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了解唐代玉器,看这一篇就知道了!

 淡淡的茶香_ 2019-05-24

公元617年,留守太原的隋代大将李渊起兵,攻克长安,并于公元618年在关中称帝,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最发达、版图最大的一个王朝,也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国力强盛的帝国。因此,唐朝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时代,并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玉”为中心和汉代以“葬玉”为主的玉器传统,开创了以创新玉器和佛教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时期,传统玉器得到较大的发展,玉器造型、纹饰多样,创新形式不断涌现。


概述

唐代玉器的琢制技法在局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玉器上首次出现了纹图。其中以整体图案隐起(又称挖地或剔地阳纹),再在图案上加刻阴线,形成局部的细纹尤为突出,给人一种近观景物的效果感,凡植物的花叶脉络、动物的毛发、人物的衣纹等皆一目了然。

唐代玉器的形制

唐代玉器的形制可以大致分为:朝廷礼仪用器、配饰器、陈设器和实用器等几类。

朝廷礼仪用器类代表性玉器

玉带銙是唐代朝廷用“礼玉”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也是目前遗存量最大的唐代朝廷用玉器品种。玉带銙是在皮革质地的腰带上镶嵌方形玉铃和铊尾制成,銙有金、银、铜、玉之别,这也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等级不同,质地也不一样,带上銙的数量与纹饰也有差异。唐代銙带制度是极其严格的,以金玉銙为最高贵。

《伎乐人纹玉带銙》

每块玉銙长3.5-4.5、厚0.5厘米

呈半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共计由16块组成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玉质为白玉,呈乳白色。其中的2块铊尾呈长方形。带板正面皆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雕琢成胡人奏乐形象,深目大鼻,卷发,肩披飘带,身着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态逼真;背面平素,有穿孔。由此看来,唐代上层人物十分推崇西域民族的音乐和风土人情。

《狮纹玉带銙》

每块銙长3.5-5、带扣、扣环长径5.6、短径3.2厘米

环面宽、厚0.7、扣针长3.1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玉质为白玉,呈乳白色。玉带由狮纹方銙13块、狮纹圆首矩形銙1块、狮纹圆首矩形铊尾1块和玉带扣1个,共计16块组成。每块玉銙、铊尾正面雕琢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狮纹。

玄宗禅地衹玉册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单简长29.9、单简宽2.8、通宽29.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唐玄宗禅地衹玉册共十五简,长短略有差异。简与简之间以金属线串联。册文系以斜刀镌刻后涂金,但金粉现在多已剥落。其中,除玄宗署名“隆基”二字为楷体外,余为隶书,字迹清晰,保留了原来书写的笔意,端整丰匀,经研究与玄宗的书风相符,应该是他亲笔御书之作。

《唐哀宗即位玉册》

玉册由一组六个条形玉片组成,每条长28.5、宽3、厚1.3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

玉质为汉白玉,两端有孔用以编缀。每枚刻字不等,字内填金。玉册虽然部分残断,但可以辨识其内容为唐哀宗即位册文,且大部分的文字清晰可见:“夏文德以…戈,宝图光践,令誉柷于区宇比,祖业克绍,百年,重熙,十五日丙午”大意是说唐哀帝李柷即位后要继承祖业,光大唐朝。

配饰器类代表性玉器

佩饰器类玉器在唐代大量涌现,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如在纹饰上大量采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花卉、瓜果、鱼虫、鸟兽以及佛教的飞天人物等,充分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贴近自然、热爱自然、追求吉祥幸福的真实情感。

《青玉飞天》

器物高3.9、宽7.1、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质为青玉,局部有浅黄色沁斑。器物呈扁平状,镂雕加阴刻琢制飞天形象,飞天身着长裙,肩披飘带,下托祥云,流畅飞动。

玉飞天既是佛教题材的玉器、又是佩饰器类玉器。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即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飞天是佛教中的一个神,梵文名叫“乾达婆”,汉名称为“香音神”。又有一说,飞天是歌神“乾达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里的歌舞神和娱乐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纳在天龙八部众神之内。“乾达婆”的任务是在佛国内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在佛教中被描绘成造福于人类的神仙。

