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国内向来流传着“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俗语。这种观念虽然符合“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但却多了些许理想主义色彩缺少了生活中的真实。 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往往并非真如传言那样理想化。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横跨了几个世纪、摩根家族是美国贵族圈常客、洛克菲勒家族长期享受着石油暴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最早的一批企业家抓住历史机遇获得了先发优势。出生于潮州的李嘉诚在战乱期间就背井离乡前往香港谋生,在自己的努力以及具有一定背景的岳父支持下,李嘉诚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李嘉诚的商业之路如同一部小说,经历了市场空白时期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的动荡乱世;经历了复苏之后的短暂辉煌、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经历了产业周期的多个轮回…… 这几年,李嘉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2013年开始的精准逃顶。起初,很多人不理解李嘉诚举动,认为李嘉诚老了、判断错了。可结果是,4年之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来李嘉诚宝刀未老,精准逃顶,规避了本轮房地产调控带来的损失。 2018年3月16日,这位商界传奇宣布退休。但是,李嘉诚的“退休”并不是真正的“退”,时至今日,虽然已经91岁高龄但却依旧作为长和系的资深顾问在幕后统筹大局。李嘉诚把自己的家业分给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泽钜掌握企业走商业之路;二儿子李泽楷掌管资本走金融之路。 李嘉诚的分家模式被视为富豪家族传承的一种方式。然而,无论李嘉诚如何机关算尽,家业传承成功与否还要看接棒人能力。 李氏兄弟不同于李嘉诚,都受过高等教育。兄弟两人都在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书,区别在于李泽钜顺利毕业,而李泽楷则没能拿到毕业证书。不管怎么说,兄弟两人的文化底子肯定高于李嘉诚。不过,两兄弟的能力与李嘉诚相比还相差甚远。 李泽钜自接掌长和系之后,长和系股票接连下跌。其中,业务重组后诞生的长实集团股价下跌尤为明显。李氏父子为了止住股价下跌,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增持股票。2018年8月23日,李泽钜当天就增持了13144万股,其持有的长实集团股份瞬间从28.57%上升至32.12%,超越了李嘉诚32.06%的股份成为长实集团最大股东。之后,李氏父子不断增持股份,截止今年4月底,李泽钜持有长实集团33.45%股份,李嘉诚持有长实集团33.38%股份。 可见,李嘉诚的退休对于市场信心造成了巨大打击。投资者对于李氏兄弟并不认可。如果不是李嘉诚和李泽钜不断增持自己公司股票,长和系股价恐怕比现在的价格要低得多。 李泽钜自从毕业后一直跟随李嘉诚学习商道,但李泽钜长期在李嘉诚的庇护下缺少真正的磨练。此前媒体曾报道过李泽钜的一些功绩,比如负责某某项目,完成了什么并购等新闻,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这些项目的幕后都是李嘉诚在运筹帷幄。最好的证据是今年5月15日,沽空机构GMT Research发布了一份关于长和通过会计手段制造利润并且隐瞒债务的报告。李泽钜对此非常不满,但在面对记者时,他却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如今很多大事依旧会寻求李嘉诚的意见”。即李嘉诚明面上虽然退休,但却退的不干净;李泽钜虽然是明面上的长和系掌门,但长和系的一把手还是李嘉诚。 李嘉诚对于儿子的偏袒固然可以理解,但正因为过分溺爱导致李泽钜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大风浪。也许,只有等到李嘉诚辞世的那一天,李泽钜才能真正展现个人能力,届时到底是金子还是沙子才会水落石出。 至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李泽钜依旧没能跳出李嘉诚的光环真正独立处事。55岁的马云“功成身退”,而55岁的李泽钜却还没独立。这样的李泽钜实在让人怀疑其能否守住李氏家业。 再看另一个儿子李泽楷,江湖上关于此子的传闻颇多。有说其因为性格原因不讨李嘉诚喜欢,也有说因为其母庄明月关系导致李泽楷与李嘉诚不和。但这些都属于风言风语,无论外界如何猜测,观察李嘉诚如何对待李泽楷就能明白父子之间关系。 李泽楷没有能从斯坦福毕业是一大遗憾,其早早的就搬出了李家独自居住也属事实;其到处拈花惹草的行径也颇有王思聪风范。不过,李泽楷所取得的成就一直为不少媒体津津乐道。但这些成就的背后似乎却不怎么见得了光。 李嘉诚对于李泽楷事业的照顾可以算的上无微不至。李泽楷想要从事投资,李嘉诚就动用自己的人脉帮李泽楷打点;李泽楷初出茅庐,李嘉诚就在背后帮衬;李泽楷自立门户,李嘉诚就派自己的军师前去相助。 真因为表面功绩包含了太多水分,李泽楷到底有多少真本事并不为人所知。且不谈李泽楷过早放弃腾讯错失了一战成名的机会。即使那场李泽楷被封神的战役——18天拿下香港电讯,其实这也并非他个人所为。 2000年,英国大东电报局打算出售香港电讯,香港电讯当时的总资产为3000亿港元,每年的利润在115亿港元。该消息让新加坡电讯的李显扬非常兴奋。正在双方稳步推进并购事宜时,李嘉诚的御用军师袁天凡立刻注意到了这笔交易并开始与李泽楷交流谋划横刀夺爱。新加坡电讯方面显然也没有意识到香港本土会有一个潜在竞争对手。 也正因此,新加坡电讯在估值议价时与大东电报局产生了矛盾。而袁天凡也正等着这个机会,李泽楷名下的盈动数码随即公开表示加入这场收购战(当时的盈动数码只有10亿现金,根本没资格参加收购战)。 在经过袁天凡精密谋划布局以及调动李嘉诚人脉关系的基础上,袁天凡只用了4天时间就从汇丰银行(李嘉诚关系户)拿到了130亿美元的收购贷款。袁天凡开出的收购条件是:现金120亿美元+股票,而新加坡电讯开出的条件是:现金50亿美元+股票。两相比较,东大电报局自然选择了袁天凡。 整场战役中,李泽楷的出镜率其实非常少。李泽楷之所以能打败新加坡电信,最大的功臣其实是李嘉诚的军师袁天凡。这18天的战斗几乎全是靠袁天凡在幕后操盘,李泽楷只是名义上挂帅。所以,无论怎么查找历史新闻报道,关于这次收购案中有关李泽楷的具体“操作”永远都是含糊其辞找不到北。 很明显,李泽楷本人还需学习、积累。李氏两兄弟相比上一代还远远不够。这也是为何市场对于李嘉诚退休一事耿耿于怀的主要原因。 李嘉诚本人的光环实在过于强大以至于世人难免会对其继承者要求过高。李嘉诚本人对于后辈又太过溺爱,身为父母希望为子女保驾护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保护过度的结果就是两个年过半百的孩子尚且无法独当一面。 李嘉诚能够的守得住十年、二十年,但肯定守不住一辈子,未来的李氏家业还是要看后辈。如果李嘉诚那天离开了,这两兄弟会如何发展还不知道呢?此前没有浮现出的矛盾是否会爆发?两个二代能否镇得住元老功臣?即使二代之间和睦相处,三代之间又会否因争夺家产而手足相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千秋万载。江山社稷可能还真不如美人一笑,这方面,王思聪可能比李家两位公子看得更明白。 |
|
来自: 坚持最后5分钟 > 《财富思想—你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