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怀念的马泰革命情谊 为了增进双方的了解,泰共同志之前先后拜访了苏基琳和平村、邦朗和平村及勿洞和平村,5月22日又组团访问也哈和平村,团员有住在曼谷的陈德炯、巫曙光等,住在沙岛的陈学算等,还有住在合艾的林武德、陈小妹共8个人,在泰和联代表洪庆福及郑艾华陪同下早上8点南下也哈和平村。 一路上见到是郁郁葱葱的橡胶林,朴素的农舍,感受到泰南人民在适足经济下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曾在宋卡府斯巴约县活动的前泰共武装部队干部(连长)陈德炯看着窗外远处的辽阔森林,唤起了尘封的回忆。150公里的路程,面包车两个小时就到了。阿丹姆村长亲自迎接,先在他府上喝茶休息。一些村民也前来和客人见面。
陈德炯告诉阿丹姆村长说他1972年曾到特区部队学习了3个月。也哈村所在的地方是当年马共领导的马来亚人民军第十支队属下的特区,特区的武装部队是由曾在参加华玲会谈及参与签署《合艾和平协议》的十支领导之一,马共中委拉昔迈丁。阿丹姆村长是1975年才上队,对当年马泰两党的交往不太清楚,一旁的惹蜜拉(Jamilah)表示她知道有这件事。
惹蜜拉是1963年上队的。她说当年边区人民生活贫困,马共来到后,保护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边区人民的拥护,许多边区青年想参加马共的武装部队,但不被接受。后来《新方针》公布后,允许接收新兵,边区子弟踊跃参军,她也跟着上队,当时她才11岁,直到和平,在部队里度过了27个春秋。惹蜜拉泰语不太行,陈德炯不会马来语,幸亏当年特区部队有许多华族领导及一些华族同志,从小上队的惹蜜拉也就学会了华语。如今多年没用,听还可以,说就比较吃力。陈德炯会说华语(虽不很流利)。就这样,惹蜜拉用马来语夹杂泰语、华语与陈德炯牵出当年马泰共产党领导下的两支武装部队的一段革命情谊。惹蜜拉也叫来另一个比她早上10个月的阿西雅(Asiah)一起来回忆。
马共武装部队从上世纪50年代初退入泰境,泰共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泰南边境的地盘借给马共。从抗日、抗英战争走来的马来亚民族解放军(马来亚人民军前身)有着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及森林生存经验,60年代才发起武装斗争的泰共也因此经常向马共取经。1972年陈德炯为了取经,被派到特区部队生活了3个月,除了向马共学习,他也帮特区队伍制造一副脚踏车床,体现了两个革命队伍之间无私的互相支援。陈德炯至今还记得当年见到的一些马共中央领导,包括拉昔迈丁等,还有一些中级干部。他提到的中级干部中,有一个叫阿谷的,说是新加坡的大学生;惹蜜拉猜不出阿谷是谁,但他提到的老张,惹蜜拉马上说此人和平后搬到中部居住,但还和他们经常联系。陈德炯要求马上与老张通电话。老张原名叶桂华,今年94岁,1948年上队。在电话中,老张表示自己年岁太高,一些往事已记不得了。惹蜜拉表示当年也有一些“十·十四事件”的大学生到他们部队来。
大家谈了一阵,就去凭吊烈士纪念碑,参观林木培植场,然后到湖滨凉亭享用村民精心准备的午餐。访问团基于全村穆斯林正在斋戒,太阳下山前,在他们村里用餐,而且正在斋戒的村民还要忍着饥饿招待我们用餐,不太合适,向村长表示不在村里用餐,村长还坚持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用餐完毕,参观文物馆。泰共同志送给村里一些物品,阿丹姆村长也回赠巨型灵芝、竹笋、蛇皮果等土特产。回程的车上,这些当年曾亲身见证了马泰革命情谊的泰共同志表示他们无法忘掉当年两个队伍间的革命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