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明世界拼图 2019-05-24
道字门中一点玄,不在子午卯酉端。
若得三才关窍处,肉身既是长乐天。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子弗山人。今天咱们分享的是《道德经》的第五章。通行版本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文始门的版本是这样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猷囮篧与?虚而不淈。遑!而俞出者多闻,数shuò穷。不若兽于中。
咱们先来看头两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仁”字是啥意思。那位说,谁还不明白“仁”的意思啊?要你说?说实话,真能说明白“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准确含义的人还真不多。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文章,包括线下也查阅了一些书籍,真正能言简意赅说明这几个字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区别的,还真不多。
咱们先来看看仁和义这两个字的区别。
仁字,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两个人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得从这个二字上寻找答案。
二字什么意思。二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二代表天地相对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状态。没有天,就没有地;同理,没有地,也就没有天。二者不能独立存在,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至此,我们就得出了仁字的第一个意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体用”一词,那么什么是体,什么又是用呢?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是天地关系的本质和本体;但是一旦用到实际,我们就必须要分出个主次高下来。有时候我们要尊天,认为天比地要高大;而有时候,我们却要尊地,认为地要比天尊贵。就好像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男女地位那样,不同时空、不同方面各有偏重。再有,到底是民为贵君为轻呢,还是君位贵民为轻呢?那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说了。
这就是仁字的第二层意义,那就是两人之间虽然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到实际社会后就有了高下和远近了。
我们说,天地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存在,天与地阴阳相交才衍生了万事万物。天需要地的阴、地需要天的阳,两者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需要的关系。
这就是仁字的第三层意义,我对你好是有目的的、不是无私的,是为了换来你对我的好。如果换不来,我就不会再对你仁了。仁是有层次、有远近的。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的。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是自己及身边的人,然后才是逐渐扩展开去,波及到更远的人群或阶层。
至此,我们就可以总结一下仁字的真正内涵了。那就是两个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人之间要建立一种利益或感情上的互补关系。说白了,我的付出是希望对方给予回报的,如果得不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马上就会破裂,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仁了。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我给一个乞丐一块钱,并没有希望他给我什么回报呀?你错了,当那个乞丐伸手接过你给的那一块钱的时候,你的内心得到了一种满足,你满足了自己的爱心、你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假如说,那个乞丐回复你是一个不屑的眼神,甚至是一句:小气鬼,一块钱你都好意思拿出手?别拿你这一块钱在我面前丢人现眼好不好。然后直接把这一块钱甩会给你。请问你是一种什么感想?你肯定会心里不舒服,甚至恼羞成怒,是吧?为什么?是因为你的付出,连最起码的心理回报都没得到。请问你的仁爱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体现吗?肯定是不能的。即便是你跟对方不一般见识,你只不过找了另外一个理由让自己心宽罢了。这个理由可能让您觉得自己比对方高大上,甚至是让您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等等,总之你在这次施舍过程中得到了一份心理享受,或者叫做心理满足。
