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西台地峡谷,喀斯特的华美“舞台”

  平凡的人 2019-05-25

本文部分文字曾于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5期

提到湘西,总是会想到“神秘”二字,这固然与当地的宣传策略有关,但这里的人文风情,历史脉络似乎也显得尤其特别。

历史文化、土地风物、民俗风情从来不是悬浮之物,它一定是附着在地理山川之上生长演进而来,正是湘西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理背景制造了湘西的“神秘”。

▲ 鬼洞复式褶皱(摄影/向文军)

提到湘西,人们还会联系到“恶匪”。在历史,湘西确实以“匪患”而闻名。而“匪兵”之所以热衷选择这里安营扎寨、占山为王,就是看中这里复杂的地形。境内沟壑纵横,台地、峡谷、溶洞都是很好的藏身之地,也是抵御清剿的天然屏障,而谷地丰饶的土地和山林中丰富物产,也给了他们遗世独活,与外界隔绝仍能生存的条件。

如今,匪患早成为历史,这里险绝的风光,宜人的环境,已成为游客趋之若鹜之地。

▲ 金龙岩溶台地(摄影/李忠东)

这里拥有壮丽的高原切割型岩溶台地群落

2017年,因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我被邀请前往考察。

从邻省湖北省的恩施下高铁后,驱车前往吉首。一路上看见一座座犹如豆腐块似的山,山顶几乎水平,而四周绝壁直立,犹如一面面绵延的长墙,这种雄阔的景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到吉首后,中国地调局岩溶研究所的同行告诉我,我在沿途看到的地貌就是岩溶台地。

▲ 破碎的岩溶台地(摄影/向文军)

什么是岩溶台地?岩溶台地通常是指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所环绕的,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云贵高原东部边缘,普遍发育这种地貌,如湖北的恩施、湖南的湘西、贵州的东北部和重庆的东部。

▲湘西的八面山悬浮在空中,像一艘巨轮(摄影/雷勇)

我们知道云贵高原是一个岩溶高原,大约两亿年以前,整个高原基本上处于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且面积广大的石灰岩。

同时,云贵高原又是一个巨大的夷平面,在高原内部发育成片的喀斯特地貌,地上石峰林立、峰丛矗拥,地下则伏流、暗河和溶洞纵横交错,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金龙岩溶台地(摄影/李忠东)

而在云贵高原的东部边缘,由于密集的构造断裂、高原和沅麻盆地之间巨大的高差,加之丰沛降水,导致流水切割作用极其强烈,在不到50千米的短距离内侵蚀切割深度达1000余米,形成多方向交错、联络成网的峡谷群落。

而在峡谷之间,则是相对平坦的如豆腐块的岩溶台地。它们与中国南方喀斯特以锥状、塔状、剑状或峡谷—天坑喀斯特景观完全不同,似乎是另外一个系统。

尤其是湘西一带,北东部是川东褶束带的东延部分,形成规模宏大、形态完整的岩溶台地,而中部和南部张花深大断裂及其密集的支系断裂交错纵横,形成壮丽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景观。

▲湘西岩溶台地分布示意图

据统计,湘西岩溶台地分布面积达688平方公里,按规模和形态,可将台地分为半解体、完全解体和残余三种类型。

我们可以用豆腐块来形象地比喻这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岩溶台地,初期阶段的半解体台地是已经出现破裂,但还是相对完整的豆腐块;

而完全解体台地是已经破碎为无数碎块的豆腐块;

残余型台地是豆腐渣,我只能从残余的碎块中想象它曾经的样子。

▲岩溶台地峡谷剖面图

岩溶台地和峡谷总是随影相行,它们是这里最好的搭档,最为巧妙的组合

岩溶台地的出现与发育和所处位置有关。湘西正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斜坡地带,也是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

不同规模的断裂、密集的节理裂隙、地壳持续强烈的抬升、地形之间的落差、巨厚的碳酸盐岩,都有助于丰沛的降水对地表的侵蚀。流水经年累月的切割、潜移默化的溶蚀,最终形成这片中国最为壮观,发育最密集的岩溶台地群。

受到断裂及密集的节理裂隙影响,湘西的岩溶台地往往与峡谷随影相行,台地越是高度切割破碎,峡谷越是密集深幽。

▲岩溶台地-峡谷示意图(绘图/杨金山)

其中峒河峡谷群从云贵高原边缘脱离切割而出,由德夯峡谷、龙洞河峡谷和牛角河峡谷3条巨大峡谷及30余条中小峡谷组成密集的脉网状峡谷群。

这些峡谷纵横交错,与破碎的岩溶台地交织分布,平均每一平方千米发育峡谷0.9公里,是世界上发育最密集的岩溶高原脉网状峡谷群。

峡谷的两侧发育常常发育有岩柱-岩墙群,从高处往下看,岩柱群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尤其是清晨,峡谷烟雨迷蒙,云雾飘渺,岩柱悬浮半空,俨然微缩的张家界峰林。

