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曹”里,谁的文学成就最高?

 qweasdzxcrty 2019-05-25

我是文子心语,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曹”指的是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曹操(155一220)一生“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史家称为“实录”。如《薤露行》、《蒿里行》等反映了军阀混战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曹操的四言诗也很精彩,有不少千古名句。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等。他的《观沧海》描写了辽阔雄壮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首写景名作。

曹操的文章很有创造性,他的《求贤令》、《述志令》等都写的质朴明了,没有废话。《述志令》表白了曹操一生的心事:“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锋芒毕露,富有个性。由于曹操有带头改革两汉浮夸文风的贡献,所以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作为北方文坛的领袖,对促进建安文学的发展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

曹丕(187一226)继承了曹操的大业做了皇帝,也是文武全才。他的诗以写男女爱情、离悲别恨见长。代表作《燕歌行》写一个妇女秋夜思念丈夫,凄婉动人。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常提到,一因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较完整的七言诗。曹丕还有一篇文章《点论·论文》,讲文学创作中的风格和反对“文人相轻”等问题,是我国第一篇文学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曹操、曹丕都主要是搞政治的,文学只是“副业”。惟有曹植(192一232)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创作里,其文学才能也最高的。稍后一点的诗人谢灵运曾经形容说:“假如天下人的才共有一石,那么曹植一人就佔去了八斗。”因此后人对曹植有“才高八斗”的说法。但是他的才能却遭到了曹丕的嫉妒。据说曹丕继位不久,就强令曹植在起走七步的时间内做诗一首,做不出来就要杀头。曹植还没等走完七步就高声朗诵起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豆萁煮豆来比喻骨肉相残,使曹丕深感惭愧。由于曹植备受曹丕及其子曹睿的猜忌和打击,所以41岁就郁郁而死。

由于生活经历前后(分界线是曹丕称帝)有很大变化,曹植前后期作品的内容也显著不同。前期诗歌主要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少年的形象,实际上,是他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自我抒写。从这种理想出发,他在《京都篇》里讽刺了那些整天游乐、虚度年华、不知报国立功的“京都少年”,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藐视。这些诗风格豪迈,感情热烈,表现出青年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曹植后期受生活的熬煎,逐渐体会到人民的苦处,对现实的认识也深刻了,清醒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比前期提高,艺术上也更加成熟。许多优秀作品,如《赠白马王彪》、《杂诗六首》、《泰山梁甫吟》、《野田黄雀行》等都是这一时期痛苦生活的产物。其中《赠白马王彪》是交织着作者哀伤、愤慨、恐惧之情的长诗,最能代表他后期的创作特色。

曹植的诗善于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特别是起句精彩,许多著名警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等都安排在篇首,造成笼罩全诗的强烈气氛。他的诗多用五言,文学史上公认曹植是五言诗的奠基人。

曹植的辞赋也有较高成就,脍炙人口的《洛神赋》写作者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之情,但终因人神相隔,不得不惆怅而别。故事美丽动人,抒情气息浓厚,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此外,曹植的散文文笔锋利简洁,情文并茂,代表作有《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与杨德祖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