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19,57(5): 355-362 作者:王彩云 许红梅 邓继岿 俞蕙 陈益平 林爱伟 曹清 郝建华 张婷 邓慧玲 陈英虎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深圳市儿童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 西安市儿童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M)的临床特征、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情况及其对死亡、后遗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7年中国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及细菌耐药监测协作组10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住院PM患儿155例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及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155例患儿中男98例,女57例,年龄范围为2月龄~15岁,按年龄分为≤1岁、>1~3岁和>3岁组;根据PM诊断明确后30 d内死亡、住院期间头颅影像学异常结果以及随访情况分别进行分组。组间比较采用Bonfereoni χ2分割及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155例PM患儿中≤1岁组64例(41.3%),>1~3岁组39例(25.2%),>3岁组52例(33.5%)。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151例,97.4%);住院期间死亡26例(16.8%);神经系统并发症77例(49.7%),其中以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最常见(50例,32.3%),听力损害6例;出院后随访未发现死亡,其中47例(30.3%)患儿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以不同程度认知、精神发育迟缓最常见(22例),听力损害14例。治愈和好转出院率为74.8%(116/155),失访8.4%(13/155)。≤1岁组PM患儿死亡、住院期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入院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的比例均明显高于>3岁组[25.0%(16/64)比5.8%(3/52),75.0%(48/64)比25.0%(13/52),48.4%(31/64)比15.4%(8/52),χ2=7.747、28.767、14.044,P=0.005、0.000、0.000];>3岁组患儿头痛、呕吐、颈抵抗及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的比例均高于≤1岁组[67.3%(35/52)比1.6%(1/64)、80.8%(42/52)比48.4%(31/64)、69.2%(36/52)比37.5%(24/64)、55.8%(29/52)比14.1%(9/64),χ2=57.940、12.856、11.568、22.656,P=0.000、0.000、0.001、0.000]。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152/152)、利奈唑胺(100.0%,126/126)、莫西沙星(100.0%,93/93)及氧氟沙星(100.0%,41/41)完全敏感;对左氧氟沙星(99.3%,142/143)、厄他培南(84.6%,66/78)敏感率高;对头孢曲松(48.4%,45/93)、头孢噻肟(40.0%,44/110)及美罗培南(38.0%,38/100)中等敏感;对青霉素(19.6%,27/138)、红霉素(4.2%,5/120)敏感率低。死亡组患儿青霉素、美罗培南非敏感菌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死亡组(21/21比90/117、17/18比45/82,χ2=4.648、P=0.031,χ2=9.808、P=0.002)。 结论 中国儿童PM主要见于3岁以下,PM出现死亡、神经系统并发症多见于≤1岁患儿,≤1岁P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外周血炎症指标不典型。发热与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分别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PM存在远期听力损害,必须延长随访时间。PM死亡患儿青霉素和美罗培南非敏感率高。 细菌性脑膜炎是危及儿童健康的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引起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分别是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1,2]。这些病原体的流行程度根据时间、地理区域和患儿年龄、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1,3]。随着国内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普遍推广,其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比例逐年下降,相应增加了Spn作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主要病因的相对重要性[4]。Spn结合疫苗费用高,接种率低,目前Spn是国内外导致非新生儿期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1,4,5,6]。尽管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PM)在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护方面有所进展,其病死率仍然保持在8%左右,神经系统远期后遗症发生率为25%~50%[5,6,7]。为了加强对我国儿童PM的早期诊断、治疗、管理,现将2013—2017年中国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及细菌耐药监测(Infectious Diseases Surveillance of Pediatrics,ISPED)协作组内10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收集的PM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PM的临床特征、药物敏感性、并发症及后遗症分布情况。 一、对象 收集ISPED协作组10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封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的155例PM患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相关资料已做匿名化处理并得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018-IRB-102)。 PM患儿根据有无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意识状态改变、惊厥,小婴儿临床症状隐匿,可仅有嗜睡、激惹、前囟紧张、喂养困难等临床表现,血常规、细菌培养及异常脑脊液检查结果诊断化脓性脑膜炎[8]。Spn皮肤污染少见,血培养阳性可认为是致病菌;血培养Spn药物敏感性参考脑膜炎标准[9]。 