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应用及炮制研究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暗中观察

编辑推荐语


研究大黄不同炮制品、不同煎煮时间对有效成分的影响,探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大黄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 概述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含大黄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应用、不同大黄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大黄不同炮制品的药性特点及临床运用、大黄不同煎煮时间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为合理使用大黄提供理论依据。

慢性肾衰竭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明,慢性肾衰竭占美国患病人数的7%,却占医疗费用总数的24%。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9.4%。对于怎样防治慢性肾脏疾病,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中药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中药大黄及大黄制剂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已取得较肯定的疗效,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各种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突破。本文就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作用机制

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水肿、癃、肾风、关格、虚劳等范畴。主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脏腑阴阳气血虚损为其根本,以脾肾亏虚最为多见;浊毒、水饮、痰浊、瘀血相间为害。虚、毒、湿、瘀相杂,脾肾衰败,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亏虚夹瘀浊贯穿疾病始终。通腑降浊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大法之一,大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在降低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以及减轻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作用。在慢性肾衰竭各期,大黄在单方、复方、内服、外用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丰夏等统计研究发现,中药通腑降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使用频率52.05%,其中大黄的使用频率95.89%。

以往研究认为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是通过其泻下作用,使尿毒症毒素经肠道从大便排出。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得到有效鉴定,目前随着药物化学及药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表明大黄可以保护肾脏功能,有除泻下作用之外的特殊机制。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主要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主要组成分别为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以及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等。大黄可以减少肠道摄取氨基酸,导致尿素减少,抑制蛋白分解,使肝脏合成尿素减少。增加大便次数,促进肌酐、尿素从大小便排出;大黄可调节神经体液免疫系统,排出体内的毒素,减少其毒害作用;其抗氧化特性亦改善肾脏缺氧状态。

现代研究显示大黄的最主要活性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目前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梗阻性肾病模型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大黄酸可以不同程度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进展;同时可以下调α-SAM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TGF-β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通过控制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而促使肾脏的纤维化加剧。TGF-β1在肾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的过程起关键作用。轻度肾功能损害患者的TGF-β1水平已高于正常人群。当前对大黄如何影响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较多,主要有几个方面。通过细胞实验显示,大黄可以同时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生、肥大;大黄可以减少糖尿病大鼠肾小球ECM的产生。研究同时显示抑制肾脏TGF-β1表达、减少ECM的合成而进一步延缓肾脏纤维化是大黄治疗肾脏病的细胞分子机制;大黄能减轻免疫炎症反应,通过降低IL-6、IL-1等细胞因子分泌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肾内合成与释放来完成;不断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过程。

目前糖尿病肾病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罹患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黄酸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代谢紊乱,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损伤,有效防治糖尿病肾病。大黄素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功能,通过其对p38 MAPK信号通路及下调纤维连接蛋白表达活化的抑制作用,抑制肾小球的纤维化及硬化。通过调整TNF-α与IL-6的合成,大黄素能减少脂多糖(LPS)诱导的TLR4表达,从而保护肾脏组织细胞,减少纤维化及硬化的产生。

2  含大黄制剂临床应用

当前,含大黄药品比较多,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种类也不少,临床根据组方原则与制剂种类的不同辨证施治。现对临床常用药品进行部分总结。

肾康注射液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家二类中医新药,由西安嘉惠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是当期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少数中药注射剂之一。主要由大黄、黄芪、红花、丹参等组成,具有通腑降逆、利湿泄浊和活血益气的功用,主要用于慢性肾衰竭血瘀湿浊证的防治。通过IV期临床研究表明,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良好的优势及远期疗效,对于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肾康栓与肾康注射液组成和功效相似,通过肠道给药发挥作用,临床观察显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结肠透析联合肾康栓保留灌肠进行治疗,效果良好,能降低毒素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尿毒清颗粒针对慢性肾衰竭脾肾衰败、浊毒壅塞的病机特点,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传统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目前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的有效剂型。主要组成为大黄、黄芪、丹参、桑白皮、苦参等,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功效主要为通腑降浊、活血化瘀、健脾利湿。临床观察显示,给予尿毒清颗粒口服可明显减少尿毒症早期症状和透析频率;尿毒清肠道清洗也可以降低血中Cr值。