▲岩溶台地峡谷两侧的岩柱(摄影/李忠东)

▲岩溶台地峡谷两侧的岩柱(摄影/向文军)

台地与峡谷形成的丰富地貌层次、流水带来的富庶河谷、山区富于变化的立体气候,使这里成为土家族、苗族世代栖居的美丽家园。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梯田,一望无边的茶垄,悬壁飞瀑上的村寨,无不与自然相得益彰,无不与山水相融相契。

在这充满诗意的家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然后,文学家、艺术家们在这里寻找灵感,于是湘西就这样,从沈从文的笔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声里,走进我们的心里。

▲岩溶台地峡谷两侧的岩柱(摄影/李忠东)

 ▲峡谷人家(摄影/周荣)

洛塔台地,岩溶地台的典型代表。顶平如桌,四面绝壁环峙,有完整而独立的水循环系统和多样性的岩溶地貌

洛塔,位于湘鄂渝交界处武陵山腹地。据传“洛塔”之名,则源于境内一座顶部平坦如桌,四周悬崖峭壁环峙的山。这座像桌子一样的山,就是典型的岩溶台地。

利用航拍器我们得以从空中俯瞰它的壮美。无人机从台地对面的一个坡地升起,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台地从平缓的谷地拔地而立,四周绝壁断崖如削,如巨大的空中楼阁,或如飘浮于大洋的诺亚方舟。

 ▲洛塔台地(摄影/向文军)

从空中看,洛塔岩溶台地整体为一个孤立的宽缓向斜台地,面积达82平方公里,海拔1000~1437米,属于残留的古夷平面的一部分。

 ▲台地四周的绝壁(摄影/杨金山)

沿着台地中部流水切割的沟谷进入台地内部,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整个洛塔台地上,俨然是一个喀斯特世界。溶丘洼地、漏斗与洞穴强烈发育,已发现溶洼漏斗106个,大小溶洞314个,分布密度达3.83个/平方公里,构成独立完整的岩溶水文地貌系统,是世界溶洼漏斗和洞穴分布密度很高的地区。

整个台地上峰丛-洼地、石芽-石林、伏流-盲谷、天窗-洞穴、峡谷-岩柱、河流-瀑布等组合地貌类型多样,被誉为“中国南方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

▲洛塔喀斯特形成模式图(绘图/杨金山)

▲台地四周的绝壁(上图/杨金山,下图/李忠东)

天窗是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因洞穴的顶蚀崩塌作用,使洞顶穿透地表透光而形成的地貌。

洛塔台地的灵洞天窗群洛塔向斜西北翼,沿北东方向在240米距离之内,居然发育有五个呈线型排列的天窗。天窗与天窗之间以天生桥相接,而底部则有地下河洞穴与天窗相连。进入地下河的底部,时儿泻玉流光,时儿漆黑如夜,时儿一线瀑布沿天窗坑壁飘然而下,纷纷扬扬。

▲上图为灵洞天窗航拍,下图为天窗底部仰拍(摄影/李忠东)

2017年,中国地调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做地质遗迹调查时,在洛塔以北的皮渡河峡谷与酉水峡谷之间的台地面上,发现罕见的天坑群。经调查,在3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便发育15个天坑,其中最大天坑直径可达650米,深达260米。由于这一区域位于台地边缘,天坑受皮渡河、酉水峡谷切割,地下河消退,呈现出退化天坑和破天坑特点。

▲用无人机航拍洛塔天坑(摄影/向明海)

洛塔台地是高原边缘切割型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残留的岩溶台地、多级夷平面和高海拔地下河洞穴系统,完整记录了新生代地壳间歇性抬升的地质历史,也可以说代表了岩溶高原解体与演化过程的重要例证。

▲用无人机航拍洛塔天坑(摄影/向明海)

最美的峡谷,成就最宏伟的大桥,难怪BBC、美国国家地理等要送给它“世界最美大桥”的美称。

领略峒河峡谷群最好的地方是德夯。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而矮寨大桥就是最佳的观景平台。

点击播放视频

▲峡谷与问天台(制作/卞玉鹏)

桥的功能连接,是“渡”。但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桥的内涵似乎特别复杂。如西湖断桥,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不断没有断,而且还因许仙和白素贞的爱情,增添了浪漫色彩。桥在这里早就超越了交通的范畴。

进入当代后,桥的修建越来越现代化,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桥在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和内涵却越来越谈泊。尤其是高速公路大桥,仅用于通行车辆,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机会也就没有了。但矮寨大桥却是一个例外,这里不仅天堑通途,自成一景,而且桥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观景平台。