要知道,在道家的世界观里,除了名利二字之外,还有一个“味”字,说白了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安慰。老子所说圣人“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圣人不为名、不为利,但是他还需要得到一份心理安慰,就是所谓的“味”,就是那个味道的“味”。就是咱们文始道核心理念“周行妥善”的目的,是为了“心安理得”。当然,最高境界是“味无味”了,连这种“心安理得”的心理安慰都不要了,那就成仙了。你只要不成仙,只要你还是人,哪怕你是圣人,恐怕都还是需要这个“味”的。所以,都不要说自己无私,因为你的“味”还是一种私。味,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最最基本的一种情感。人与人之间,可以不为名、可以不存在利,但一定有“味”的存在。这是你为对方付出以“仁”要得到的最最基本的回报。
咱们再来看“义”字是什么意思。义字,从美、从我,意思就美化自己。俗话里说“你对我不仁,我就对你不义”,啥意思?就是说,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会对你不好。义与仁不同,“仁”是主动付出后期许得到对方的回报,而“义”是接受后再返回给予的报答。义的感情对象,并不在乎对方怎么想,而是做给第三方看的。也就是除你我之外,其他人怎么看我。你投我以桃,我若不报之以李,我怕周围其他人笑话我不懂事儿,所以为了美化我自己、维护我自己的形象,虽然对你投来的桃并不一定多领情、多感恩,但是为了礼貌,我必须回报你,这就叫做义。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情节,曹操以囚禁徐庶母亲的手段来迫使徐庶来曹营。徐庶收到信后十分痛苦要离开刘备时,刘备的谋士孙乾让刘备强留徐庶不放,以使曹操杀徐母而坚定徐庶保刘备的决心。刘备说:使人杀其母,而我用其子,是为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子之道,是为不义也。我宁死不为此不仁不义之事!啥意思?我要用徐庶,就得对徐庶好,但是用计让其母被杀,这就不叫对徐庶好,所以阻拦徐庶不去导致曹操杀徐母,就是不仁;徐庶对我很好、为我所用,我不让徐庶母子团聚,别人怎么看我?这就是不义。——刘备的话道出了仁和义的本质区别。
那么这个礼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你对我以仁,我对你以义,这叫礼尚往来。建立在仁和义基础上的往来,就是礼的最基本的意义。当然,礼还有很多内涵,咱们这里就不掰扯了。
再说这个“智”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智字从知从白从亏。知,就是知道、明白、了解等意思。
白,是太阳升起发出光芒的意思,所以白字的本义是明亮。代表的是天道的阳升。
亏,二字下面一个折。我们前面说过,二字代表天地,下面这一横就是地,代表的是地道的阴降。
所以,智字的本义是懂得阴阳之道。就是所谓“智者知阴阳 也”,“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智者。
信这个字。从人从言。要明白信的真正含义,我们得明白“言”字的内涵。“言”和“曰”不同。“曰”是红口白牙的说,没有记录。而“言”是刻在竹简或石头上的话,是有记录的,所谓“立言”就是这个意思。不被记录下来的话,不叫做“言”。
甲骨文言字,口上面的那个东西、那个图案,在文始道文化的说法是表示刻刀、凿子的象形。到小篆文字后,上面又加了一横,啥意思?那是表示用锤子凿的意思。
说的这里,咱们再顺带说一个“帝”字,他的本义是在祭坛上刻字或刻画的人,寓意是代天言事者,也就是上天的代言人的意思。
当我们明白了“言”字的内涵后,自然就会理解“信”字了。一个人说出的话,就像刻下来一样,是不容改变的,这就叫做信。俗话里说,吐口唾沫就是个钉儿!说的就是信。
说完了“仁义礼智信”,咱们再返回头看“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
仁爱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但天地和圣人却并不期许万物和万民的回报。《道德经》后文会讲到“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以及“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等等之类的话,咱们后面讲到会详细阐述。
今天咱们简单来说,天地造化万物、滋养万物,但他并不主宰万物的命运发展。万物的吉凶祸福全在自己掌握,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可有说“道创造一切”,但不可以说“道主宰一切”。这与宗教里宣扬的“神创造一切并主宰一切”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明白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那么老子为啥要用“刍狗”来类比万物和万民呢?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刍灵”文化。