依据目前的出土及传世资料,用玉琢制飞天应始于唐代。唐以前的飞天多为男性,唐以后基本为女性形象。唐代玉飞天造型多为片状镂雕,身着长裙,上身裸露并向上挺起,昂首挺胸,又显得飘逸自然;赤脚,双脚交叉,一脚搭于另一脚上,肩披长飘带,身下有如意头状“品”字形祥云。飞天一手扶云头,一手持莲花,整体姿态飘逸流畅,雕琢粗犷,简洁有力。其艺术风格飘然妩媚,情韵悠然,令人神往。

《青玉鸟衔花佩》

器物长7.6、宽3.8、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为青玉,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物体扁平,以镂雕加阴刻琢制成一寿带鸟和折枝花叶,带鸟口衔花叶,双翼张开,似在空中飞翔,翅膀边呈锯齿状,中间雕琢阴线。

《白玉嵌金佩》

器物底边长4.8、高4.5、厚0.3厘米

1980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内的孙家湾村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为白玉,温润亮泽。器物呈扁平体,平面近似桃形,底边平齐,两侧为对称的三连弧边形,顶部为三角形,正面阴刻出图案化的长茎蔓草纹,其内嵌以金丝,金线上尚有黑色颜料,上端钻一圆孔,钻孔使错金图案略有残次,背面光素无纹。

《鸳鸯海棠纹玉簪饰》

器物长11.5、宽4、厚0.15厘米

1981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唐兴庆宫遗址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为白玉,呈青白色。器物呈薄片状,其上雕刻一束繁茂的枝叶,并雕出盛开的海棠和含苞欲放的海棠。在前端一段最大的海棠花上雕琢有一对比翼振翅、相互嬉戏的鸳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两面花纹相同,将鸳鸯置于花丛之中,别具匠心,花鸟相配,恰似一幅报春花鸟图,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审美价值。

《镶金玉镯(1对)》直径8.1、孔径7、厚1.9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玉质为和田白玉,颜色洁白、纯净。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白玉连为一体,玉质温润、细腻、晶莹。三段弧形白玉等长,内弧平直,外弧上下沿内敛,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每段两端均包以金质虎头形合页,并用2枚金钉,从内向外铆固,虎头之间以铰合式的合页轴相连。其销钉可灵活插入或拔出,以便关闭或开启。其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尤其是金玉色泽互补、互为衬托,更加显得富丽典雅,绚烂多彩。

陈设器类代表性玉器

唐代陈设器类玉器题材丰富,除传统的玉兽外,更有一些写实性很强并具有某种吉祥寓意和为推崇伦理道德服务的动物出现。其中狮子和孔雀这两种动物为玉器中首次出现,鹤、雁等候鸟通常呈现成对相向展翅飞翔的形态。

《白玉蹲狮》

器物高3.1、长5、宽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器物头较圆,短颊,大嘴,双耳内卷,卧伏状,胸前挂一小铃,弓背,四肢曲于腹下,短尾,尾端三岐,两歧卷向两侧,中间一绺较粗大,贴于背部。

《白玉狻猊》

器物长5.8、高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浅黄色斑点。器物为浅浮雕,卧伏状,鼻子突出,两眼炯炯有神,毛发后披,一前腿置于嘴旁,嘴底衬一朵浮云。狻猊乃异兽之一。

《青玉卧鹿》

器物高2.8、长4.4、宽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为青玉,局部有皮色。器物为圆雕,下部雕一周玉片以示土地,鹿卧于地上,身旁有灵芝一株,昂首,闭口,目视前方,四肢蜷曲于腹下,肌体丰满,纹理清晰。利用玉石的皮色,琢成鹿的盘式双角和尾后灵芝,四肢及头部有阴刻毛纹,背中部至腹部有一圆孔,可供穿系。

《青玉人骑象》

器物高5.5、长7.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沁斑。器物体呈长方形,雕琢一跪式大象,上有人,身着窄袖朿腰长袍,足蹬长筒马靴,双腿盘姿,侧坐于大象背上,左手放于膝上,右手举置脑后。形态自然生动,极富生活气息。

