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似乎是华语乐坛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智能设备的大量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当时手机厂商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是“让mp3住进手机”; 通讯移动公司开发的彩铃业务在智能设备上重新“焕发生机”,一首歌曲不需要太多成本就能在社会上大量传播; 汪苏泷、徐良、许嵩所发行的网络音乐占据了各大音乐播放器的前列,他们三人也被称为“QQ音乐三巨头”。 短短几年时间,就改变了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的生态。 歌曲传播的成本降低,收益又有大幅的提升。 高成本、低收益的唱片制作,在这个音乐市场的变化中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歌手们纷纷转型单曲型艺人,一首一首的发行单曲,发歌周期短、速度快。 甚至连曾经的唱片之王周杰伦都如此。 一张质量上乘的音乐专辑,在这个市场中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许多歌手标榜着“精心制作”的专辑,十首歌曲可能有七首都是filler,能让人反复循环的也只有一两首主打。 甚至,有的专辑一首能完整听完的主打都没有。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数字音乐销量大战,粉丝们为了自家爱豆的数字专辑爆肝到飞起,但可能“数字专辑”也就两三首歌。 音乐快餐时代,在之前习以为常的三四十分钟的一张专辑都没有耐心听完,一首歌曲没有迅速抓住耳朵,就立刻切歌。 李荣浩在自己的专辑中放置了一首4s的歌曲《贝贝》,可以说是一种猎奇心理的音乐实验,但更多是对快时代的讽刺。 这些因素推动者音乐市场的改变,而市场又推动着大环境的革新。 专辑不再是人们听歌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各类音乐软件的日推和各种“音乐大V”的歌单。 一张唱片从intro听到outro的时代,彻底和我们告别了。 唱片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代表了什么? 先来看一下制作一张唱片需要的成本。 唱片中歌曲的构成,作词作曲编曲都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 去录音室录音,配以专业的混音师,同样也十分重要。 唱片的装帧设计,专辑配置,也是专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连金曲奖、美国音乐奖都有设立专门的唱片装帧奖。 为了回本和赚钱,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在专辑宣传上。 这样,一张唱片的从制作到发行的流程,才算完整。 每一环节都需要歌手和团队事事上心,所以某种意义上,一张唱片就是一个歌手一段时间的心血。 所以歌手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会想尽办法帮助自己的专辑大卖。 唱片销量榜单,你方唱罢我登场,歌迷们为了让自己喜欢的歌手登顶榜单,都在暗中较劲。 但那时,几乎每张唱片我们都听过。 喜欢周杰伦的也会去听林俊杰,喜欢孙燕姿的也不排斥萧亚轩的歌,五月天和苏打绿的歌迷也经常分享听歌心得。 唱片市场的竞争是良性发展的,歌手之间的销量大战为歌迷们贡献了数不尽的好音乐。 那时也不存在刷榜的说法,销量都是实打实的歌迷群体的认证。 歌手和歌迷的关系仅仅通过音乐来交流,喜欢你的歌曲,就会买你的唱片。 唱片大卖,达到白金唱片认证,甚至还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感谢歌迷、感谢专辑制作人,正式而有纪念意义。 歌手本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虔诚,从他对唱片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现在,唱片专辑成为了歌手的附属品,是构成这一身份中诸多环节的一环。 卖唱片,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目的。 粉丝拼销量,给自己的偶像歌手缔造一个又一个“数字奇迹”,买专辑,为了可以参加签售会和偶像握手。 偶像们或许也迷失了自己当初做音乐的初心,就目前来说,他们只需要热度和流量。 歌迷和歌手,粉丝与偶像,在唱片时代前后,大相径庭。 现在的流媒体时代,唱片被做成了数字专辑的形式,进入到了各种音乐app中。 一张数字专辑的价格2-20元不等,点击——跳转到微信支付/支付宝界面——输密码/按指纹——享受音乐。 一气呵成的流程,放开音乐后,就切换到其他的app里,音乐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陪衬。 以前喜欢一个歌手,要离开家门,去到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唱片店,在一排排货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专辑。 那时一张专辑的价格,可能抵得上好几顿饭。不舍的付钱离开唱片店之后,要在路上反复欣赏,回去第一时间放在cd里,全身心投入在音乐中。 似乎,我们现在听音乐少了点唱片时代的仪式感? 仪式感,也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那时听歌,我们用手抄歌词本,还要和朋友们比较谁抄的歌词比较好看。 开玩笑的说,如果没有歌词本,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周杰伦歌词里唱的什么。 听英文歌,认真抄录英文歌词。英语课上,对出现在某首歌曲的单词记忆犹为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