刍灵文化源于生祭文化,上古祭祀都是用活体生物来祭祀的,叫做生祭。后来逐渐发展成刍物、陶器、石像生等等。所谓刍物,就是用草扎成动物和人的形体来提到活体生物用于祭祀。陶器,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哪一类。石像生后来就更普遍了,就是陵墓上摆设的石人石马等等。
为什么叫刍灵呢?因为,古人并不认为草扎成的人和牲畜这些个刍物就没有灵性,古人有“万物有灵”的观念。之所以用草扎的人或牲畜代替活物来祭祀,就说明他们认为这些刍物也是跟活物一样有灵性的,能够替代活物来服务祭祀的神灵。基于这个理念,后来逐渐又衍生出了“刍灵成精”的文化理念。也就是说,这些草扎成的刍物也能够吸收天地日月精华最终修炼成神仙。这些个刍灵成精的神话故事,历代都有大量流传。
咱们都知道,商代都是活物祭祀,刍物祭祀是周朝才兴起的,刍灵文化也就随之诞生了。刍物被制造出来,制造者并不是出于让刍物直接为自己服务的目的。虽然有服务于神灵,然后再企图神灵赐福自己这样的一个间接逻辑在里面,但直接寄希望于所制造的刍物成精后,服务自己的理念,也还是没有的。更没有左右或帮助这些个刍物成精的行为或思想在里面。这就好比是天地和圣人造化万物万民,却并没有寄希望万物万民返回头直接再回报自己一样。同时,也不去左右和主宰万物万民的命运。注意,这里没有那种天地和圣人利用完万物万民后就抛弃他们的那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思想,如果那么理解就错了。
由此,我们可有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应该这么解读:天地和圣人对万物万民虽然是造化他们,给他们形体、给他们灵魂,却并不左右和主宰万物万民的命运,更不奢望万物万民的感恩和回报。天地日月精华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圣人的大道教化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能得到多少,能发展多好,那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没有救世主、没有保佑的神,一切靠你自修自取,这就是道法自然。
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古往今来都把这个“德”字解释成德行,在文始道文化看来,没必要解释得那么高大上。这个“德”字就是同那个得到的“得”,老天爷不会偏向于谁,谁得到你应得的、你所需要的,老天爷他就维护你,否则他就不会维护你。通俗的讲,一只狼抓住了羊、吃饱了肚子,你这只狼就能活下去,否则你只能是死路一条。道理,就这么简单!
咱们再来看第三句:天地之间其猷囮篧与?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不是“橐龠”吗?你这里囮篧是个什么鬼?我把竹简《道德经》里这句话给大家贴出来,大家参考一下。
囮篧是什么意思?
囮:读é,一种捕鸟的网子。一个圆圈儿围成的网子。
篧:读huò,一种捕鱼的网子。竹子编成的四四方方的鱼篓。
囮篧:指代的天圆地方的天罗地网。其中“囮”字的引申义还是“化生”、“育化”的意思。
猷:本义是指一种小动物。是那种非常地狡猾、非常小心谨慎、非常难以捕获的小动物。引申为犹豫的意思。引申为有谋略的人;引申为懂得天地大道法则的人等等。当然后来这个“猷”字还衍生出了“若”的意思,也就是好像的意思。这个字你怎么解读都行,但是你必须得明白这句话的真实内涵。那就是: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天罗地网,万物万民就好像被网困住的小动物。即便是那种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的圣人也都难免身陷其中。
天地之间其猷囮篧与?这是个反问句,表示强烈的肯定。老子告诉我们,天地之间就是这么个天罗地网,不管是愚民还是圣贤,你都在其中逃不出去。为了强化这一概念,老子后面又跟了一句“虚而不淈”。啥意思?
虚:不密集、不密实。
淈qū:本义是像笊篱的一种工具,捞起东西,控干水。引申为泄漏的意思。“虚而不淈”一句,类同于后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再来看第四句:遑!而俞出者多闻,数穷。
遑:本义是慌张、急迫地走。在这里是惊慌不定、想要逃走的意思。小动物被网子罩住后,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这样。
俞:本义是空心的树木,方便掏空能够当独木舟。引申为能够利用的各种手段、各种交通工具。
俞出: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逃出去。
多闻:听说的多。
数shuò穷:没有一个能够实现的。
数shuò:屡屡,每一个每一次都不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的”。
穷:本义是身在狭小的洞穴内,不得舒展、有劲儿使不出,神情窘迫又无能为力。
所以,“数穷”,也可以解释成,万事万物都无能为力、都做不到。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在“遑”字后面加了个感叹号,虽然不太合适,但大家要明白我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万物万民在天罗地网内的各种不安全感,各种奔波劳累,各种贪生怕死、重生恶死,比如衣食、住行、疾病、伤灾、患得患失等等。即便是外在行动上看似静止了,思想上也还是不能安定。那怎么办?
