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古建筑,你想到的或许是复杂精巧的木结构古建筑,或许是木结构之间的榫卯组合,但是,古建筑中还有历经沧桑的秦砖汉瓦,以及厚重而古老的城墙。它们是怎样历经千百年依然坚固的矗立在我们的面前呢? 糯米灰浆砌墙 除了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外,还需要一种类似于现在的水泥一样的粘合剂,有了它,古代建筑才能如此坚固,历经风雨,却依然完好的保存至今。这个神奇的粘合剂就是糯米灰浆。 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古代工匠就开始使用粘合剂,不过那时的粘合剂是黄泥和草的混合泥浆;从周代开始这种粘合剂成分逐渐被石灰取代,由石灰、黏土、沙子组合的“三合土”异常受工匠们的喜爱,这三种东西按比例加水混合,用于建筑干燥后异常坚固。 三合土砌墙 古代匠人并不满足于粗燥的“三合土”,于是,一种更加细腻,粘合更牢固的材料就出现了,那就是糯米。距今大约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古代的建筑工匠将糯米、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制成浆糊,然后将其用于砖石的空隙中,古代匠人的具有超强粘合力的“秘密武器”就出现了——糯米灰浆。 糯米灰浆是将糯米熬浆掺入陈化的石灰膏中,从而可以增加灰浆的黏结强度、表面硬度、韧性和防渗性,明显提高砖石砌筑物的牢固程度和耐久性。 当然,这功能强大的“糯米灰浆”成本也是十分的昂贵的,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是应用于贵族陵墓,到了隋唐年间,开始用来修桥搭庙。唐朝的开元寺就是用“糯米灰浆”来加固,历经千年屹立不倒。而建于唐代的泉州古塔,也是以“糯米灰浆”的地基,扛住了七点五级的地震。不过,当时这“糯米灰浆”还是太金贵了,只有重大工程时,才会用上。 到了明清年间,稻米产量突飞猛进,“糯米灰浆”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了,明清时期的许多大城市的城墙都是用“糯米灰浆”砌成的。明代湖北荆州的糯米灰浆城墙,至今还有“铁打荆州”的称号。清初的浙江余杭大海塘,是完全用糯米灰浆修建的,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造福当地。 糯米灰浆粘合性为什么会如此之强呢? 科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支链淀粉的“秘密原料”,因为它的存在让糯米灰浆拥有了神奇的粘合力。支链淀粉是来自于添加进糯米灰浆中的糯米汤。灰浆中的支链淀粉起到了抑制剂的作用:一方面控制硫酸钙晶体的增长,另一方面生成紧密的微观结构,而后者应该是令这种有机与无机砂浆强度如此之大的原因。 在中国的长城(明长城)的城墙发现了糯米的成分。 糯米灰浆是长城的主要粘合材料,而这种粘合强度很大的材料也被认为是万里长城千百年不倒的原因。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糯米灰浆一般用于建造陵墓、宝塔等,其中一些建筑保存至今。而这些建筑物异常的坚固,甚至现在的推土机都难以推到,还能承受强度很大的地震。 在古建修复中的使用。 为了确定糯米能否有助于建筑物修复,研究人员准备了掺入糯米数量不同的石灰砂浆,对比传统石灰砂浆测试了它们的性能。两种砂浆的测试结果表明,掺入糯米汤的石灰砂浆的物理特性更稳定,机械强度更大,兼容性更强,这些特点令其成为修复古代石造建筑的合适材料。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