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期专栏,“大佬说”,在开始前猫姐还想多说几句。 开设这个版块的最初,我们想要做的是记录这个行业的真实。什么是“真实”?它是行业内的玩卡者、从业者背后的体验和经历。 而“权益猫”能做到的,是只记录,不评论,不论大小。 猫姐希望这个栏目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卡友或是从业者,早日从中领悟属于自己的独门秘籍! 导语: 第一期,我们有幸请到了这位行业内的重量级大佬,闫自杰先生。 他是一位玩卡达人,拥有19家银行的信用卡,超过100万的总额度,老司机经验丰富;同时,他也是业内首家短视频自媒体“撩卡记”的内容主负责人,是卡界对外传播的头部领军者。 从17年5月创立“撩卡记”至今,他和他的团队活跃在卡界投教内容的第一线,拥有超过2亿的点击量。 在庞大的数据背后,这位大佬拥有着自己对于内容、对于信用卡行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他的故事,权益猫来为他记录。 (以下文字为闫自杰口述,猫姐整理编辑) Q:撩卡记是如何诞生的?创立之初就是以短视频制作为目标的吗? 一开始,我们公司从事的是服务于各类财经机构制作和分发投教类内容的。而这几年短视频兴起后,这些机构就开始需要短视频的服务。所以开始我们主要是面向B端的业务。 但这种业务,中间进展完了会有一段时间的空窗期,人员有了一定的闲置,我们就觉得是不是可以自己孵化一个品牌。 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包括我自己是银行出身的,所以在金融的垂直细分领域里选择了信用卡这一方面。也考虑到了这个领域的话题性足,长远变现的逻辑更清晰一些。 于是,2017年5月,撩卡记正式上线。 Q:撩卡记投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阶段所达成的数据?在哪些平台有所投放? 在短视频这一块,我们主要做的是信用卡基础知识这方面,总共近400期的内容。 因为之前为其他机构定制分发的经验,所以与几大主流平台比较熟悉。而平台投放签约主要会考量你的视频质量和持续的内容生产力。 我们因为是国内第一家系统性科普信用卡的短视频媒体,所以优质内容也有幸被十几家平台作为头部邀请入驻。 后来我们也与百度合作过的一档信用卡100问的节目,总集数也不止100问,也帮我们在2018年4月拿到了天使轮投资。 现在我们的视频像微博、秒拍、腾讯、搜狐、优酷,百度百家号这些常见的视频平台都有投放,全网点击量已经突破2亿了。 Q:从业2年,平时对于行业信息的获取是通过哪些渠道?这些渠道是否能够帮助撩卡记内容的运营? 主要渠道其实有两个方面,我自己个人的用卡习惯和社群每天的资讯。 先说说我个人习惯,本身我手边上的卡比较多,现在有19家银行,总额度大概100多万。 基本上我每天中午吃完饭,要把各个行的卡捋一遍,每个行的APP我每天至少看一遍或者两遍。 等到下午忙完工作差不多5点多,有时候忙的话,6点多开始写,基本上一个小时左右,大致捋一下,就成了一篇每日即时性推送的微信推文。 另一方面就是社群。我觉得信用卡的交互是靠圈子,内容的运作也离不开这些圈子。 我们差不多有30多个社群,包括QQ和微信,一共一万多人,单微信差不多6000多人。这些社群就间接形成了一个圈子。 在这里,大家直接贡献交流用卡权益,第一手的羊毛权益都会出自群内,如果大一点的权益,快的话几十秒,慢的几分钟就没了。 一些持久性的权益活动,也就成了我们日常推送的文章和视频。 Q:撩卡记现阶段的目标?跟过去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吗? 现在,撩卡记的视频更新已经停止,因为400多期的内容,我觉得已经可以涵盖绝大多数的信用卡基础知识,再做下去就有些重复了。 于是,在今年我们平台停止了视频更新,就只是放在视频平台上投放,赚搜索流量。在内容和运营方向上,我们也做了一次商业上的转型,开始做一个发卡平台。 而撩卡记这批原来的粉丝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在于我们转型过程中,作为第一批种子用户,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现在,这批用户的占比已经逐渐变小,主要的用户群体也是靠我们拓展获取。 Q:从前两年开始,各行陆续下发了不少权益调整的政策,作为业内人士是怎么看待行业前景的? 最近行业内出台了一系列的权益缩减政策,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信用卡兴起,远的来说几十年,近的说也就从04年开始的,而各大行真正重视也就近三五年的时间。以前有一个数据,一张卡,银行要发行100万张以上,才会盈利。 银行一开始提供各种权益,鼓励用户办信用卡,但真正帮助银行盈利的还是这之间的分期利率。所以各行现在都在往这种缩减权益的倾向发展,因为这一块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 像在韩国、美国,甚至是台湾地区,都曾经有过信用卡野蛮生长的阶段,过去的“卡神”,因为政策的管控,后来慢慢的都不复存在了。 美国当时为了管控,刷卡的手续费被提的非常高,动辄都是2点几,这也扼杀了不少的羊毛党。在中国,因为政策对刷卡费率有上限限制,银行无法通过调节刷卡费率来限制刷卡套利,只能下刀在权益这块。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新的信用卡、新的权益不断会出现,老的银行他们自己则肯定要砍。总体来说,毛是越来越薄。14年到现在,基本上一年不如一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