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识几个字

 汐钰文艺范 2019-05-24
偶然看到一篇谈识字的文章,作者是胡赳赳。文章大意是说,当代作家写的东西远不如民国作家,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代人从小没有受过传统的“小学”教育,即没有受过文字学的教育,因之也就未能真正地识字,对一个字常常是只知引申义,而不知本来的意思,往往就没法得心应手地使用文字,自然也就影响了笔下的文章。

  胡先生这个意思真是点醒人。汉字往往都是一字多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其三,或者能知一二三,却不知还有四五六七之义,如此,你对这个字就还不能算得认识了,这个字在你手上就玩不溜了,不会用,不敢用,用不活,用不灵,而靠一个字一个字组合起来的文章,意思和韵味也就都要打些折扣了。

  前几天翻林庚白的《孑楼随笔》,看到里面有一节蛮好玩的:“友人某君谈及分咏诗钟之一,洵可谓‘语妙天下’,亟录以饷同好,题为‘便壶’‘留音机’,上下联为‘放眼洞观天下势,知音难觅个中人’。读之使人捧腹绝倒。”这一咏物联我们如今来读,未必能像林庚白一样的“捧腹绝倒”。不要说正经文章了,就前人这游戏之作的小小一联,如今的我们怕也是作不出来的了,连看都没有几个人能一下子就看得懂,而这就都是吃了不识字的亏。

  从前的人从小都是要读《说文解字》的,如今大概除了专门研究文字学的专家,一般的文化人谁还会去翻这老古董。识字这一项基本功,今人是要比古人差得多了,而字都不识,文章写不过前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去年我写过一篇小文章,题曰《识几个字》,记的是有一回被人家当成不识字的人,我自觉好笑,便在文中自诩是识几个字的,能看看书,能写写小文章。现在被胡赳赳先生一声棒喝,真有点汗流浃背了,原来是自家说了大话。与古人比,我们怕的确是不识几个字的,这一点要勇敢承认,可不要怕难为情。

  平心论之,文化底子,学问底子,当代人不及古人多矣,这是近代以来的教育出了问题,责任在时代与社会,我们个人无可奈何。如今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自己来补补课,而补补识字课又最为要紧。尤其我辈爱舞文弄墨者,不识字,不但自家没指望写得出好文章,便连古人的好文章亦是看不懂,岂不冤枉也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