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

 善同德 2019-05-25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

《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要点(1)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

半夏在《黄元御医学全书》中出现了六百多处,是一个经典医书与黄元御都用的非常多的药。记得我们说过的“降肺必肺胃同降”的治病原则吧,半夏就是降肺之时需要用来降胃的最佳选项之一。

《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

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盖中脘者,气化之原,清于此升,浊于此降,四象推迁,莫不本乎是。不寒不热,不燥不湿,阴阳和平,气机自转。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机不运,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气健运,而病胃逆者哉!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矣。

要点(2) 清敛金火是治标,用半夏降胃气才是治本。

惊悸眩晕、燥渴烦躁、吐衄痰嗽、痞闷膈噎等众多证状,皆源于戊土之不降,致使甲木之逆升也,均适合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津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与虚劳惊悸,本属同原,未有虚劳之久,不生惊悸,惊悸之久,不生吐衄者。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

庸工以为阴虚火动,不宜半夏,率以清凉滋润之法,刊诸纸素。千载一辙,四海同风,《灵枢》半夏秫米之方,治目不得瞑,在“邪客篇”。《金匮》半夏麻黄之制,绝无解者。仁人同心,下士不悟,迢迢长夜,悲叹殷庐,悠悠苍天,此何心哉。

洗去白矾用。妊娠姜汁炒。

要点(3) 虚劳、惊悸、吐衄,均宜半夏也。

很多人认为吐血与惊悸之症乃阴虚火旺,而半夏辛燥之气不适合用,用清凉之药替代半夏,黄师认为这个是错误的。黄师认为吐血与惊悸,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

《长沙药解.卷一.栀子》原文: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栀子苦寒,清心火而除烦热,烦热既去,清气下行,则浊瘀自涌。若热在膀胱,则下清水道,而开淋沥。盖厥阴乙木,内孕君火,膀胱之热,缘乙木之遏陷,亦即君火之郁沦也。善医黄疸者,以此。

要点(4) 栀子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中气一败,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栀子可吐浊瘀而除烦热也。栀子干姜、栀子厚朴、栀子香鼓皆用栀子,以吐浊瘀而除烦热也。栀子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泻膀胱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泻湿而退身黄也。

要点(5) 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以栀子汤。

《伤寒悬解.太阳经中篇.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忌栀子证二十一》:栀子苦寒之性,泻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栀子苦寒之性,按说也败脾阳,在《长沙药解》中没有看到,特意去《伤寒悬解》中寻找了一下,果然找到了如上的描述。

《长沙药解.卷二.当归》原文:

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缓里急而安腹痛,调产后而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产妇之大肠,奔豚须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温经最效。

火为阳而水为阴,水中之气,是为阳根。阳根左升,升乙木而化丁火,火降而阳清,则神发焉。神旺于火,而究其本原,实胎于木,阳气全升则神旺。木处阳升之半,神之初胎,灵机方肇,是谓之魂,魂藏于肝而舍于血。肝以厥阴风木,生于癸水,癸水温升,而化血脉。血者,木之精液,而魂之体魄也。

风静血调,枝干荣滋,则木达而魂安。温气亏乏,根本失养,郁怒而生风燥,精液损耗,本既摇落,体魄伤毁,魂亦飘扬,此肝病所由来也。于是肢寒脉细,腹痛里急,便艰尿涩,经闭血脱,奔豚、吐蛔、寒疝之类,由此生焉。悉当养血,以清风燥。

当归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而辛温之性,又与木气相宜。酸则郁而辛则达,寒则凝而温则畅,自然之理也。血畅而脉充,故可以回逆冷而起细微。木达而土苏,故可以缓急痛而安胎产。诸凡木郁风动之证,无不宜之。但颇助土湿,败脾胃而滑大便,故仲景用之,多土木兼医。但知助阴而不知伐阳,此后世庸工所以大误苍生也。

要点(6) 当归辛温而宜木气,滋润滑泽而能息风养血,但颇助土湿。

当归养血滋肝,清风润木。当归也是黄师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六气治法》中的一味药,所以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是养血滋肝,清风润木。

但是当归的一个很大的缺点是其颇助土湿,容易让土的湿气加重。故仲景用当归,一般都土木兼医。《素灵微蕴.卷三.脾胃解》的例子。黄师的老师平素胃口不好,吃枣或者柿饼就容易上热,服用四君丸(当归、黄芪、白术、甘草、茯苓、陈皮)即见效。但是最近食凉粉、黍糕,再有上热的时候,服用四君丸则无效。黄师分析:四君丸,术、甘补中,茯苓泻湿,橘皮利肺,当归滋肝,与脏气颇合,是以能效;近食凉粉吐泄,寒湿伤脾,黍糕胶黏难化。平时颇宜四君丸,今乃燥热不受。非药性之热,乃中气之愈衰也。归、芪、术、甘,壅滞不行,茯苓、橘皮,不能开其郁塞,君相之火,不得归根,遂生上热,与食枣发热之故,理相同也。说明当归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土木兼医”,当中气衰竭的时候,切切要慎用。

