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平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但是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能怪赵括?今天小编带领大家看长平之战的另一面。 我们先梳理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决胜之战。随着春秋战国400余年的发展,天下一统的大势愈来愈显。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天下列国从原来的悲秦到后来的苦秦,正当秦国一次一次的挫败了山东六国的合众联盟之后一统天下的势头,再也不可阻挡。 但是,正在此时弱小的赵国听过了长达数10年的胡服骑射一跃成为军事强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在军事实力上与秦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赵国的强大仅仅是军事实力上的强大。在综合国力上还略逊秦国一筹。所以这时的赵国君臣都想着蓄积实力,避免与秦国正面争锋。谁知这时候弱小韩国为了自保。将自己的上党郡先赠送给了秦国,最后又迫不得已被赵国夺了去。上党郡秦赵之间缓冲的最后地带。为了争夺这块地盘,秦赵两国曾经多次斡旋。但谈判的结果都是无效,最终由秦昭襄王决定,举倾国之力攻打赵国,赵国无奈只好集结全国大军与秦国抗衡。 长平之战前期,也就是在相持阶段是由赵国老将军廉颇挂帅。廉颇认为秦军虽然凶猛,但是远离本土,粮草供给困难。所以就采用持久战术的方法,积极防御。但是他没有料到,秦昭襄王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一举吞掉赵国,这一场防御的持久战竟苦苦的打了三年。秦国和赵国虽然是大国,但是两国谁都没有能力长期支撑高达数10万队的开销。 公元前259年,秦赵两国相继大早,秦赵两国朝野,都有罢兵的打算,然而秦昭襄王却认为,长平之战既然开打,就算不灭掉赵国,也是削弱它的大好时机。所以他听从了白起的建议,一力坚持。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便是农业大国。拥有较雄厚的粮食储备。但是赵国却不一样,赵国山多平原少,而且国家以骑射,尚武为荣,粮食储备根本没有多少。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赵孝成王一天只吃一顿稀粥。将军粮全部运往前线,供给将士。但是数10万大军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一个月要消耗多少粮食?这是无法计算的。 可以这样说,就算当时赵括不主动出击。那么总有一天,赵国也会被秦国所拖垮。正当这个时候,年轻的赵括自告奋勇。亲自率领四五十万大军主动出击秦军。结果被白起包围。我们总把长平之战的赵国惨败,怪罪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应用。其实在那个时代,在那种情况下,莫说是赵括,就算是他爹马服君赵奢再生,也只有消极防守和积极进攻两种方式。可惜,老天爷并没有给赵括太多的表现机会,长平一战,他落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骂名。然而我们却忘却了,在赵国濒临绝境的时候,是年轻的赵括奋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与秦国决战。 在赵括被围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身临绝境而屈膝投降。而是依据地形节节阻击,实施突围。从这一点来说,赵括还是一个非常有骨气有头脑的将军,在被围长平46天的时间里,发动了大大小小近300次突围,我们想一下,在这46天里,没有援军,没有粮食补给,他是怎样鼓励将士们一次又一次的,向强大的秦军进行反击,如果没有一点真正的统兵之能,他能主持这么多次的突围吗?还有一点,我们要清楚,那就是赵括作为一个将军,他是真真正正的暂时在向敌人冲锋的战场上的。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了,但却是惨烈的胜利。据统计,长平之战中秦国兵力损失高达20余万,如果赵括真的是无能之人能够组织这些卑微的士兵,发动灭绝性的反冲击吗? 一言以蔽之,赵括在熟读军事理论的基础上,他也许有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毛病。但是他是有真正的军事才能的。我们只需要让他多锻炼几次,也许他就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也未可知。但是很不幸,他这个刚刚出生的老虎,一上场就碰见了狠辣的白起。也许白起知道他是一个将星,所以必须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将赵括扼杀在将星的摇篮里。从此,一代将星赵括从此陨落。 |
|
来自: 炫叶楓雪 > 《历(史)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