实用器类代表性玉器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虽然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饮食类玉器,如盘、簋等,但是这些器物在当时主要是用作祭祀的礼仪用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仍是使用青铜器、陶器及原始青瓷等器皿。直到唐代,玉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器,才真正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唐代玉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具体体现。当然,在唐代生活用玉也只有在上层社会中使用,不像明、清时期寻常百姓均可用之,这是受当时社会条件所致。

唐代实用玉器种类繁多,如碗、杯、盅、盏、盒、香熏、钵、盘等,其材料除了和田玉之外,还有水晶、玛瑙、珊瑚、琥珀、绿松石和以石代玉制品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人王翰的《凉州词》,道出了玉杯在唐代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实际上玉杯不仅是饮酒,还用以饮茶。

《忍冬纹八瓣花形杯》

器物口沿长径10.2、短径6.5、高3.8、壁厚0.15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玉质为白玉,玉色洁白莹秀,一侧口沿略呈黄色。杯体呈长椭圆形,杯口为八曲葵瓣状,其内壁琢磨光滑,自口沿向下逐渐由薄渐厚,整个器物迎光观察透明润泽。深腹,下附短图足,外腹凹凸分明,杯内两外侧的弧形凸棱在腹壁,居中有两条弧线凸棱,从口沿延至腹底,凸棱两侧为圆润的凹槽,腹外壁琢制尖叶忍冬卷草纹。玉杯的纹饰繁复优美,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琢玉水平。

《人物椭圆杯》

器物高4.8、杯口14.9×8.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浅黄色沁斑。杯呈椭圆形,杯外腹部以阴刻线雕琢出6个人物,手中各持器物,似在做器乐表演。杯底雕琢朵云纹及细线,是唐代代表性的玉器。

《云纹单把杯》

器物高6.8、杯口12cm×9.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为青白玉,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杯口呈椭圆形,平底无圈足,杯外壁凸雕两层流云,单柄,柄的主体为大小两朵如意头状流云,云下为一环与杯壁相连。

《单耳椭圆杯》

器物高3.1、口径长6.9、宽5、足径长4.4、宽2.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为白玉,微带褐色斑。器物呈椭圆形,直口,腹下部内收,有椭圆圈足,通体光素无纹。单环形耳,耳上部饰花瓣纹。玉杯琢制精细,壁较薄且表面平滑,具有较高的琢制水平。

《莲花杯》

器物高6.5、口径7.9、足径4.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为白玉,有赭色沁。器物为圆口,圈撇足,口外沿阴刻圈纹和阴刻线各一周,腹部双层莲花瓣,外底中心稍内凹。

《兽首玛瑙杯》

杯长15.5、高6.5、杯口径5.9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器物为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缟带的玛瑙,造型为弯角形杯,杯身下端雕出生动的兽首,头上雕出两只弯曲的角,角尖接在杯口外侧,杯口饰双圈凸弦纹。角上碾出凹糟,圆睁,眼球外凸,双耳后抿,神态安详。

兽首玛瑙杯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唐代唯一的巧雕作品,也是唐代玉器中工艺最精甚的作品之一。巧雕也称俏色,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这件玛瑙杯在材料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首,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线条流畅自然。头上雕出两只弯曲的兽角,双眼目视远方,炯啊有神,用悄色技巧,将眼部刻画得黑白分明,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兽首上下的肌肉,虽寥寥数刀,已是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长而弯曲,色彩多变,显示出强列的动态美。整个杯的造型与工艺简洁而准确,刀法圆润而传神。口鼻处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以黄金的鲜亮弥补了口鼻处色泽深暗的不足,更加突出了器物的造型、色泽之美。

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之为角杯。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 rhyton)。“来通”是希腊语的音译,有流出的意思,其形似兽角,功能如同漏斗,人们相信用其注酒可防止中毒,举起“来通”一饮而尽,是表示敬意的意思。这种酒杯后来传播到亚洲,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但并无实据,也未发现有文字记载说明此杯是西域贡品。客观来讲,可以认为此件兽首玛瑙杯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大唐帝国文明开放的实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