纳入标准:(1)0~18岁被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2)外周血和(或)脑脊液培养出Spn;(3)脑脊液检查结果异常[白细胞计数升高且以多核细胞为主和(或)蛋白质升高和(或)葡萄糖降低],各年龄组脑脊液正常值判读参考文献[10],同时满足上述3条患儿纳入研究。 排除标准:(1)已知原发性免疫缺陷(细胞性、体液性、吞噬性及补体改变)患儿;(2)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未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或)CT检查;(3)住院时间短,诊断未明确前自动出院。 二、方法 1.确定病例: 通过检索各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查找自血液及脑脊液中分离出Spn的住院患儿,再追查病历,确定PM患儿。 2.病例报告表: 根据国内PM临床情况,制定规范统一的病例报告表。 3.收集PM患儿的临床资料: 通过翻阅住院病历档案、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收集,(1)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区、住院及出院日期、住院时间等;(2)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如脑脊液漏、脑外伤、颅内手术、颅内和耳内畸形、内耳植入等;(3)PM病初颅外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等;(4)入院时临床症状及体征如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前囟紧张、惊厥、意识状态(参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喂养耐受情况等;(5)实验室检查如起病及入院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脑脊液常规及生化;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结果等;(6)收集头颅MRI和(或)CT报告上的描述[脑积水、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水肿、大脑炎、颅内积脓和(或)脓肿、脑梗死及颅内出血等];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肺部影像学、心电图结果等;(7)PM治疗包括抗菌药物及激素使用情况;(8)由专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对PM患儿进行电话随访(2018年1至4月),确定死亡或好转(包括痊愈),询问遗留后遗症情况。 4.PM患儿Spn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入院后48 h内严格无菌操作采集血液与脑脊液各1~2 ml注入法国BioMérieux公司儿童专用血培养瓶,置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增菌培养;取出阳性标本分区划种于含5%羊血的哥伦比亚基础琼脂平皿(法国BioMérieux公司),于35 ℃培养箱5%CO2环境过夜培养。血培养瓶质控采用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25922,ATCC27853,ATCC25923,ATCC49619,ATCC1405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奥普托欣纸片扩散法(Optochin,英国OXOID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深圳儿童医院、开封市儿童医院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Vitek Compact,法国)进行Spn菌株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判读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5标准进行,所有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照PM标准解读[9]。Spn ATCC49619为质控菌株。 5.质控: 由各参与单位感染科临床医生填报。所有资料传送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由专人负责录入数据库。由临床医生和统计人员对数据进行逐条清理,对缺失或存有疑问的数据,经与各参与单位沟通并核对正确后修订和补充,最后汇总进行统计分析。 6.分组: 155例PM患儿中男98例(63.2%);年龄范围为2月龄~15岁,按年龄分成3组,≤1岁、>1~3岁和>3岁组;根据PM诊断明确后30 d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根据住院期间头颅影像学异常结果分为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组;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后遗症组和无后遗症组。 7.其他概念及定义: 激素治疗是指PM疾病过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和(或)CT异常结果确定。临床转归中治愈是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培养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数、葡萄糖、蛋白浓度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好转是指疗程足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培养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数基本正常,血液感染指标恢复正常,仅蛋白和(或)葡萄糖水平尚未恢复正常。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率的比较采用Bonfereoni χ2分割,双侧校正后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一般资料 各单位收集PM患儿数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4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8例,深圳市儿童医院25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16例,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9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及开封市儿童医院均为7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5例,西安市儿童医院4例。 155例PM患儿中位年龄为1岁4月龄,其中≤1岁组64例(41.3%),>1~3岁组39例(25.2%),>3岁组52例(33.5%);死亡组26例(16.8%),非死亡组129例(83.2%);并发症组77例(49.7%),无并发症组78例(50.3%);后遗症组47例(30.3%),无后遗症组82例(52.9%)。住院时间(24±18)d。按疾病发生月份分析,11月至次年2月占53.5%(83/155),3至6月占25.2%(39/155)、7至10月占21.3%(33/155)。 二、PM高危因素、颅外感染病灶及基础疾病 43例(27.7%)PM患儿存在1个或多个高危因素,其中脑脊液漏16例(10.3%),脑外伤14例(9.0%),既往化脓性脑膜炎病史8例(5.2%),颅内或耳内畸形6例(3.9%),入院前颅内手术史5例(3.2%)。