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东海,三壶在缥缈云雾里,浪摇浮槎(chá),探访海中无人仙山。 褰裳(qiān cháng)涉浅海,攀爬上礁岩。 原来,仙山生桑柘,锦绣百花开。 或许被海水染了,或许被海风熏了,那蓝紫色的花朵格外有神采。 烟台翠雀,似枝头立蓝鸟;桔梗花儿,像蓝包袱打开;还有缀于枝侧,犹如紫吻的黄芩(qín)花。 绿叶细长,其花色紫,因何得黄芩之名?“挖出根瞧一瞧。” 原来根是黄色。外皮黑中带黄,断面则是金黄金黄的。稍老些的根,内心已经变黑,成了狭隙。年久者,外强中干,触之断裂。黑心腐烂,只剩皮囊。 “尝尝。”“啊,苦!” 《本草图经》:“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zhù 筷子),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 黄芩根粗壮,圆锥形,茎方形四棱,稍木质化。新根坚实条细且圆,皮黄中绿,称条芩或子芩。黄芩的老根称宿芩,因中空且烂,又名腐肠、内虚、空肠、妒妇。 陶弘景:“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李时珍:“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此比之。”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黄芩味苦清热,色黄则以黄治黄,故主诸热黄疸。其根性腐烂而中空,中空去实,故利尿逐水,下血闭通经。古人认为,经血亦为恶血,故酿造诸事多避妇人。肠澼泄痢,肠腐而脓血具下;恶疮疽蚀火疡,血肉腐败,均有腐烂之象。同类相从,故治肠澼泄痢、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地,钝四棱形,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花萼盾形,盾片高1.5毫米。花冠紫、紫红至蓝色,冠檐2唇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花期7-8月,果期8-9月。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中药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