▲用无人机航拍矮寨大桥(摄影/李忠东)

矮寨大桥是吉首至茶峒高速公路中的重点工程。只所以重点,是因为不得不跨越险峻的德夯峡谷。

这条峡谷,全长15公里,谷深300-430米,受到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张性断裂控制,呈十字交叉于德夯苗寨,连同次级峡谷,构成一个由夯峡、玉泉溪、九龙溪、新寨河组成的“X”型峡谷群。

峡谷内岩墙、岩柱发育,形成天问台、姊妹峰、驷马峰、盘古峰、画屏峰、天门画壁等数十个岩墙——岩柱群。峡谷末端和两壁发育流纱、银链、玉泉等多条瀑布,时常云遮雾绕,宛如仙境。


▲用无人机航拍德夯峡谷(摄影/李忠东)

德夯大峡谷壮阔磅礴,对大桥的建造来说却是巨大麻烦。但它又成就了大桥的非凡伟大。矮寨大桥曾经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如曾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深切峡谷桥梁(全长1073.65米,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米)、世界上第一座塔梁分离式悬索桥。

横跨在德夯大峡谷之上的矮寨大桥,远观如群峰之间的一道飞虹,恢宏的气势与雄阔的峡谷山涧相映成趣。

▲用无人机航拍矮寨大桥(摄影/李忠东)

矮寨大桥在设计上分为两层,上面是公路而下面一层专门为观光而设计。站在桥上,仿佛云中漫步,奇妙无比。最美的峡谷,遇上最宏伟的大桥,难怪BBC要送给它“世界最美大桥”的美称。

2017年,从矮寨大桥的桥头,又在修建了一条高空观光栈道。栈道悬挂于悬崖半壁,部分地段干脆采用玻璃铺设,人行其上,一边上千仞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其惊险不可言状。

▲站在桥上看风景(摄影/李忠东)

▲空中走廊(摄影/李忠东) 

绝壁上的洞中悬瀑

山势高峻,峡谷深切,加上雨量充沛,在岩溶台地的边缘和峡谷两侧崖壁,往往发育瀑布,地处岩落溪与酉水河交汇处的芙蓉镇,就修建在一个溢宽达70米的梯级瀑布之上。

在众多的瀑布中,洞穴悬瀑最出人意料。

▲林中飞瀑(摄影/向文军)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是当我来到双龙岩溶台外围陡崖—布瓦壁,还是被它雄阔的气势所震惊。绝壁高至少500米,呈一个圈椅状,三面崖壁直上直下,完全壁立,另一面则开口与峡谷相接,其形态如巨型的破天坑。绝壁的中部,一个瀑布从崖壁上的洞穴中喷涌而出,直泻谷地,瀑水撞击岩壁之声,响彻峡谷。

▲布瓦壁上的飞瀑(摄影/向文军)

不仅在布瓦壁,在几天考察中,大龙洞、小龙洞、雷公洞等均为这种悬挂在半壁的陡崖洞瀑,它们的落差均超过200米,气势磅礴。

这种瀑布又称为悬挂式洞瀑,是发育于湘西岩溶台地边缘最具特点的瀑布。它是指地下溶洞或暗河中的地下水体,从崖壁上岩溶洞穴口流出,悬挂于崖壁而形成的瀑布。

▲布瓦壁上的飞瀑(摄影/向文军)

这种瀑布形成的关键是地表河流下蚀加强,横向切穿地下洞穴,洞穴水系汇入河流。然后,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岩溶台地沿断裂带破碎解体,地表河流的侵蚀速度远远大于地下河的向下溶蚀的速度,峡谷越来越深,而洞穴则被残留在崖壁高处。于是原来在地下溶洞或暗河中水平流动的地下水体,便从洞中流水,形成高位悬瀑。

▲洞中悬瀑形成示意图(绘图/杨金山)

▲瀑布上古镇:芙蓉古镇(摄影/李忠东) 

▲尖多朵瀑布(图片由湘西地质公园提供) 

丰富而优美的景观就像魔方的每一个色块,都在试图拼凑、诠释着多彩的湘西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构造系统,强烈的地壳抬升,然后就是酉水和沅水不紧不慢、经年累月的切割与雕凿。

大自然的演进历史和细节被认真地刻画在这里,丰富而优美的景观就像魔方的每一个色块,都在试图拼凑、诠释着湘西的“神秘”。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之上,一代一代苗族、土家族人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带给这片山水无限温暖与生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也给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取之不竭的灵感。

▲吕洞山残余台地(摄影/王芳) 

▲台地峡谷(图片由湘西地质公园管理处提供) 

▲悬浮山(摄影/李忠东) 

(本文部分图文发表于2018年09月《中国国家地理》及

2019年5月13日《中国自然资源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