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路工程师首译《巴黎圣母院》

 汐钰文艺范 2019-05-24
中国读者知晓巴黎圣母院这座古建筑,大多是从《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一书开始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这部巨著,于1831年问世。

  《巴黎圣母院》一书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上个世纪初,形成完整的中译本则是在1923年,一位名叫“俞忽”的译者,将此书首部中译本,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是,当时此书译名为《活冤孽》,原著者雨果译名为“嚣俄”。因译者在当时的中国文化圈子里没有名气,没有读者知晓其真实身份,加之书的译名也很一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已经滥俗的“果报”类小说,故问津者无多,不甚知名。

  据考,译者俞忽(1894—1959),号子慎,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年读私塾,1912年入苏州拓殖学堂。1913年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造,1919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学士学位。归国后应聘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半年后转入上海沪杭甬铁路局担任统计科长,1921年被调到平沈铁路局任副工程师。正是在铁路局工程师任上,利用工余闲暇,这样一位纯理工科出身的学者,却翻译出了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自译作《活冤孽》出版之后,或因工程事务繁忙,或因阅读兴趣转移,俞忽再未涉足文学译介。1928年7月,俞忽在京奉路河北兴城段接管工程事务期间,译成《无线电浅说》一书,交由北平北华印刷局印行,此书算是他在路桥工程专业之外的又一次“跨界”译介之举。1931年又应聘到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任教授,开始心无旁骛地从事路桥研究与设计领域的教研工作。

  据介绍,俞忽教授在结构力学方面颇有造诣,开创了许多破解“静不定结构”的新方法,如相对偏移法、悬索桥应力分析、钢构架力矩分配、拱桥应力分析等。抗战爆发之后,又随校迁四川乐山,寓居西南一隅达8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方才于1945年随校迁回武汉。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组建了水利学院,他被聘为专任教授。1955年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改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后,一直担任建筑力学教研室教授兼主任。这一时期,著译有《结构学》《静不定结构》《结构静力学》等专业著述,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

  当然,在所有上述这些理工科研成就之外,《巴黎圣母院》的首位中译者的殊荣,仍然是要为俞忽教授加冕的。九十六年前的铁路工程师俞忽,不但给如今的中国师生做了个好榜样,也为《巴黎圣母院》这部文学名著平添了瑰丽的中国色彩。

  肖伊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