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被鲁迅“遗弃”的女人,孤苦一生却无怨无悔

 老黄说史 2019-05-25

贤慧和顺的朱安为什么不讨鲁迅先生的欢心?她是被鲁迅“遗弃”的女人,孤苦一生却无怨无悔。

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但是,朱安自从嫁到周家,就没享受到做为女人的幸福,因为,她与鲁迅的结合,是双方父母包办的结果,所以,在她与鲁迅的婚姻中,她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确实,朱安终其一生,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她虽为人妇,但是,自己的丈夫却不愿正眼看她一眼。作为婆婆相中的儿媳,朱安性格温和、贤慧顺从,是个过日子的实在人,但是,为什么却不讨鲁迅欢心呢?有人专门探讨了他们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以不喜欢的方式开始

鲁迅是个新时代的青年,他所受的教育与所接触到的思想,都是新式的,所以,对于爱情与婚姻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作为家中长子,他又不得不依顺父母,尤其是当父亲去世后,他就更不能忤逆母亲。所以,当母亲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后,他心中纵有万千委曲,也只能接受,虽然他在心中一直抗拒这门亲事。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婚事一拖再拖,直到他25岁了,外面有人谣传他在日本留学时娶了个日本女人,并且还有了孩子时,母亲就以病重为由将他诓骗回国,稀里糊涂地与他从未谋面的陌生女子朱安结婚了。

从包办到骗婚,这样的开始,是让鲁迅非常反感的,因为母亲的缘故,他只能被动接受。虽然接受了这桩婚姻,但是,他的心并没屈服,所以,他不可能给朱安好脸色。另外,朱安嫁给鲁迅时,她已是二十八岁的老姑娘了,与小她三岁的鲁迅在一起,在外人看来,也难般配。

所以,结婚那天,鲁迅非常不开心,等他接开女方的盖头,心内的最后一丝期望也消失无踪。面对眼前这个深目长脸宽额的女人,他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新婚的当晚,鲁迅坐在桌边看书,整夜不睡,也不搭理朱安。这让朱安诚惶诚恐。第二晚,鲁迅索性连新房也不回,躲在母亲的屋内看书,晚了就睡在房内的另一张床上,第三晚,也在母亲房内。对此,鲁迅的母亲也毫无办法。

一连三天,鲁迅都没有回新房。谁能想象朱安这几天是怎样熬过来的?第四天,鲁迅借口学业繁忙,将她丢在家里,启程东渡日本。鲁迅这一走,就是三年。他不在家的日子,她用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天天做针线,料家事。日复一日地操劳与等待。

2/被文化的差异辗压

朱安的家庭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虽不识字,却很懂礼仪。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她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朱安被鲁迅的母亲看上,正是她的这些优点。

但是,母亲眼中的优点,在鲁迅看来,却全是不堪。他所需要的爱人应该是属于时代的,于是,在日本留学的鲁迅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

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样的改变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朱安也怕别人嘲笑自己,嘲笑自己的家风,她只想做个传统的小女人。

一个是传统的农家女,一个是心怀天下的新青年,两个人的结合,注定就是个悲剧。这样的婚姻,无论是于朱安还是于鲁迅,都是一种折磨。

3/当婚姻沦为“形式”

朱安是个好女人,在孝顺老人善待丈夫,甚至其他方面也做得很好,但是,鲁迅就是不喜欢。鲁迅也考虑过离婚,但是,在那个年代,如果女人被休,是会备受歧视的。鲁迅虽然不爱朱安,她毕竟不是坏人,他不想把她逼向绝路,只能把她供养起来。她没有文化,无法独立生活,如果休了她,她只有死路一条。

1925年,因为许广平的出现,鲁迅的人生才又有了一个新开始。尽管许广平比他小18岁,是他的学生,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容易让他们彼此欣赏和心动。

朱安等鲁迅等到50岁,等来的却是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的结婚照。朱安彻底绝望了,她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

朱安的一生,都和老太太共度,直到老太太死。如果说,鲁迅没有遇上许广平,也许他会比朱安更痛苦,但他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只留下朱安在原地,成了最终的不幸者。

4/那个叫朱安的女人走了

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此时的朱安,虽有万般的心痛和委屈,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不管怎样,大先生和许广平有了儿子,朱安认为那是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她是真爱那个孩子。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安就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

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负担,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钱。但周老太太病逝后,朱安就拒绝了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大先生与二先生合不来。由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

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不久,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谢”。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有人说,朱安嫁给鲁迅是幸运的。因为嫁给了鲁迅,她的人生才会被人关注。但是,用一生的幸福来换取这样的被人知道,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