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李白也是醉了?

 安迪的书店 2019-05-24

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据统计,诗仙李白一生传世的诗大约1100首,但涉及酒的诗约160多首,所占比例约14.5%,这在古代同类诗人当中,相比而言以酒为题材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可见酒在李白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至少从他传世的诗作中可以推断,诗仙李白也是酒仙!纵观其一生61年,对照现代人的生活,李白也是醉了!还是装醉?

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对于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酒,包括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但就简单的地域而言,似乎北方产的酒度数要高于南方,北方人的酒量普遍要大于南方人,仅仅从气候的原因分析,北方一年中严寒周期长,温度低,需要酒的高热量来支撑身体需要,所以就形成了北方人酒量大的共识。据考证,李白的祖籍在今天的甘肃地区,其父辈们由于被流放,迁居到了唐朝西域的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坦,李白也出生在那里,在其幼小时,举家又迁入了四川青莲地区。如此看来,李白的基因和生活习惯完全是北方特质,在北方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下,让李白从小就有学习和模仿长辈们生活习俗的机会和可能,而且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同种族的人类群体在生活习惯上是具有遗传性的继承,当然这是潜意识里自发行为,并不是说北方人基因里就天生具备喝酒的某种基因。人成长适应性的特点决定,一旦在相对固定的故乡长大,就会终身忘记不了儿时的美食,而且这种胃觉是终身难以改变的,也就是多数人虽然身处异乡,却总有家乡的味道让你一辈子魂牵梦绕!李白也是普通人,所以说,李白的北方家庭生活习惯培养了他是很能喝酒的,你说呢?《将进酒》中“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可见李白的酒量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酒场?

对于酒文化的理解,不喝酒的人当然是看不懂,也体会不到。相传酒在远古时代就是祭祀礼物,随着人类发展,酒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生活中遇到高兴的事了,对于喝酒的人要举杯庆祝,有重要活动了要以酒为贺,故有“无酒不成席”之传统。相反,个人遇到不高兴的事了,喝酒的也会举杯消愁。诗仙李白与酒有不解之缘,那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整日与酒为伍?酒场那么多,不用上班了吗?不干正事了吗?要解释这些迷惑,看看李白从政的失落,导致生活的孤独苦闷状况就能理解了,由此可以推断,李白的酒场多,酒诗多,更多地是在宣泄心中的不乐。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也喝,如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友相处时也对饮,如诗: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个人苦闷烦躁的时候也喝,如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总之,李白喝酒目的就是想以醉梦忘却痛苦,求得解脱,不管怎么说,这佯狂痛饮是一种排遣,一种宣泄,更是一种不是解决办法的办法,一种痛苦的选择。通过醉酒来解决无尽的时空与短暂的人生、局促的活动天地之间的巨大矛盾,来释放宏伟目标和现实失落内心割痛。也许在李白看来,醉酒就是尊重生命自由,摆脱外界的诸多束缚,充分享受生命,是他个体意识的彻底解放与真正觉醒。假如没有如此的底线逻辑认识,他又如何举杯成就如此之多的千古绝唱呢?

李白为什么酒后还能如此豪放才气?

要理解醉酒的状态,看看现实身边的新闻就知道了,当然能上新闻的多数是极端的例子。但无论喝到什么程度,酒精对大脑都是有伤害的,意识不清晰,甚至精神恍惚是正常的酒后表现。而这种常规状态下,李白还写出了大量的千古绝唱诗篇,确实让世人佩服,说折服的五体投地,某种程度上也不为过。有人说,那肯定是酒醒后写的,写诗要有激情,酒后哪还有激情可言?也有人说那是古代的酒度数太低,看似喝很多,也不会像现在酒醉一样,不省人事。无论何种情况,既在喝酒,又能作诗,还是好诗,就说明李白在把握酒和才气发挥的度上是有高超技术的,或者说,在情感上自己是有自制力的。无论是从其诸多的佳作推断,还是从其61岁年龄来看,如果经常醉酒,身体会被极度摧残,这样的情况,他再具有天赋,也是不可能有此成就,并活到这个年龄。如诗: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可见酒后看见自己的影子,思月不解人情,还能工整出诗,就说明这时的酒后状态恰到好处,既激发了他的豪放和才气,又不至于醉不可言。唐人殷文圭有诗评李白:“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可见李白对诗中场景和酒的把握还是收放自如的,如同仙人一般,一切都在掌控中逍遥自在。

李白醉了?醉了,是放飞了生命自由。

李白没醉?没醉,是成就了诗仙的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