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网报,眼下“情商班”火爆家长圈,培训机构称:“情商班”面向 3~12 岁儿童,主要培养同理心、情绪管理、自信心、社会交往、挫折抵抗等能力。针对不同的年龄,侧重点也不一样,0~3 岁主要上的是亲子课程,以体验式游戏为主,有包括 " 社交万人迷 " 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涉及情绪认知、建立安全感等内容。 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课程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帮孩子建立较强的自信,包括和父母安然分离、愿意与他人分享等。收费方面,不同年龄段收费每年1万-2万不等。
看完报道,我的的第一感受是,培训机构真的有商业头脑,找准了商机! 的确,情商非常重要。 瑞典的一份未来就业报告称, 到2020年,情绪智商(EQ)与收入之间的联系非常直接,情商是将杰出人士与其它人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 家长也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培训机构投其所好,给孩子开情商课,为了孩子,家长花多少钱都舍得。 但是,高价情商班,真的会培养高情商孩子吗?我看未必! 理由如下: 1、情商是非智力因素,需要生活中锻炼,不是课堂上死学到底什么是情商? 百度的解释是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由五种特征构成:
可见,情商属非智力人格因素,情商不像书本知识,不用记忆、背诵、运用,需要的是,生活中与人相处,一点一滴体会、摸索、实践。 比如,小朋友拿了自己的玩具,是大哭大闹,还是抢回来,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 这一件小事,就涉及情绪认知、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处理等综合能力,而这些与情商有关的品质,只有与人相处逐步培养,绝不是坐在课堂上,由老师来讲授。 所有情商课包含的内容,生活都已具备,而且,远远多于课堂,因此,专门花时间、金钱让孩子上情商课,放弃和小朋友的相处、玩耍、娱乐,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2、母子的“共生关系”,对孩子的情商影响太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0-1岁的宝宝,由于身心能力尚未发展起来,从身体到感觉、感受、心理、认知、精神和心灵层面都和妈妈处于紧密的共生状态。 这种共生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情商,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父母能第一时间给予无条件接纳和关注,与孩子联结,孩子的情商就会高。 比如,宝宝哭了,妈妈抱起来说,“宝宝不高兴了,是饿了吗?妈妈给你吃奶好不好?” 宝宝不开心的情绪被看到、被安抚、被理解,妈妈应对孩子的情绪给出解决办法(喂奶),多次之后,孩子慢慢就学会了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管理情绪,理解他人,从而跟他人产生很深的联接,同理心自然产生,孩子的情商自然高。 孩子三岁前,任何情商培训,任何老师,都比不上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无条件接纳。 也许是因为如今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好多父母舍得给孩子花钱,却不舍得花时间、精力陪伴孩子,花高价让孩子上情商班就是一个例子,父母想花钱提情商,实在本末倒置。 要想孩子情商高,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多接纳孩子,无论多忙,都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多做孩子喜欢且无害的事:
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的,且多身心成长非常有好处的事。 有的家长说,孩子喜欢玩手机、ipad这些电子产品,想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孩子情商,就要陪孩子玩这些吗?我说当然不是,电子产品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伤害,长期、频繁使用,就使孩子产生注意力下降,不喜欢与人交流、性格孤僻等问题,因此,不要多陪孩子做。 只有多陪孩子做喜欢且无害的事,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才会获得安全的依恋,安全感提升,自然自信满满,情商自然高。
3、最好的情商教育在家庭在未成年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天和地。孩子特别在意父母,特别渴望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如果感受不到爱,就竭尽全力吸引父母的注意 ,得不到正面注意,就不惜用各种负面、不可爱、让人头疼的行为来获取:比如,粘人、不爱上幼儿园、缺乏自信、爱发脾气等等,也就是家长非常不喜欢的“情商低”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0—12岁孩子的任何偏差问题,根源只有一个:呼唤爱!呼唤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呼唤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呼唤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 简单地说,孩子不可爱,是因为缺少爱!——虽然孩子可能意识不到,也无法说清。
“孩子不听我们说,只模仿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高情商一定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如果一个孩子处在正常、和谐、温暖的家庭,父母彼此相爱,情绪平和,对孩子理解接纳,孩子自然学会体察别人情绪、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商自然高。 试想,一个家庭,如果父母不管理自己的情绪,总爱发火,动不动就批评、打击、贬低孩子,不共情、不接纳、不理解孩子,孩子即便上情商训练班,要有多大的领悟力和定力,超越家庭的影响,才能管好情绪、有安全感、有自信心呢?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自己情商都不高的父母怎么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高情商一定是好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环境的熏陶,而非高价"情商班"所能培养。
4、让孩子成为“万人迷”,是一种误导让孩子从小学会讨每个人欢心,成为社交“万人迷”,人见人爱,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容易导致心理偏差。 世界千姿百态,由不同的人,不同的物组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过于在意他人的想法和看法的,是会爱自己、是不断探索自我的兴趣和喜好,逐渐满足自我的。 社交能力是不断摸索、试探、调整才有可能具备的能力,在养育者爱的包容下,孩子主体性得到发展,自然的开始发展客体性,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感受,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社交能力自我会发展起来。 如果,从小教孩子,过于在意他人,刻意培养社交,传授快速获得认可的本领,成为社会“万人迷”,会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减弱,逐渐迷失自我,形成“讨好型”人格,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对于和他人的互动,父母要帮孩子构建这样一种认知:别人喜欢我,是我的资源,不喜欢我,是人家的个人选择,这样长大了,才会形成宠辱不惊、自尊自爱的健全人格。
5、情商培养,欲速则不达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一样,情商的培养也需要时间,不是花几万块钱、几节课就能搞定的。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在本该玩耍、游戏的时间,却让坐在课堂,学情商,实在滑稽。 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情商的学习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父母发自内心理解孩子不爱上情商课的无奈,这本身,就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