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城固玩,途径许家庙,陡然看到路边湑水河里有一段暗灰色的拦水坝,十分好奇,路人告诉我,那是五门堰,已有上千年了。我很惊讶:如此一处历史遗迹,既没修个亭台楼阁搞成景区,也没拉一段围墙保护起来,好歹也是文物啊。路人就说,虽是文物,但现在还在用,怎么能说利用就不算是保护呢?我一听,也有道理。 后抽空又去了一趟,细细一看,发觉这个古董级的水利设施果然了得。说白了,堰就是拦水坝,之所以称“五门”,是因为坝体上开了五个过水涵洞。坝是用当地极普通的石材砌成,因为经历了太多岁月的风雨侵蚀,坝体已呈灰黑色,远看去,仿佛是湑水河里凸起的一大块礁石。附近村民说,别看古时候没有钢筋水泥,可坝子砌得极结实,多少年了,也没见坝上哪块石头松动了,哪个地方裂了道缝儿,一道坝,老实得坚固。 历史记载,现在的石坝是元代一个叫蒲庸的县令在汉代旧址上重修的。西汉末年,王莽为篡汉前打好经济基础,搞好后方,就在此地修筑了一道土坝,后土坝毁损殆尽,到了蒲县令时,就在土坝原址上,又重新修砌了一道石坝。石材从斗山上运来,质地坚实,砌好后,蒲县令针对河流水量丰欠情况以及下游灌溉的实际需要,又科学的在坝体上开出了五处涵洞,东边两个,西边三个,每个涵洞连接一道引水渠,涵洞以下,又有大小不等众多分水口。通过涵洞对水量的调剂和分配,湑水河被最大限度的用于灌溉,最盛时,几乎泽及远近五万多亩农田。而让人更难以想象的是,千百年来,尽管战乱频仍,匪患猖獗,五门堰却始终是河在、水在,水在、坝在,恍如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 奇迹的诞生自然免不了天时地利人和。就像百岁老太,满头白发却还能健步如飞,必有其长寿的秘诀。而五门堰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天时遑论,地利休谈,恐怕只在一个和字。这个和,既是三教九流把水利看作是农业命根子所形成的良好观念、氛围,也是为政者、掌权者乐与老百姓分享社会安定的实际需要。正是有了这个和,五门堰才会建得坚如铁铸,才会经得起岁月沧桑的磨折,战火烽烟的动荡。 想想几十年前仓促上马的小水电如今已大多损毁不用,想想动辄投资上亿的水利工程成为损害生态系统的元凶,今天还在造福一方的五门堰,实在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深思。它简单实用,坚固而契合环境,不仅对周围生态毫无影响,更能顺遂自然,发挥出灌溉防洪的巨大功用。试想,如果不是有对湑水河有深入的了解,对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水土斟酌再三,无论是汉代的建坝者,还是开凿五门重建的蒲县令,又怎会选址在五门堰这个地方,对湑水河作如此智慧的拦挡和分野?古人讲“天人合一”,信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