肾衰宁临床上有胶囊、片剂、颗粒剂三种剂型可供使用。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用中成药,主要以清除毒素为主。其主要组成为大黄、丹参、太子参、黄连、牛膝、制半夏、红花等,有通腑泄浊、活血祛瘀、健脾益气的功效。肾衰宁通过排毒与全身调理结合,扶正祛邪,整体调节,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功能。

根据中医血瘀理论,何立群提出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即使无血瘀证的典型临床表现,也可以考虑给予活血祛瘀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基础研究,何老师创立抗纤灵颗粒剂,重用大黄泄浊活血,其余有丹参、当归、牛膝等。何老师将抗纤灵颗粒用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肾病中血瘀证占比约为67.5%,抗纤灵颗粒剂能显著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Cr和BUN水平,降低蛋白尿,临床疗效确切。

3  不同大黄炮制品临床应用

大黄,古称将军,其性峻猛、刚直,临床辨证为邪毒内蕴,正气尚存者,方可运用。而对于气虚阳虚而临床表现食欲差、畏寒、便溏、舌淡脉细者,应与补气助阳的药物配伍使用或者少用和不用。名老中医使用大黄见解不一,但都能将前人经验与自身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问题,下面列举一二。

国医大师张琪善用大黄通腹泻浊、化瘀排毒。慢性肾衰竭辨证为湿浊邪毒潴留,郁久化热,脾胃升降失司进一步使湿邪毒浊滞留日久,枢转不利,表现为心下痞、恶心呕吐、口臭以及全身氨气味,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张老师用大黄辅以草果仁、砂仁等芳香化湿、醒脾辟秽。大黄苦寒清泻热结,张老师常以大黄醋制入药,取其活血祛瘀功效,而泻下作用力缓。临床以稀软便为主,日2~3次,不可泻下太过,张老师临床使用醋大黄每日剂量为10~15 g。

管竞环认为慢性肾衰竭有黑、淡、虚、瘀、浊五方面的表现,大黄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泄浊的功效,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药物。管老师临床主张将大黄炒炭,通过纳米技术,制成纳米级别的大黄炭粉,与活性炭类似,可以显著增加大黄对尿毒症毒素的吸附面积,与此同时,大黄仍然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泻浊的功效。纳米级大黄炭粉与药用炭一样也具有吸附肠道毒素作用,临床用于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通过对物理结构的改变使大黄的治疗作用发挥至极致,使大黄具有多重功效,使用范围扩大。管老师临床认为大黄炒炭止血可用于慢性肾脏病血尿的治疗;而且大黄炭粉可用于慢性肾衰竭各个时期的治疗,同样是吸附毒素从肠道排出,微米级大黄炭粉没有药用炭引起的便秘不良反应,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根据临床文献统计显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大多数临床医家喜用制大黄,当功效达不到或者使用剂量过大,超过30 g时,多建议使用生大黄,取其快速的泻下作用。另外制大黄有时选择酒制、醋制或炭类,根据病情的不同和临床需要选择,建议以患者大便次数每日2~3次质软为度。也有医家认为对于大黄敏感性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大的剂量才能起作用。而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大多学者的统一认识。

4  大黄不同炮制品的药性特点

根据《中国药典》,现有大黄的炮制品种至少有20余种。其中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为现代临床最常用大黄炮制品种。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大黄的炮制研究,并注重对大黄炮制机制的探讨。《伤寒杂病论》《雷公炮炙论》均对大黄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记载,主要有先煎、后煎、酒蒸、水蒸、煨、炒、生姜汁炙等炮制方法。元明清时期,对大黄的炮制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元代《汤液本草》提示,对于阳明经疾病使用大黄可以引药入经,这时候选用酒大黄,其他经疾病不适用酒大黄。明代《本草蒙荃》指出,治疗需要引药上行的疾病,需用制大黄时,建议使用酒制,取酒性挥发,其性炎上。清代《本草新编》建议,大黄性烈,走而不守,需要上行发挥作用时使用酒制,需要下行治疗疾病时,使用芒硝制;生用取效最快,需平稳调理疾病时,使用熟大黄;需要缓慢泻下时使用甘草制大黄。生大黄较为峻烈,容易损伤脾胃;熟大黄力量平和。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其作用侧重点不同:酒制大黄可以引药上行;芒硝制大黄可以引药下行;醋制、韭汁制大黄其活血化瘀作用明显增强。

