,太空洞了。 最好的东西,永远在最真实的生活里。 我很喜欢网络里流传的这句话: “我一直觉得,朋友圈是对一个人真实朋友圈的重新洗牌,朋友圈拉近了你和某些人的距离,也使你和另外一些人的距离变得更远,不断有旧的“朋友” 被拉黑,也不断有新的“朋友”涌进来。我们的真实人生也是如此,只是朋友圈让这一切更为直观。 其实,人最大的幸福,在两处。 一是快乐而专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起舞,完全不在意外面有没有人、他们会怎么看。 二是和喜欢的人发生深层次的交互,深深感受着你和ta的灵魂贴近、交融、一起起舞。 而这两件事,都是朋友圈给不了的。 所以,先谢谢经常在朋友圈给你点赞的朋友,然后放下手机,回到你的真实生活吧。 最美好的东西,都在那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