102例(65.8%)PM患儿起病初期有颅外1个或多个感染病灶,其中肺炎77例(49.7%),乳突炎30例(19.4%),鼻窦炎27例(17.4%),中耳炎8例(5.2%)。14例(9.0%)患儿有明确基础疾病,其中7例有先天性心脏病;3例白血病;嗜血细胞综合征、1型糖尿病、肝移植术后、左侧冠状动脉扩张各1例。 三、临床表现 PM患儿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发热(151例,97.4%)、呕吐(94例,60.6%)、颈抵抗(83例,53.5%)、入院前抽搐(54例,34.8%)及意识改变(54例,34.8%)较为常见。入院时危重表现分别为昏迷(23例,14.8%)、机械通气(17例,11.0%)、脓毒性休克(7例,4.5%)。危重表现以≤1岁组为主,昏迷占12例(12/23,52.2%)、机械通气占9例(9/17)、脓毒性休克占6例(6/7)。5例(3.2%)患儿入院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均<3岁。1例患儿出现脑疝,入院当天死亡。>3岁组患儿头痛、呕吐、颈抵抗及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1岁组(χ2=57.940、12.856、11.568、22.656,P=0.000、0.000、0.001、0.000);≤1岁组患儿入院前抽搐的比例显著高于>3岁组(χ2=18.435,P=0.000)。 四、辅助检查及Spn分离部位 52.9%(82/155)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3岁组显著高于≤1岁组及>1~3岁组(χ2=19.422、7.776,P=0.000、0.005,表1)。32.3%(50/155)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其中≤1岁组比例显著高于>3岁组(χ2=14.044,P=0.000,表1)。93.5%(145/155)患儿CRP升高,其中59.4%(92/155)CRP≥80 mg/L,最高达354 g/L。 138例(89.0%)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8例(5.2%)正常,9例(5.8%)未记录数值;>1 000×106/L占34.2%(53/155),>500×106/L占43.2%(67/155),>100×106/L占75.5%(117/155)。8例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患儿中7例≤3岁(其中≤1岁患儿4例),均存在脑脊液葡萄糖和(或)总蛋白水平异常;6例住院期间脑脊液复查,脑脊液总蛋白及5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1例正常患儿,入院前存在发热、意识障碍及抽搐表现,2例未复查(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首次脑脊液葡萄糖水平≤1.1 mmol/L占59.4%(92/155),≤0.5 mmol/L占32.3%(50/155);>3岁组PM患儿首次脑脊液葡萄糖≤1.1 mmol/L的比例显著高于>1~3岁组(χ2=7.108,P=0.008,表1)。首次脑脊液总蛋白>1 000 mg/L占58.1%(90/155),≥500 mg/L占71.6%(111/155),3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35、0.724,P=0.488、0.696,表1)。 114例(73.5%)患儿脑脊液Spn培养阳性,69例(44.5%)患儿血液Spn培养阳性,28例(18.1%)患儿血及脑脊液Spn培养均阳性。 五、PM并发症及治疗情况 77例(49.7%)PM患儿住院期间出现1个或多个并发症,其中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50例(32.3%),脑积水19例(12.3%),继发性癫痫18例(11.6%),听力损害6例(3.9%),脑室管膜炎5例(3.2%),颅神经损害3例(1.9%),脑脓肿及脑栓塞各2例(1.3%),脑出血、脑疝、视觉损害各1例(0.6%)。≤1岁组PM患儿住院期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3岁组(χ2=28.767,P=0.000,表1)。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见于PM病程的10.0(5.0,14.0)d,脑积水见于PM病程的20.0(14.0,31.0)d。78.7%(122/155)PM患儿入院前、后均使用抗菌药物。69.7%(108/155)PM患儿使用激素治疗。死亡组使用激素治疗比例明显低于非死亡组[46.2%(12/26)比74.4%(96/129),χ2=8.182,P=0.004];激素治疗比例在有、无后遗症组[74.5%(35/47)比74.4%(61/82),χ2=0.001,P=0.992]与有、无并发症组[72.7%(56/77)比66.7%(52/78),χ2=0.674,P=0.41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六、PM患儿不良结局 住院期间26例(16.8%)患儿死亡,18例早期死亡(住院1周内);≤1岁组明显高于>3岁组(χ2=7.747,P=0.005,表1)。治愈和好转出院率为74.8%(116/155)。出院后随访,失访8.4%(13/155),47例(30.3%)患儿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其中不同程度认知、精神发育迟缓22例;语言发育障碍20例;运动障碍16例;住院期间有6例PM患儿出现不同程度听力损害,随访期间听力损害增加至14例,其中2例PM患儿双侧失聪,2例单侧失聪;轻偏瘫和四肢瘫分别为9例和4例;颅神经麻痹6例;继发性癫痫5例;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例;视觉损害2例;小脑共济失调及下丘脑功能障碍各1例。 七、PM分离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PM患儿Spn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见表2,Spn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均完全敏感;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厄他培南敏感率高;对红霉素(4.2%,5/120)、克林霉素(16.7%,9/54)敏感率极低。 10家医院Spn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和医院的差异较大。以Spn的青霉素药物敏感性为例,仅开封市儿童医院均敏感(6/6),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半数敏感(4/8),其余8家医院Spn的青霉素敏感率均低。其中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0/1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5/5)及西安市儿童医院(4/4)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各成员单位检出SP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平均敏感。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检出1株Spn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 死亡组患儿青霉素、美罗培南非敏感菌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死亡组[100%(21/21)比76.9%(90/117),17/18比45/82,χ2=4.648、9.808,P=0.031、0.002];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非敏感菌株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比42/84,61.9%(13/21)比59.6%(53/89),χ2=0.923、0.039,P=0.337、0.843]。 