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9

 善同德 2019-05-25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9

《长沙药解.卷二.芍药》原文: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阳根于水,升于肝脾,而化丁火,水寒土湿,脾阳郁陷,下遏肝木升达之路,则郁勃而克脾土,腹痛里急之病,于是生焉。厥阴以风木之气,生意不遂,积郁怒发,而生风燥,是以厥阴之病,必有风邪。风性疏泄,以风木抑遏,而行疏泄之令,若消、若淋、若泄、若痢、若崩、若漏、若带、若遗,始因郁而欲愈欲泄,究欲泄而终郁。其或塞、或通,均之风燥则一也。芍药酸寒入肝,专清风燥而敛疏泄,故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肝胆表里同气,下清风木,上清相火,并有捷效。

然能泄肝胆风火,亦伐脾胃之阳。《伤寒》:“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凡风木之病,而脾胃虚弱,宜稍减之,与姜、桂、苓、术并用,土木兼医。若至大便滑泄,则不可用矣。黄芩汤、大柴胡用之治少阳之下利,以甲木而克戊土,所以泻少阳之相火也。伤寒别经及杂证下利,皆肝脾阳陷,不宜芍药。其败土伐阳,未如地黄之甚,然泻而不补,亦非虚家培养之剂也。

要点(1) 芍药酸收苦泻,酸则清风木而敛营,微苦则泻相火之逆升。

辛味为阳,酸味为阴。辛味使得一气往外发散、向上升,酸味使得一气向里收敛、往下降。肝的特征是升、散,所以得辛味则可以顺利升散,所以为补;得酸味则违其升散之性,故为泻。肺的特征是降、敛,所以得酸味可以顺利降敛,所以为补;得辛味则违其降敛之性,故为泻。芍药味酸,故清风木之燥。

芍药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敛营”。敛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复”,“恢复”的“复”。参考《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八十》: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黄师注解:火淫所胜,解表泄热,恐脱经阳,故以酸收之。仲景桂枝汤之芍药是也。热去营泄,故以酸复之。仲景新加汤之芍药是也。)我理解“收”在于营血中的阳气不要泻得太厉害,桂枝通经络使得阳气往外发,芍药往里收,一发一收,调和营卫;“复”的意思是营血因为桂枝发汗散热而消耗,需要“聚气化血”来恢复营血。

芍药的第三个作用是泻相火之逆升。肝胆表里同气,下清风木,上清相火,并有捷效。

要点(2) 芍药能泄肝胆风火,亦伐脾胃之阳。

芍药能泄肝胆风火,亦伐脾胃之阳,其败土伐阳,未如地黄之甚,然泻而不补,亦非虚家培养之剂也。凡风木之病,而脾胃虚弱,宜稍减之,与姜、桂、苓、术并用,土木兼医。再看去芍药的状况。例如:桂枝汤,若阳衰胃逆,不用芍药;水寒则加附子。若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表邪未解,是宜继续用桂枝汤;但是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另外,下后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亦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若至大便滑泄,则更不可用矣。

要点(3) 大便滑泄者,不适宜用芍药,宜将芍药更换为干姜。

前面说了芍药伐削脾胃之阳,那么如何处理呢?其实在《伤寒悬解》的真武汤描述中,黄师已经给出了答案。《伤寒悬解.卷十一 少阴经全篇.真武汤证十八》: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缘脾阳之败,去芍药之泻脾,加干姜以温中。生姜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长沙药解.卷二.柴胡》原文:

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硬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

寒性闭塞而营性发散,伤寒则寒愈闭而营愈发,发而不通,遂裹束卫气而生表寒,迟则阳郁而后发热。风性疏泄而卫性收敛,中风则风愈泄而卫愈敛,敛而不启,遂遏逼营血而生里热,迟则阴郁而后恶寒。阳盛于三阳,阴盛于三阴,少阳之经,行于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之介。半里之阴乘于外,则闭藏而为寒,及其衰也,内郁之阳,又鼓发而为热,热来则寒往矣。半表之阳发于内,则蒸腾而为热,及其衰也,内郁之阴又裹束而为寒,寒来则热往矣。阳明之不能热往而寒来者,阳盛于表也,太阴之不能寒往而热来者,阴盛于里也。足少阳以甲木化相火,顺则下行而温水脏,相火下秘,故上清而下暖,逆而上行,出水腑而升火位,故下寒而上热。下寒则半里之阴内旺,所以胜表阳而为寒,上热则半表之阳外旺,所以胜里阴而为热。表阳里阴,各居其半,均势相争,胜负循环,则见寒热之往来。阴胜则入太阴之脏,但有纯寒而热不能来,阳胜则入阳明之腑,但有纯热而寒不能来。