《长沙药解.卷二.阿胶》原文: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温土燥,则木达而血升,水寒土湿,则木郁而血陷。木气抑遏,不得发扬,于是怫郁而生风燥。凡诸腹痛里急,崩漏淋利之证,无不以此。

风木之性,专于疏泄,泄而未遂,则梗涩不行,泄而太过,则注倾而下。阿胶息风润燥,养血滋阴,猪苓、方在猪苓。薯蓣、方在薯蓣。黄土、方在黄土。温经、方在茱萸。白头翁、方在白头翁。炙甘草、方在甘草。鳖甲煎、方在鳖甲。黄连阿胶、方在黄连。大黄甘遂方在大黄。诸方皆用之,以滋乙木之风燥也。其性滋润凝滞,最败脾胃而滑大肠,阳衰土湿,饮食不消,胀满溏滑之家,甚不相宜。必不得已,当辅以姜、桂、二苓之类。

蛤粉炒,研用。

要点(7) 阿胶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阿胶最清风燥。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阿胶助脾湿更加厉害,仲景说“必不得已”用之需要与姜、桂枝、二苓共用。阿胶性滋润凝滞,最败脾胃而滑大肠,阳衰土湿,饮食不消,胀满溏滑之家,甚不相宜。必不得已,当辅以姜、桂、二苓之类。

阿胶药材可能有问题的话,其替代方法。现在市场上炒作阿胶,导致用药碰到阿胶的时候,很多人心理打鼓,很大概率碰到假货、次货。前期一些朋友一起讨论,觉得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用猪皮熬胶,冻在冰箱待用;一种方法是用“同仁堂的黄明胶”替代。在讨论过程中,觉得风木的枯燥若不是非常厉害,则可以用芍药一定程度上替代(参考《四圣心源.卷六.淋沥根原》: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这个说明风燥不厉害,用芍药;厉害到一定程度,芍药就搞不定了)。而胶这种柔润、内敛之“象”,是有其特殊性的。阿胶某药材不靠谱的话,用另外一种胶替代是最好的选择。

《长沙药解.卷二.地黄》原文: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

要点(8) 地黄凉血滋肝,清风润木,断疏泄而治血脱,泽燥金而滑大便。

地黄凉血滋肝,清风润木。地黄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地黄味甘而如肝脾两经,我理解就是比较补充肝气,故滋肝润木。地黄微苦,故凉血而清风。在众药方中的描述关键词是:地黄润乙木之燥;地黄、芍药,润经脉之枯燥也;地黄泄脏腑之瘀浊;地黄、归、芍,清风木之疏泄;地黄泻胃而下瘀浊。

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在大黄?虫丸、黄土汤、胶艾汤中,均用地黄来清风木之疏泄,辅助黄土、阿胶、艾草的收血脱之力。从这个方面理解,若在大黄?虫丸、黄土汤、胶艾汤中不用大黄而用类似其它清润风木的药,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治血脱的能力吧。

地黄与大黄的比较。伤寒阳明病,腑燥便结,多服地黄浓汁,滋胃滑肠,胜用承气。鲜者尤捷,故百合地黄汤以之泻脏腑瘀浊,其力几同大黄。说明在滑大便的用处上,鲜地黄汁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几乎与大黄相同了。将地黄与大黄比较,大家就更加理解地黄滑大便的能力了。

《长沙药解.卷二.地黄》原文:

《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治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妇人转胞,不得小便,及短气有微饮,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水寒土湿,乙木郁陷,不能上达,故腰痛而腹急。疏泄之令不行,故小便不利。土木郁塞,下无透窍,故胞系壅阻而转移。水饮停留,上无降路,故气道格碍而短促。木以疏泄为性,郁而莫泄,激怒而生风燥,津液伤耗,则病消渴。风木之性,泄而不藏,风盛而土湿,不能遏闭,泄之太过,故小便反多。久而精溺注倾,津液无余,则枯槁而死。燥在乙木,湿在己土,而寒在癸水。乙木之燥,病之标也,癸水之寒,病之本也,是当温补肾气,以拔病本。附子补肾气之寒,薯、萸敛肾精之泄,苓、泽渗己土之湿,地黄润乙木之燥,桂枝达肝气之郁,丹皮行肝血之滞。

盖木愈郁而风愈旺,风旺而疏泄之性愈烈,泄之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小便反多,标异而本同,总缘于土湿而水寒,生意之弗遂也。水温土燥,郁散风清,则木气发达,通塞适中,而小便调矣。

肾气者,坎中之阳,《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根,呼吸之门也。方以肾气为名,则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地黄者,淮阴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将也。

