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程问诊违规销售处方药,大批药店被整治!

 茂林之家 2019-05-25

近日,南京的几家药店被当地一档新闻调查节目曝光,“罪责”是为顾客提供远程问诊后直接销售处方药,因此受到媒体质疑。面对诸如此类事件,在部分媒体的大肆渲染下,似乎要将尚在襁褓的远程问诊一笔抹杀 。诚然,当前我国远程问诊模式因为诸多硬性制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作为现有医疗模式的补充形式,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远程医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一把利器,面对大众,媒体有责任褒奖,也有义务揭露,但不能为求轰动效应以偏概全,夸大其词。对于远程问诊,我们应该给予技术更多的时间,也应予以其承载者——零售药店更多的信任,切不可做扼杀新生事物的始作俑者。

远程问诊违规销售处方药,大批药店被整治!

图片来源:网络

远程问诊,摊上事了!

媒体对远程问诊这一波的口诛笔伐,矛盾集中于“首诊”患者在药店可轻而易举地通过在线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购买到处方药。

国家2018年7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中,虽然放宽了对远程问诊的一些限制,但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疾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所谓“复诊病人”,就是原来接诊的医生、原来亲自看过这个病人,对病人情况比较了解,而且确信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可以根据病人情况,判断开出处方药。除了这个情况,凡是初诊的病人,不论病人是什么情况,医生给做了诊断、或者是提出治疗建议,甚至开出处方药,都是国家法律不允许的。

以上这类非复诊的远程医疗行为确实存在违反法规的事实,但远程问诊被大张挞伐的“原罪”还是在于“处方”二字。药店上马“远程审方”系统实为不得已为之,症结在于医院的处方流不到药店来。药店没有处方来源,便无法销售处方药,否则就是违规经营。然而南京、浙江等地的乱象,并非行业普遍现象,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时社会的舆论远比事件的本身更加备受瞩目。

远程问诊违规销售处方药,大批药店被整治!

图片来源:中国药店

媒体的弱视与偏见?

远程问诊于大众而言尚属新鲜事物,需要媒体担当起一定的知识普及和宣传作用。而某些业外媒体并非长期浸染于行业之中,正所谓“懂医疗的未必了解药店,懂药店的未必了解互联网”,在信息孤岛中,以静态眼光看待动态事件,随意发表舆论实数不负责任之行为。

纵观我国整个医疗保障体系,零售药店可谓一直都是“人微言轻”,在新医改配套政策的设计上也似乎忽略了他们的客观存在,定位引导缺失加之对零售药店要求的过分苛刻——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个别媒体难免会对其产生新闻的“弱视“和偏见现象。一旦发生错处,便有肆意渲染,断章取义之嫌,将个别现象上升为行业高度,把故步自封当成美德,行业创新当成叛逆。大众需要口碑和名誉去相信远程问诊,而媒体的积极作用则是要帮助他们去建立这种信任,对待利国利民的新生事物,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认同,给予未来更多的可能。


技术助推体制变革

远程诊疗的构想本身是好的,旨在通过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等技术,针对看病难、医疗,水平的地域差异等问题,做到一定程度上平衡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转诊频率高,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理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就做到的。所谓“立法易,执法难”,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要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定期清除已不符合现状与发展的陈旧法规,建立完善立法后的评估制度,及时监测法规实效,做好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与制定。远程问诊是一种便民的诊疗模式,而非一张“许可证”,迂腐的框架限制,只会让其“胎死腹中”。

受到技术的限制,远程问诊着实客观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但随着通讯、计算机、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通过创新产品,不断研发方案进行试错,远程问诊终将能找到现实和技术的结合点,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不断走向完善。

虽然,这个行业始终不缺的是创意与执行,缺的是认同和体制的妥协,但当一个新兴事物发展到足够成熟、强大的程度,则可以反向助推体制的变革,法规条文是可以改变的。远程问诊要做到真正地将互联网与医学、药学服务进行深度融合,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前景致远,不可预期。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