要点(4) 寒热往来者,少阳经病之证状也。

首先需要理解少阳为阴阳表里之间,或者说半表半里。人之六气,厥阴最里,次着少阴,再次太阴,然后少阳,接着阳明,太阳在表。少阳外面则为阳明、太阳,里面则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故曰少阳为阴阳表里之间,或者说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这样就可以顺利理解上文描述的“寒热往来”的特点与原因了。

《长沙药解.卷二.柴胡》原文:

入腑则吉,徐用承气,泻其内热而外无别虑,入脏则凶,急用四逆,温其里寒而未必万全,是以入脏为逆,入腑为顺。然入腑失下而亦有死者,究不如在经之更顺也。方其在经,阴阳搏战,胜负未分,以小柴胡双解表里,使表阳不至传腑,里阴不至传脏,经邪外发,汗出病退,此小柴胡之妙也。

足少阳经,自头走足,行身之侧,起于目之外眦,从耳下项,由胸循胁,绕胃口而下行,病则逆行,上克戊土而刑辛金。以甲木而克戊土,胃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作呕吐,以相火而刑辛金,肺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生咳嗽。辛金被贼,则痞塞于胸胁,戊土受虐,则胀满于腹胁,以其经气之结滞也。木气盛则击撞而痛生,火气盛则熏蒸而发热。凡自心胁胸肋而上,若缺盆颈项,若咽喉口齿,若辅颐腮颧,若耳目额角,一切两旁热痛之证,皆少阳经气之逆行也。少阳甲木,居于左而行于右,邪轻则但发于左,邪旺则并见于右。柴胡入少阳之经,清相火之烦蒸,疏木气之结塞,奏效最捷。无论内外感伤,凡有少阳经病,俱宜用之。缘少阳之性,逆行则壅迫而暴烈,顺行则松畅而和平,柴胡清泻而疏通之,经气冲和,则反逆为顺而下行也。

肝胆表里相同,乙木下陷而生热者,凡诸淋浊泄利之类,皆有殊功。以其轻清萧散,甚与肝胆之郁热相宜。热退郁消,自复升降之旧,故既降少阳之逆,亦升厥阴之陷。痔漏之证,因手少阳之陷,瘰疬之证,因足少阳之逆,并宜柴胡。

要点(5) 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

按照《伤寒悬解.卷首 仲景微旨.传经大凡》: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亦与温病相同。少阳经病,方其在经,阴阳搏战,胜负未分,以小柴胡双解表里,使表阳不至传腑,里阴不至传脏,经邪外发,汗出病退,此小柴胡之妙也。柴胡入少阳之经,清相火之烦蒸,疏木气之结塞,奏效最捷。无论内外感伤,凡有少阳经病,俱宜用之。

柴胡既降少阳之逆,亦升厥阴之陷。肝胆表里相同,乙木下陷而生热者,凡诸淋浊泄利之类,皆有殊功。以其轻清萧散,甚与肝胆之郁热相宜。热退郁消,自复升降之旧,故既降少阳之逆,亦升厥阴之陷。痔漏之证,因手少阳之陷,瘰疬之证,因足少阳之逆,并宜柴胡。

《长沙药解.卷二.黄芩》原文:

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

以少阳之经,自头走足,下胸贯膈,由心下而行两胁。经气郁遏,内攻戊土,胃气被贼,胀满不运,外逼少阳之经,结塞不开,是以心胁痞满。结微则濡,结甚则硬。少阳经郁,相火升炎,黄芩清少阳之相火,以泻痞郁之热也。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在葛根。用之治喘而汗出者。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咳而脉浮者,清相火之刑辛金也。干姜芩连人参汤方在干姜。用之治食入即吐者,清甲木之克戊土也。《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病结为癥瘕,清少阳之郁火也。大黄?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内有干血,清厥阴之燥热也。当归散方在当归。用之治妊妇诸病,清风木之郁蒸也。黄土汤方在黄土。用之治便后下血,清风木之疏泄也。

