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他全家“下放”回陕南山区。这种人生遭际丰富了他艺术中的内涵,在他那些描写林间鹿群、岩畔山水或陕北窑洞、黄土高原的写意小景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三边塞上风光》一画分别以赭石和绿色表现了荒漠古老的长城和白莲盛开的河塘,相映相彰,一片塞外江南景色。驼队和雁阵也平添了画趣和强烈的生命气息。
书法以行书见长,其作章法谨严,运笔苍劲有力,墨色枯润相济,清朗利落,自具面貌。精国画,创作以反映陕西农村,牧区风光及建设场景为主,取法传统,
师古不泥,致力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田园画风。主要擅长中国画山水,兼长书法诗文。主张新国画必须作到学古人而不雷同古人,学今人而不雷同今人,学洋人
而不雷同洋人,自己的作品也不要雷同 自己的作品。作品主要反映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风光和新的建设场景。
《兰州黄河大桥》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溪柳迎春》等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沙鸟聚相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蜀道一瞥》被中国美术
馆收藏。担任背景设计的水墨动画片《牧笛》和《鹿铃》分别获丹麦安徒生童话片国际金质奖和苏联电影节最佳美术片奖。自1980年始,先后在山东、陕西、北
京、广州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分别于中国美术馆、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举办“方济众遗作展”和“方济众遗墨展”。他的《幽林》曾参加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
中国画展。《在乎贝尔的草原上》、《山居》等画,曾在苏联、蒙古等国展出。出版有《方济众画辑》、《方济众画集》,著有《山石树木技法》等。方济众的国画有着明显的与其它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他的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方济众的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则讲求“以形写形”。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方济众的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