有、无后遗症组患儿青霉素、美罗培南、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非敏感菌株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5.6%(31/41)比77.6%(59/76),57.6%(19/33)比53.1%(26/49),53.1%(17/32)比48.1%(25/52),60.6%(20/33)比58.9%(33/56),χ2=0.061、0.162、0.202、0.024,P=0.804、0.687、0.653、0.876]。 Spn是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之一,也是导致死亡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病原菌。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估计,2016年全球PM死亡23 100例,死亡率为0.3/10万;2015年中国PM有8 000余例,死亡率为1.35/10万[11]。国内因Spn疾病未要求上报及抗菌药物滥用等原因,其实际数值远高于上述数据,影响了对Spn疾病危害、疾病负担的正确评估。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平均83%的PM病例发生在<2岁儿童[12]。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密切相关[8]。对不同年龄段PM患儿临床特征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可以早期识别、诊断PM,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本组资料显示儿童PM主要集中在婴幼儿,住院期间总病死率16.8%、神经系统远期后遗症比例30.3%,高于德国、西班牙、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13,14,15],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6,17],考虑可能与我国目前对PM了解不完全及诊疗水平有限相关。PM患儿临床特征存在年龄差异,这与不同年龄段Spn定植情况、机体免疫状态、血脑屏障功能、机体各系统发育情况不同、有无基础疾病有关[18]。本组1岁以内儿童发生PM占41.3%,男孩多见,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7,18,19]。>3岁组PM患儿的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比例55.8%,包括脑外伤、脑脊液漏、颅内或内耳畸形等,均易导致难治性和复发性化脓性脑膜炎,需关注原发或继发的神经系统解剖异常的可能。Spn脑膜炎高发时间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53.5%),与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相关,与其他报道基本一致[20]。 儿童PM早期可表现为发热、呕吐、精神差、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年长儿易发现这些临床症状和体征,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21]。本组97.4%的患儿有发热、60.6%呕吐、34.8%入院前有抽搐、意识障碍,14.8%昏迷。对PM患儿临床特征分析中,>3岁组PM患儿头痛、呕吐、PM高危因素明显高于低年龄组,这与既往研究一致[22];≤1岁组患儿更易出现死亡、颅脑MRI或CT异常、化脑并发症,这与年幼儿鼻咽部Spn大量定植、小儿上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天然防御系统(黏液、纤毛运动及黏膜免疫系统)、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相关[8]。婴幼儿上呼吸道黏膜下富于血管、淋巴组织丰富,对细菌的免疫清除能力有限,感染后细菌容易入血形成血流感染。Spn随血流直接侵犯中枢神经,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另一方面细菌毒素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脑脊液炎性细胞增多、炎症介质释放,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导致脑缺血、脑水肿、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本组病例住院期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9.7%,主要为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积水及局灶性神经损害,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23]。脑积水、脑脓肿、硬膜下积脓与死亡、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需要神经外科及时干预[24]。本组PM患儿住院期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6例,出院后随访14例,低于Edmond等[25]结果。Spn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在亚洲儿科尤为突出。本研究显示Spn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敏感率较低,青霉素敏感率19.6%,头孢曲松的敏感率48.4%,头孢噻肟40.0%,美罗培南敏感率38.0%,均明显低于国外分离菌株敏感率[26],略高于近年国内单中心、区域性Spn脑膜炎分离菌株敏感性结果[20,27]。对红霉素敏感率(4.2%)极低,这与亚洲耐药细菌检测网络研究报告的中国区红霉素(3.6%)基本一致。对克林霉素敏感率(16.7%)略高于亚洲耐药细菌检测网络研究结果(7.1%)[28]。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均敏感;对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厄他培南具有较高敏感性。 Spn分地区药物敏感性结果提示,国内PM患儿Spn菌株对青霉素极度不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敏感性存在明显地区差异。这与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疫苗接种情况等直接相关。因此,了解患儿所属地区、居住环境,结合不同年龄段PM患儿的临床特点,在疾病早期对病原菌耐药情况做出综合分析,选择合适、有效抗菌药物针对性治疗、加强监护,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及减少治疗失败。 本研究是依托ISPED协作组平台进行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存在一些不足:(1)各成员单位采用自动化仪器及药敏纸片来源于不同厂家;(2)对于从PM患儿分离的侵袭性Spn,没有进行后续血清型分析;(3)对于PM患儿没有详细记录Spn疫苗接种情况。这些不足有待在日后的连续监测过程中加以改善。以期获得更加完整、准确的监测结果。 参考文献(略)
号外号外!《中华儿科杂志》现在可以通过微信订阅啦! Strategy ﹀ ﹀ ﹀ |
|
来自: ganhaiqiang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