仲景于地黄,无作君之方,无特加之法。肾气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温肾气,地黄滋风木之枯燥也。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风气,君薯蓣以敛肾精,地、胶、归、芍,清风木之疏泄也。《伤寒》炙甘草汤方在甘草。用之治经脉结代,君以甘草以补中气,地、胶、麻仁,滋经脉之燥涩也。大黄?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劳伤干血,君大黄、?虫以破积,地黄、芍药,润经脉之枯燥也。黄土汤方在黄土。用之治便后下血,君黄土以收血脱,地黄、阿胶,清风木之疏泄也。胶艾汤方在阿胶。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胶、艾以回血漏,地黄、归、芍,清风木之疏泄也。百合地黄汤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初病,君百合以清肺热,地黄泄脏腑之瘀浊也。

要点(9) 仲景于地黄,无作君之方,无特加之法。

仲景于地黄,无作君之方,无特加之法。仲景没有以地黄为君药的方子。《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肾气丸用了干地黄八两而附子仅仅用了一两,但是方仍以“肾气”名之,说明君附子而不君地黄也。肾气者,坎中之阳,《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根,呼吸之门也。方以肾气为名,则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地黄者,淮阴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将也。肾气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温肾气,地黄滋风木之枯燥也。至于地黄诸方,皆不君地黄也。这个说明地黄是一个辅助的角色,不具备做君药的能力。六味地黄丸从肾气丸裁减掉桂枝、附子,将一个肾气丸这样一个扶持肾阳、升达肝气的药,变成一个滋补肾阴的药,并不适合无辩证地使用,大家用的时候要小心。

《长沙药解.卷二.地黄》原文:

地黄滋润寒凉,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伤寒阳明病,腑燥便结,多服地黄浓汁,滋胃滑肠,胜用承气。鲜者尤捷,故百合地黄汤以之泻脏腑瘀浊,其力几同大黄。温疫、疹病之家,营郁内热,大用生地,壮其里阴,继以表药发之,使血热外达,皮肤斑生,亦为要物。血热不得透泄,以致经络郁热,而生痂癞,是为癞风,用生地于表散之中,清经热以达皮毛,亦为良品。水旺土湿者,切不可服!

凡人木病则燥,土病则湿,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湿。滋木之燥,势必益土之湿,土湿愈增,则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败,则人死矣。地黄甚益于风木,甚不宜于湿土。阳旺土燥则不病,病者皆阴旺而土湿者也。

外感阳明之中,燥湿相半,三阴全是湿寒。内伤杂病,水寒土湿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见也。脾约之人,大便结燥,粪若羊矢,反胃噎膈,皆有此证。是胃湿而肠燥,非真燥证也。衄家,惟阳明伤寒,卫郁莫泄,逆循上窍,冲逼营血,以致鼻流,于表汗之中,加生地凉营之味,使之顺达皮毛,乃为相宜。至于内伤吐衄,悉缘土湿,更非燥证,以及种种外热烦蒸,无非土湿阳飞,火奔水泛,久服地黄,无有不死。

盖丁癸同宫,戊己并行,人之衰也,火渐消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阳旺则壮,阴旺则病,阳纯则仙,阴纯则鬼,抑阴扶阳,不易之道。但至理幽玄,非上智不解,后世庸工,以下愚之资,而谈上智之业,无知妄作,遂开补阴滋水之派。群儿冒昧,翕习成风,著作流传,遍于寰海。使抱病之家,死于地黄者十九,念之可为痛心也!

要点(10) 地黄滋润寒凉,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

地黄滋润寒凉,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伤寒阳明病,腑燥便结,多服地黄浓汁,滋胃滑肠,胜用承气。鲜者尤捷,故百合地黄汤以之泻脏腑瘀浊,其力几同大黄。温疫、疹病之家,营郁内热,大用生地,壮其里阴,继以表药发之,使血热外达,皮肤斑生,亦为要物。血热不得透泄,以致经络郁热,而生痂癞,是为癞风,用生地于表散之中,清经热以达皮毛,亦为良品。火旺土燥者,炙甘草汤是为该症。

地黄滑大便,水旺土湿者,切不可服。还记得我们说芍药的时候:芍药能泄肝胆风火,亦伐脾胃之阳,其败土伐阳,未如地黄之甚,然泻而不补,亦非虚家培养之剂也。说明芍药在病家脾胃不好、肝脾下陷的时候,需要减少甚至不用芍药。而说明芍药“败土伐阳”没有地黄厉害,说明地黄败土伐阳之厉害。故水旺土湿者,切切不可使用地黄来滑大便。凡人木病则燥,土病则湿,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湿。滋木之燥,势必益土之湿,土湿愈增,则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败,则人死矣。地黄甚益于风木,甚不宜于湿土。阳旺土燥则不病,病者皆阴旺而土湿者也。

《长沙药解.卷二.地黄》原文:

晒干,生用。仲景方中生地,是用鲜者取汁。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

要点(11) 晒干,生用。

我的理解是,用地黄是取其滋阴润木的作用,做成熟地确确实就丧失了这个地黄的这部分功效了。另外,逐个分析《伤寒》、《金匮》对地黄的使用,确确实实都去生地黄取汁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