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咽喉不适, 说明身体已过度消耗! 古人的观点对吗?

 湖南周慎 2019-05-24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讲解》、《中医针灸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身体,一旦被过度消耗,处于慢性疲劳状态,那么距离重大疾病的产生,也就很近了。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处于身体被过度消耗的状态呢?我们该在什么时候,必须放松一下自己呢?

在这里,笔者给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这就是看我们的咽喉。如果我们的咽喉、嗓子出现了严重的、长期不能缓解的不适,就很可能说明我们的身体,到了即将崩溃的时候。

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让我们翻开《素问·血气形志篇》。我们会看到先人说的这样一段话:“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这段话说的,是人的形体和情志之间的发病关系。一个人的形体和情志是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里面最后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说的重点:“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什么是形苦志苦?说的是一个人的形体因为过劳、劳苦而受损,同时情志也极其苦闷,也就是精神上处于压抑、苦闷的状态。这样的人,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病生于咽嗌”。“咽嗌”,指的就是咽喉,即咽喉不适。

古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人形体过于劳苦,疲惫不堪,则伤筋。脏腑之中,肝主筋。所以伤筋日久,必然伤肝。同时呢,如果一个人精神上长期苦闷,那么必然伤及脾肺。因为忧伤肺,思伤脾。而无论是肝脉、脾脉,还是肺脉,其经气都会循行于咽喉部位。所以当肝、脾、肺三脏因为“形苦志苦”受伤时,我们的咽喉就一定会出现不适。

说起来,此类的生活经验,我们应该是比较多见。你看,那些因故十分悲伤的人,在和人说话的时候,往往语音低微,常常会声音沙哑、低沉,动不动就清嗓子、咽吐沫,或者咳嗽等等。还有的人,咽喉不适,比如咽炎等疾病在劳累的时候就会发作,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作。这些都是生动写照。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嗓子的不适。因为它就是一个警报器,预警我们的身体,处于过度消耗的状态。

因此,遇到这个时候,我们要认真对待。反思一下,最近的精神压力,是不是有点大,干的活是不是超出了身体承受范围。如果是这样,千万不要再撑下去了,要赶紧调节自己了。调节的办法,就是去休息,放下手头的工作。切记,只有会休息的人,才真正会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