甲木清降,则下根癸水而上不热,乙木温升,则上生丁火而下不热。足厥阴病则乙木郁陷而生下热,足少阳病则甲木郁升而生上热,以甲木原化气于相火,乙木亦含孕乎君火也。黄芩苦寒,并入甲乙,泻相火而清风木,肝胆郁热之证,非此不能除也。然甚能寒中,厥阴伤寒,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小柴胡汤,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凡脉迟,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

清上用枯者,清下用实者。内行醋炒,外行酒炒。

要点(6) 黄芩泻相火而清风木,但甚寒中。

黄芩苦寒,并入甲乙,泻相火而清风木,肝胆郁热之证,非此不能除也。黄芩也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六气治法》中的药物,说明黄师非常重视。但是黄芩苦寒之性,甚能寒中,凡脉迟,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

《长沙药解.卷二.山茱萸》原文: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金匮》八味丸方在地黄。用之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其敛精液而止疏泄也。水主藏,木主泄,消渴之证,木能疏泄而水不能蛰藏,精尿俱下,阳根失敛。久而阳根败竭,则人死矣。山茱萸酸涩敛固,助壬癸蛰藏之令,收敛摄精液,以秘阳根,八味中之要药也。八味之利水,则桂枝、苓、泽之力,非山茱萸所司也。

去核,酒蒸。

要点(7) 山茱萸敛精液而止疏泄。

山茱萸酸涩敛固,助壬癸蛰藏之令,收敛摄精液,以秘阳根,八味中之要药也。山茱萸,又名山萸肉。八味丸,又名八味肾气丸,简称肾气丸。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之规律而运行。而一气周流之运行,全赖于相火蛰藏于水中。山茱萸酸涩敛固,助壬癸蛰藏之令,收敛摄精液,以秘阳根,阳根秘藏,则一气周流得以顺利进行,人就不病矣。

《长沙药解.卷二. 灶中黄土》原文:

味辛,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燥湿达木,补中摄血。

《金匮》黄土汤,灶中黄土半斤,甘草二两,白术三两,黄芩三两,阿胶三两,地黄三两,附子三两。治先便后血。以水寒土湿,乙木郁陷而生风,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后者,是缘中脘之失统,其来远也。黄土、术、甘,补中燥湿而止血,胶、地、黄芩,滋木清风而泄热,附子暖水驱寒而生肝木也。

下血之证,固缘风木之陷泄,而木陷之根,全因脾胃之湿寒。后世医书,以为肠风。风则有之,而过不在肠。至于脾胃湿寒之故,则绝无知者。愈用清风润燥之剂,而寒湿愈增,则注泄愈甚。以至水泛火熄,土败人亡,而终不悟焉。此其所以为庸工也。

灶中黄土,以湿土而得火化,最能燥湿而敛血。合术、甘以燥土,附子以暖水,胶、地以清风,黄芩以泻热,下血之法备矣。盖水寒则土湿,土湿则木郁,木郁则风生,风生则血泄。水暖而土燥,土燥而木达,木达而风静,风静而血藏,此必然之理也。

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令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令化气而为燥,失血之证,阳明之燥衰,太阴之湿旺也。柏叶燥手太阴、足阳明之湿,故止吐血,燥则气降而血敛。黄土燥手阳明、足太阴之湿,故止下血,燥则气升而血收也。

其诸主治,止吐衄、崩带、便尿诸血,敷发背、痈疽、棍杖诸疮。

要点(8) 灶中黄土燥湿达木,补中摄血。

一方面,黄师用药非常精细:柏叶燥手太阴、足阳明之湿,故止吐血,燥则气降而血敛。黄土燥手阳明、足太阴之湿,故止下血,燥则气升而血收也。

另一方面,灶中黄土如果不容易获得,总以燥湿达木、补中摄血的其它药物替代,也可以收到效果。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伤寒》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郁遏营血,不得外达,是以发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要点(9) 桂枝汤之法。

桂枝汤是仲景的第一方,其核心思路是应对太阳中风的营血之郁热。风者,天地之生气。中风者,风气伤人之卫气也。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中说的六气“风热暑湿燥寒”,风生、热(暑)长、湿化、燥收、寒藏,风者,天地之生气。简单的理解就是,天地之间的风是让人之一气变得更加向外发散的气。平人营气发散与卫气收敛是平衡的。风之中人,必然影响人之一气的运行,因为风之性发散,所以其优先影响的是人之卫气收敛的能力(所谓伤卫)。但卫性收敛,风愈泄而卫愈敛,则遏闭营血而生里热。