大黄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导致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使用生大黄则泻下作用强,使用制大黄则作用缓和。临床应用证实,制大黄仍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明显减少;酒制大黄对于头面部及上焦的火热效果最佳,而大黄制炭则善于止血化瘀,生大黄在清热解毒、泻下瘀滞等作用方面优于各种炮制大黄。现代部分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炮制品,其中主要成分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均减少约3/5,而苷类成分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大黄炭中蒽醌衍生物经炮制后减少2/3左右,番泻苷含量几乎检测不出,大黄在高温下有效成分破坏较大。醋炒、酒炒大黄制品,鞣质含量分别减少18%、50%左右,而大黄炭减少最多,多达80%。主要活性成分大黄酸的含量,经酒制后也明显降低。

中药炮制是传统中医的特色方法之一。炮制的目前在于减轻毒副作用,增加疗效。而大黄功效较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常用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量大则泻,生用则降,体实者生用宜攻;量少则敛,酒制则升,体虚者宜制用攻补兼施。临床根据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体质、并发症、不同的症状及证候,选用不同剂量的大黄及不同方法炮制的大黄。

因此,临床上使用大黄不同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根据症状及经验选用,或制大黄内服,或生大黄灌肠,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  大黄不同煎煮时间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大黄的药物特性表现为因煎煮时间的长短而产生不同的功效。对大黄不同煎煮方法的研究,是目前研究大黄的重点方向之一。现代医学界一般都主张后下或轻煎。研究表明,大黄中蒽醌类、鞣质类成分含量的相对变化对大黄的止血作用有较大的影响,当鞣质类成分增多,蒽醌类成分减少时,止血作用增强,提示大黄发挥止血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鞣质类和蒽醌类,二者的比例与大黄的止血作用密切相关。

生大黄经过长时间煎煮后,其中所含的蒽苷被水解成苷元,其泻下作用明显减弱。而且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其中鞣质的含量就越多;相应的泻下的功效也就越来越弱,同时对胃肠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因此,临床以泻下作用为主时采用生大黄,宜减少和除去鞣质为佳。研究证实,在一定煎煮时间内,生大黄五种游离蒽醌的总含量成正比上升;随后,呈缓慢下降趋势,煎煮时间临界点为20 min。研究显示大黄总蒽醌高峰值在煎煮30 min时,而煎煮60 min时游离蒽醌达到最大值,15~30 min结合型蒽醌达到最高。因此,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及辨证类型,选用不同功效的大黄制剂,选择合适的煎煮时间,以发挥最好的疗效。

6  大黄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

大黄性味苦寒,易伤脾胃,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稀溏为使用大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黄的泻下作用与其所含番泻苷类、蒽醌类对胃肠的刺激有关;大黄同时也具有轻度收敛止泻作用,与大黄中鞣酸等成分的含量有关。

过量长期服用大黄及大黄制剂,可以产生药物依赖性便秘。其机制可能为大黄活性成分降低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促使肠道产生正常蠕动减弱,排便迟缓,导致顽固性便秘。

同时长期服用大黄、番泻叶、虎杖等蒽醌类药物,会增加蒽醌类的毒性。

少数个案报道大黄的不合理运用可以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研究表明,大黄的主要肝肾毒性成分为结合蒽醌中的芦荟大黄素,经过炮制可降低结合蒽醌的含量,减少对肝肾的毒性。由于大黄导致的肝肾损伤具有可逆性,临床使用时应高度重视,发现后及时停止使用,尽量减少对肝脏肾脏的毒副作用。临床运用大黄,依据辨证情况,适当的证候,选用合适剂量和不同的炮制品临证加减,使大黄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

7  小结

综上所述,大黄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大黄及有效成分的研究成为近来年研究的热点,对慢性肾衰竭的确切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其作用机制的探讨研究也取得深入进展,并且研发多种含大黄为主的上市新药。名老中医根据临床需要选用不同的大黄制剂,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的根本原则。但由于现代医务人员的用药习惯和临床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大黄相关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哪一种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最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对大黄的有效成分有何影响;煎煮多长时间才能发挥最大疗效;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这些尚不明确。因此,研究探讨大黄不同炮制品及不同煎煮时间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影响,仍是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素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