老子给出的方法是:不若兽于中。
“兽于中”是啥意思?“兽于中”又有什么好处呢?且听我慢慢讲来。
野兽都会通过撒尿、拉屎等手段留下气味,圈出自己的所属领地,然后站在中心,这样才能兼顾四面八方,心里才会踏实。所以这个“兽”字,在古代又通那个“守”字。
中:又通“冲”,清水浊水交汇处,引申为中心、中间、最关键的位置等等。又引申为“和”,阴阳和合之处。
兽于中:就是守住关键位置,守住自身的阴阳和合点。那位说,这个阴阳和合点在哪里呢?文始道文化里的说法是胞中而非丹田穴。胞中在中医上被称作是万脉之源,他是精胞和卵胞交合的最初点,就是脐带的尽头。这个点在脐带没有断开前还是可寻可见的一处器官,脐带断开后,胞中的气脉就分散到五脏六腑去了。
胞中,才是道法修炼的真正玄关所在。修炼的目标就是要把分散到五脏六腑去的气脉重新聚合起来,变成可感知的最初的胞中那个点。这个时候,所谓的“内乐”就会产生了。就像白玉蟾所言“修炼到三宫升降时,其身中快乐不可言”。
能够激发内乐的产生,就是“兽于中”的好处。
那位说,什么是内乐呀?所谓内乐,就是自身体内产生的乐感,用现代医学术语就叫做中枢神经兴奋。这种乐感与美食、音乐、美景、乃至性和吸毒等等带来的乐感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枢神经兴奋的反应。根本区别就在于获得的途径不一样,一个来自于外在的刺激,一个是体内产生的。但我们说,外来的或多或少都是有害的,而内在的却是有益无害的。
佛家说“极乐”,基督说“喜乐”,道家说“长乐”等等,一切宗教、一切法门最终都归结到了一个“乐”字。“喜乐”层次有些低、有些俗气;“极乐”太极端,容易物极必反;长乐最好、最合适、最恰当,因为道家讲究“长短相形”,长乐是一个相对的辩证概念,可以是一瞬间,也可以说是天长地久,到底如何,全在自悟、自证。
“乐”字源于“果”字。乐字本义是硕果累累的意思,看到硕果累累人们自然就会高兴,所以,又引申为衣食无忧后的安逸。
这种高兴的情绪,在道家理念里,叫做阴阳和合之气。所以乐字,又为“天地阴阳之和气”的意思,从而由“乐”字又产生了一个“药”字。“药”的本义是采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从而百病不生,也就是道家所谓的“采气”。采气,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之药。所谓的“气”,就是那个“阴阳和合之气”,说白了就是喜乐、惬意、逍遥的那些个精神状态,这才是百病不生的最佳良药,所谓“一乐百病消”。内心深处,能得到这些乐,就算是“采气”成功了。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来到天地之间,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牢笼,各种的苦难、各种的忧虑和恐慌,怎么办呢?难道人生的真谛就是苦难吗?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道家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人生是苦是乐,那要看你怎么看了。往外看,就是苦;往内看,就是乐。往外看,天地就是牢笼,包括你自己的躯体也是精神的牢笼;往内看,天地之间就是到处充满着日精月华的修道好道场。又所谓“宇宙大人体、人体小宇宙”。往内看,你的身体呢随之就会变成了一个最最完美的修道场、极乐场。乐,是一种阴阳和合之气,人也是阴阳和合的产物,所以乐才是生命的本元,是乐驱动了万物的生息、繁衍、发展。乐的获得,天地不会赐予我们、圣人不会保佑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兽于中”,反观内视、向内求,去探寻自己“本来”,找回失去的“自我”。
好了,本讲就到这里。
文始道,智者正道,正知正觉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