太阳中风,皮毛无寒,孔窍不闭,桂枝之辛温通其经络,血热自能外达。参考《伤寒悬解.卷三 太阳经上篇.太阳中风.(太阳18)》:风家用桂枝,所以不助经热者,以其皮毛无寒,孔窍不闭,无须麻黄发表,但以芍药之酸寒泻其营血,桂枝之辛温通其经络,血热自能外达。若伤寒服之,卫郁莫泻,经热愈增,是助邪也。

芍药作用是防止桂枝泻热而阳气亡得太厉害,故以芍药之酸“收”与“复”。“收”在于营血中的阳气不要泻得太厉害,桂枝通经络使得阳气往外发,芍药往里收,一发一收,调和营卫;“复”的意思是营血因为桂枝发汗散热而消耗,需要“聚气化血”来恢复营血。

大枣补血以化气,生姜和中而发表。参考《长沙药解.卷一.大枣》:大枣擅长补血而化气,特别是发表汗出之际,最有捷效;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以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入己土,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参考《长沙药解.卷一.生姜》: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大枣气质醇浓,最补肝脾,而壅满不运,得生姜以调之,则精液游溢,补而不滞;桂枝汤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无阻。

甘草增加一气的能量总量。如果用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说,甘草的作用就是类似于增加了中气的能量总量,或者说类似于增加一个公司的新员工总量。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苓桂术甘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又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四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治痰饮咳逆,服小青龙汤后方在麻黄。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治其冲气。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伤寒太阳病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者。《伤寒》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悸者,加桂五分。以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寒土湿,脾气郁陷,乙木抑遏,经气不畅,是以动摇。其始心下振悸,枝叶之不宁也,及其根本摇撼,脐下悸作,则木气奔突,势如惊豚,直冲于胸膈咽喉之间。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桂枝辛温发散,入肝脾而行营血。风伤卫气,卫闭而遏营血,桂枝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故善表风邪。

要点(10) 桂枝的主要功能就是让经络中营气走得快一点,善达营气之郁。

桂枝入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辛、温”之药,就是让经络之气走得更快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对于肉桂的深达脏腑,桂枝专走经络而不入脏腑。太阳中风,皮毛无寒,孔窍不闭,无须麻黄发表,但以芍药之酸寒泻其营血,桂枝之辛温通其经络,血热自能外达。

不需要通达经络的时候,可以去桂枝。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还有一些情况是,例如《金匮》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大便坚,小便自利,则湿兼在表而不在里。而水道过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术以补津液也。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肝应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气充足者,十不得一。即其有之,亦壮盛而不病,病者,皆生气之不足者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温土燥,阳气升达,而后生气畅茂。水寒土湿,生气失政,于是滞塞而克己土,以其生意不遂,故抑郁而作贼也。肝病则燥涩堙瘀,经脉亦病。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温气少则风热不作,纯是湿寒。其湿寒者,生气之衰,其风热者,亦非生气之旺,此肝病之大凡也。

要点(11) 肝病大凡者,皆生气之衰了。

肝病者,厥阴风木之病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肝病。木中孕火,其气本温,病之初发,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病久温气丧失则纯是湿寒。无论寒热,生气之不旺也,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六气偏见》中就说了“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经脉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土治于中,则枢轴旋转而木气荣和,是以既能降逆,亦可升陷,善安惊悸,又止奔豚。至于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噎塞痞痛之类,遗浊淋涩之伦,泄秽、吞酸、便血之属,胎坠脱肛、崩中带下之条,皆其所优为之能事也。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要点(12) 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

要理解桂枝的作用是加快经络中营气的运行速度,而且入肝经与膀胱经,所以既可以升达肝脾之气,也可以降敛肺胃之气。

要点(13) 桂枝行营血的作用。

入肝脾而行营血。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这个说明我们在补肝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行一气的“行”的能量补充。按照一气周流的说法,不仅仅是需要补充“一气的总量”,还需要增加“一气行走的力量”。其实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桂枝的作用是增加“一气周流速度、一气周流行走能量”。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原文:

去皮用。

要点(14) 桂枝的之法是去皮用。

在很多地方,都点出来桂枝要“去皮用”。我的理解是桂枝行经络,而桂枝皮在表,其性降敛,为了更好发挥桂枝的辛温作用,所以点出来去皮用,是仲景用药精准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