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磨厂·共享际外景。 初夏的北京市东城区西打磨厂街,阳光在树叶间跳动,红色的石榴花下,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弋。在这条美丽的街巷中,由百年小院改建而成的共享居住空间——打磨场·共享际吸引了世界各地喜爱老北京文化的人们。作为新兴业态,开业1年多的打磨场·共享际与原住民和谐共生,悄然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 打磨厂·共享际庭院内,设计师特别保留的古树使院落更增添了一份亲近自然的味道。 百年小院变共享居住空间 打磨场·共享际位于西打磨厂街210号,这里曾是一家染料行,灰白色的民国风格建筑上刻着“靛青颜料”“零整批发”几个大字,门外的石刻雕像因年代久远已线条模糊。 走进木质拱门,一座三进四合院呈现在眼前。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院落有130余年的历史,经过设计和修缮,建成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胡同公寓:曾经的临街铺面被打造为共享空间,包括厨房、会客区和洗衣房;院落被分割成14间Loft公寓,每间屋子25-30平方米,一层为客厅、卫生间,二层为卧室。每间屋子都有明亮的落地窗,门禁采用密码锁,通过手机APP可以远程开关电器。 “在改建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保留院落原本的元素,例如,为了完好地保留庭院里的古树,设计师在平面布局时特意避开了古树的位置。另外,当时考虑过要不要把庭院用玻璃封上,以防风避雨,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就失去了院落自然亲近的味道。”该负责人介绍,因为设计保留了原有庭院结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增加了公共区域,前不久,打磨场·共享际获得了一项国际设计金奖。 ![]() 打磨厂·共享际内的前台公共区域。 共享空间交流老北京文化 共享居住空间的居民既有短期居住的旅游者,也有长期居住的上班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都喜欢老北京文化。于是,打磨场·共享际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前台的公共区域是最热闹的地方。左边是共享厨房,配有餐具、食用油和调味料,还有冰箱、榨汁机、面包机等电器,住户饿了可以随时煮饭。旁边是办公区域,有桌椅和电源,可以免费上网,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包括附近的居民。 “附近的三里河很漂亮,适合带孩子玩。”5月9日,李女士与王女士在共享空间相遇。30多岁的李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借用共享际的办公区临时处理文件;60多岁的王女士从贵州来北京旅游,两人聊着北京的景点和近几年的变化。 ![]() 打磨厂·共享际内的loft公寓。 新老业态和谐共生 在吸引年轻人的同时,打磨场·共享际也与原居民和谐共生,并悄然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邓女士在西打磨厂街生活了30多年,说起原来这条街的样子,邓女士直摇头:“胡同脏乱破败,市政设施缺乏统一规划,架空线杂乱无章,私搭乱建普遍,交通十分混乱。” 2015年年底,这条街开始修缮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西打磨厂街干净漂亮了,也吸引了共享际这样的新业态进驻。 “这条街客流量大了,年轻人变多了。”邓女士在西打磨厂经营小卖部多年,卖火腿肠、矿泉水、面包等,共享际的客流给她的小卖部带来了收益,新老业态和谐共生。 在共享客源的同时,打磨场·共享际还积极融入社区生活,春节时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送春联,元宵节为老人送元宵。 “我们已经和附近的老人混熟了,有的老人经常找我们聊天。”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