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欣频 | 警惕!深以为然的“信念”和“道理”正在消耗你的人生

  平凡的人 2019-05-25

1

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

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还记得,从小到大,我们被植入过哪些深以为然的信念/道理?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

先苦后甜。

······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深以为然的道理,其实正在阻碍我们?

电影《盗梦空间》中,当他们打算把一个信念植入对方的脑中时提到:一定要把信念藏进“正面的概念”里,才不会被对方“排斥”。

电影《盗梦空间》

电影之外也是如此。很多懂得的道理、坚持的信念,都是在被“正面信念”包裹着。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往“正向”走,所以往往对于表面上看似正向的讯息没有警觉,为什么“我们懂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正确缺乏觉察。

缺乏觉察,就像计算机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程序一样,人的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植入这样的木马程序,人们会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被篡改潜意识、控制自主性与行为。原生家庭、受到的教育、以往的经验和信念都可能向你植入“木马程序”。

如同《盗梦空间》中被植入信念的人,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被篡改潜意识、控制自主性与行为。

很多时候,“正面思考”反而变成了锁住自己的木马程序。

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很多人视为真理,也会拿来作为座右铭的句子。这句话表面上看很励志,鼓励我们要在艰苦中忍耐与坚持,但它其实暗藏着很多组木马程序。

眼前若有许多条路径,因为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念,他会很自然且无意识地选择比较困难的那条路走,对简单轻松的路不太信任。或者说他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轻松过关,总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样的人,总是随时随地创造出一连串“为难自己”的外在状况,抱怨自己的人生为何如此艰难——看似是外在困局先发生,然后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激励自己,但其实是他先设定且创造了“苦中自苦模组”的投影片,然后向外投射,显现出一连串与其频率相符的场景与事件。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描述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时,为此事所下的结论或注脚,就是原生问题之木马程序的初始设定,结果即起因。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你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的路”。相信这句话的人也会无意识地选择比较“苦”的路,因为“苦=光明”。

我见过一个很特别的案例,当事人很喜欢看柯南与福尔摩斯的故事,喜欢“曲折离奇,陷于两难与胶着,然后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真相大白”的解谜乐趣,所以她经常选择“崎岖的人生路径”,用最复杂的方式证明自己很聪明。有一次她忘了带插线板,于是以现有资源,用了各种方法,花一个多小时临时组合成了分插座,然后很得意地告诉我是怎么想到、办到的。我跟她说,我也忘了带插线板,但我打电话给前台请他们送一个来房间,前后只花了五分钟,然后利用这一个小时写完了一篇文案。

或许有人会问,在诸多路径中选择比较艰难的路,难道不是“勇敢”吗?对于这样发问的人而言,选择什么路径都不会是问题,因为他的选择不是出于“选择轻松的路,就无法成为人上人”的焦虑与恐惧频率。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以外在行为来判定此人是否中了木马程序,必须依据他的动机频率而定。

简言之,没中木马程序的人,选择什么路径都是出于“正向、自由扩张、自主选择”的频率,而非“负向、害怕、恐惧失败与落后、能量萎缩、不得不这么选择”的频率。或许两者的行为表现是一样的,但因为所携带的频率天差地别,创造出的结果就完全不同。

就像是“自暴自弃”与“臣服随顺”,两者的行为表现都是不再积极行动,但前者的频率是在霍金斯意识能量层级表中的第15级(冷漠绝望),而后者的频率在第8级(中性信赖)以上(甚至可以拔高到第3级:宁静喜悦→第2级:安详极乐→第1级:开悟正觉)。频率不同,后续吸引来的人事物就有天壤之别。

霍金斯能量层级表

举个例子,眼前有两个人,一位带着“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且不信任他人”的频率,另一位敞开“信任与友善”的频率,如果你携带一个重要计划寻找合作伙伴,请问你会想找哪一位?这就是为何后者的合作机会与资源越来越多,而前者的怀疑与负向能量会让人退避三舍,因为恐惧影响并决定着他的选择。他们两人所相信的都是真的,他们的频率也正在创造不同的结果,也许两者表面行为上没有太大差异,但身边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能量之别。

同理可证,自卑与谦逊、骄傲与自信、懒惰与放松、控制与负责任,差别就在频率。

3

赢在起跑线上≠稳赢人生

“方为人上人”的概念,也包含了另一组常见的木马程序——“怕落后模组”。这和很多家长信奉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一样的,就是怕输给别人、怕落后,因为一旦输了或是落后,就等同于“无价值”、“不被关注”、“不被爱”......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将来会被人瞧不起,无法在这个社会好好生存”,这是焦虑“孩子会活不好”导致的木马程序。

常见的外在行为就是拼命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才艺班、补习班,请家教,买非常多的参考书,上学期间不准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催婚逼婚......但焦虑的父母是否思考过,要以哪一条路的起跑线为准?你确定你的孩子适合这条路,而且只有这条路吗?如果这部分没看清楚、想清楚,那么逼孩子努力往前跑,要跑去哪里呢?

这也是为何许多人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茫然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继续考研,不知道做什么样的工作,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天赋何在。于是十多年的求学时间,全浪费在与自己人生无关的事上面,这就是“怕落后模组”所形成的“浪费宝贵生命时间”的后遗症。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的是一个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母亲,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进贵族名校。

父亲说:“公立学校没什么不好啊,我们都是念公立学校的。”母亲却说:“我们不够好,孩子不能像我们一样念公立学校,在那里什么都学不到。当别人用英语交流时,她会因英语不好而害怕与人沟通,从而导致她被孤立,甚至有可能因此不适应这个社会。假若她变得沮丧,甚至开始吸毒了怎么办?在印度,英语代表着阶级,进入这个阶级最好的方式,就是上一所好学校......”

如果把她的话逐一拆解,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因恐惧而内建的木马程序: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自信模组),所以害怕孩子也不够好(焦虑未来/怕落后模组)。她误以为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故而制造了一连串几乎无法收拾的瞎忙状态,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孩子回去念公立学校。他们最终领悟到了“念公立学校就会落后”这组木马程序的荒谬,但也付出了时间、金钱,甚至让别人受伤的代价。

电影《起跑线》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说得很好:“我们的习惯,尤其是我们的恐惧,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我们是自身推演的结果。”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人生就像迷宫,只能往前,不能停在原地。”我们可以想一下,这句话有没有木马程序?迷宫大多数是没有屋顶的,所以你若不往前,可以往上,瞬间脱困。正如毛毛虫在2D,蝴蝶在3D,多了一个维度,找到出口,解决问题就在一瞬间。只要跳出原逻辑、原设定,破除木马程序,瞬间就在牢笼、瓶颈之外了。

决定要相信什么,你就会体验到什么。

源头的频率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