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篇章,與一位23歲學生創業家的自白我是 Jeff 胡耀傑,這個月即將邁入 23 歲,生於臺灣,學於香港,深造於瑞士與美國。雖在柏克萊、內華達、清大、政大與其他學校的 17 次演講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卻值此方能提筆留篇,徒望能為臺灣甚至華語區的學生,發現一個思想革新的平行宇宙。
大數據浮濫的時代,數字紀錄著我們的生活。 我在大學四年期間,創業 3 間公司,受採訪 12 次,媒體曝光 77 次,公開演講國內 25 次國外 9 次,論文發表 3 篇,獎學金 6 次,開課線上 2 堂線下 7 堂。在美國 德國 法國 南韓 大陸 香港 台灣 參加比賽 32 次,得獎 24 次:包括 6 個冠軍與 3 個亞軍。雖然之後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GPA普通,不過仍低空飛過加州柏克萊研究所的錄取門檻。
這件事,被我稱作為平行宇宙的發現。 此刻若你走近窗畔,透過液態玻璃越過一層微塵看出去,看見的是三五個在球場嬉戲的孩童,一隊整齊穿越人行道的學生,飛快騎著單車趕往面試場的準畢業生,公園椅上俯首深思的年輕上班族,酒吧內惆悵獨飲的中年白領,又或者是,跨海大橋上倚靠欄杆眉頭深鎖的長者。我們都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不能倏快,也不能宕慢,格外的公平。
**這筆錢是不能變多的,他們總是這樣說。**不過我希望藉由接下來的篇章,帶著你完成一些現代年輕人所不被允許的禁忌,伊甸園的果實。
篇章 I —給時間賦值請你拿出一支筆,寫下你一秒鐘的價值,單位台幣。我們都必須知道,各自的時間值多少錢,可能參照的是月薪時薪,也可能是平均的投資獲利。但是,我們的一分鐘值多少錢?10元?500元?一萬元?當你計算過後銘記在心,就能夠開始篩選生活中許多瑣碎的”賠錢”投資:幫老闆做毫無回報的工作,答應一件可以拒絕的麻煩事,做了一些繁重卻又低回報的項目。 從這個對自己時間的定價,你可以開始很明確知道價值,評估每件事情該做與否:中午該叫外賣還是自己出去買,開車或是搭UBER,陪伴家人還是賭氣吵架,上課發呆還是在家自學,諸如此類。
篇章 II — 切割時間一天能夠做多少事情,取決於你將一天切成幾份。這個方法來自於我父親。以往準備考試之時,會將所有考試項目或是將做之事先列成一張細項表,再手畫下所剩的天數,並將每天以一小時分隔,最後把所有細項一個一個填入方格之中。雖說今日事今日畢,這種執行方式能讓你此格事此格時間畢,異常高效。後來在母親的溫暖陪考下,勉強考得新竹高中2014年唯五的學測滿級分。 **每天醒來拿起手機前第一件事,便是捎來張紙開始切割今日倒數著的時間。**可能三小時一格,抑或半小時,端看個人的”預熱時間”與”專注持久時間”,若預熱時間長,需要20分鐘才能進入狀況,則每格時長。若專注持久時間短,20分鐘便恍神無聊,則每格時短。若兩者皆是,那就算了。 😃
篇章 III — 奉行行事曆沒有任何一件事值得打斷你。如果有,就丟到下週。行事曆對我而言是種精神的存在,試著最優化著我接下來的每一作為。每個學生都該有一本紙本抑或電子的行事曆 (我自己是用 aCalendar)。每個口頭的約定都該馬上訂下確切時間與日期,每件乍現的靈感也該排進五個小時後的某一個欄位,每個公眾平台的發文如果要求高,也該固定在行事曆上幾個最佳的位置。不要讓任何一件事情打斷你執行行事曆的精確。 使用行事曆分成”排程”與”執行”兩個步驟,規則非常簡易。排程即是使用篇章II的分割法排入無衝突的未來某時刻。而執行更易,執行就是心無旁騖直至完成,除了核災與社會運動,不該被任何人事物阻斷。
篇章 IV — 習慣框架轉換從質能互換到凡爾賽條約,讓思想如水。做為一個公司的執行長,柏克萊區塊鏈研究院的學者,新手區塊鏈課程的導師,我還私下擁有著兩個不為人知(也默默無名qaq)的身份:魔術師與詩人。國小開始接觸魔術的我,曾在南韓 美國 香港 台灣表演過多場近景與舞台魔術,最大一場是香港科技大學2016年新生晚會的舞台秀,在逾2000位觀眾之上表演連續15分鐘的魔術。詩作比較紓壓式創作,曾在香港文學聯合新詩比賽與港科大微小說比賽取得兩次冠軍。 讓自己容易無聊,容易因為乏味的生活去尋找學習的衝勁,也許是這一切發跡的始因。一直認為人必須能夠在框架中輕易轉換,將一個領域的所學,抽象後又在另一個領域得以施展。轉換學習 Transfer Learning 遠比領域專家 Domain Expert 更讓生活豐富有故事。
篇章 V — 開啟支線任務做一件事到120%,不如做10件事到70%。我從來不認為學生、老師、創業家、運動員、詩人、魔術師是不可交集的身份。因為家裡鼓勵體育,我從小時的曲棍球校隊與桌球校隊,到高中班級足球隊長與游泳蝶式銀牌,嘗試過學習多種不同類型的生活體驗。人生很短,好玩能做的事情太多,我發現藉由開啟支線任務,才更有機會讓我在有限人生內做完所有酷的事情,創業或是教課,都是打單一主線的人無法享受的。 做一件事到100%非常難,花上大把光陰卻難保其成,更不用說120%的完成度。但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比及格更好,70%,卻不見得花上一週或更多的時間,比起單竿釣魚,我覺得人生酷的在於我們還能多線撒網。 評斷一件支線任務的可行性,必須考量兩件因素: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 與邊際效用 Marginal Utility。成本是花出去的時間與精力,效用是取得的任何實質或精神上的獎賞。永遠不要做成本大於效用的事,就是支線任務的準則。比方說參考篇章 I 的方式,若我一分鐘值20元,一整天8個小時的乏味上課造成學費與精神負擔不算,還有9600台幣的時間成本,當天所學的知識重量是否值一萬台幣呢?
