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和骨关节炎(OA)都可以表现为关节晨僵和疼痛,但是它们在发病机制、疾病表现和治疗上存在很多区别。 发病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健康组织细胞的结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某些遗传基因相关,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慢性炎症。 骨关节炎是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和骨磨损的结果。与高龄和肥胖相关,此类病人常有关节损伤和过度劳累史。 人群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大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高峰期为30-50岁,总体人群的发病率为0.4-1.3%,男女比例约为1:3。 而骨关节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见于45岁以后发病,且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据调查,年龄在25岁以上的占13.9%,65岁以上的占33.6%。女性略高于男性,尤其是50岁以后发病的。 受累关节、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双侧对称,而且发病的速度比较快,数周至数月起病,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症状非常明显。出现晨僵的时间会持续45分钟以上,患者还容易出现疲劳,多系统器官受累等其他表现。 骨关节病受累关节多为单侧开始,发病速度比较缓慢。发病时关节会出现不适、紧张,但肿胀不明显。晨僵的不适感一般在20分钟内可得到缓解,几乎不会出现关节以外的其他症状。 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x线可见骨侵蚀,MRI可见滑膜炎。血液检查会发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指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等免疫指标异常。 骨关节病的x线可见骨赘、关节间隙变窄等。而免疫学指标大多正常,关节液清亮。 治疗 一旦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即需要开始服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的药物。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抗炎、消肿、止痛,但不改善疾病进程。对于病情严重者,可小剂量、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但也不能延缓进展。 其次,还可对RA患者进行充分的疾病教育,实行关节保护措施,病情评估检测等非药物方法。 骨关节病不需使用抗风湿药物。止痛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还可对关节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润滑剂,后者能延缓关节置换。 建议患者适当锻炼身体,减重,行走时可以借助辅具等,以减轻关节的承受力。还可通过理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缓解关节的不适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