篇章 VI — 只看效率12小時的工時,不如5分鐘的靈感值錢。人類從發明工具始變在追求效率,如何用最少的時間與精神成本,換取最多的效用。自腳踏車、汽車、火車、乃至飛機,在空間的限制下,人類正在創造”多餘的時間”。我認為生活亦然,對於程序員而言,卡在一個難解的bug可能又是一個下午,不過在影料機前鋁罐撞擊塑膠板所激發的靈感,有可能解決延宕進程兩週的程式邏輯癥結。 而靈感,來自於休息與適度玩樂。只要我感覺拿著筆電的手漸地麻痹,眼簾偶時垂闔,我就會立刻放下手邊所有的工作,開啟飛航,讓自己去做所有工作與飛行以外的任何事情。覺得功課太難嘛,去打場球,覺得論文太深奧,去打場lol,久而久之就變得一無是處(誤)。 一言以蔽之,沒有效率的時候,不要埋頭做事。😃
篇章 VII — 重複成功用上一次的僥倖,創造下一次的高勝率一件失敗的比賽作品,可能在下一場比賽獲獎的機率可能低於50%。不過一件已經得過獎的作品,經過微調之後,再次獲獎的機率 — 可能逼近100%。這是一個很淺白的邏輯,用上一次成功去成就下一次。如本文開頭提及的多次參賽得獎,便是基於重複再利用的邏輯。 舉例來說,我與公司首席技術官 李婷婷 Lee Ting Ting 在首次接觸區塊鏈時,在港科大的許彬教授與希臘的Chatzopoulos博士指導下完成一個”區塊鏈eCoupon的系統”,由於是學校小型研究,一般學生可能覺得學到東西了就告一段落。不過我們翻修之後交去座落南韓的UpTown電商競賽,除獲亞軍外還有兩張往首爾的機票。我們把同一個項目優化後投往香港媒體 ETnet金融科技競賽,再次得到全香港學生的最高榮譽 — 創業金獎。此後我們兩度翻修整個區塊鏈系統,並接續得到 ACM MobiSys 論壇德國慕尼黑最佳論文與國際期刊 CPE Journal 的刊登邀約,我們的區塊鏈生涯也從此開展。 這一切都源自於學校僅一學分的渺小研究案。僥倖足以創造奇蹟。
篇章 VIII — 槓桿獲利做事是加法,說話是乘法,邊做邊說是指數我來到加州柏克萊區塊鏈實驗室的第一場演講,是由 SCET 創業中心長老級教授 Ikhlaq Sidhu 所開啟。他的一句話:**”Sell first, build later.” **對我影響深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應該在確認市場需求前,就開始花費成本。對學生而言,任何一件事都應該在確認最大效用前,保留實力的消費。舉例來說,你有一個非常棒的論文idea,第一件事絕不是馬上下去做,而是聯繫教授確認是否也愛這個idea,詢問身邊的朋友有沒有合作夥伴,調查市場有沒有潛在的應用場合與客戶,在說服完這群人的時候,再用所有取得的充足資源,著手開始行動。 在香港 瑞士 美國繞完一圈之後回到臺灣,發現臺灣教育水準非常具有競爭力,光旁聽醫學院朋友的選修演算法課就完全聽不懂。不過也發覺了臺灣人的謙虛,而這種致命的謙虛,正在啃食許多難能可貴的機會。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上,有些民族的人們特別會說,20分能說成100分,50分能說成1000分。而我發現很多時候,臺灣同學會拒絕這類的”不誠懇”,將100分說成20分,50分說成沒做,這讓很多珍貴機會流失。我常常開課訓練前往香港的學弟妹,當他們要寫CV時提醒他們:”你想要謙虛,還是想要錄取?”
尾聲我希望在另一個平行宇宙的我,可以讀到這些文字。也期待在同個宇宙的你,能在此刻深呼吸,收攬著新一處星雲團簇的夜空。
此外,為了統合自己兩年來在區塊鏈的所學,推廣區塊鏈於台灣的普遍教育,並將柏克萊區塊鏈實驗室的寶貴經驗帶回台灣,我與在台灣最大網課平台 Hahow 跨國開設一門『最適合台灣人的區塊鏈課程』。 |
|
来自: web3佬总图书馆 > 《区块链技术、虚拟数字化、万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