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多年敦煌艺术精华的壁画、彩塑,展品多达200余件,还原复制版的敦煌洞窟,沙漠,沙地植物,为观展者带来最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艺术体验。 莫高窟历朝历代历史 千年繁华,明月如水洗残阙 1 公元366年 苦行僧乐僔和尚西游至敦煌城外鸣沙山宕泉河谷,忽见对面三危山金光万丈,似有佛影,这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莫高开窟之始 2 汉朝 张骞凿空西域,汉武设河西四郡,卫青,霍去病,窦固,班超前后扫荡匈奴,开发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兴盛,商队军旅的驼铃响彻大漠,敦煌逐步成为帝国最重要的西域边贸口岸和“华戎所交一都会” 3 4世纪—6世纪末 从君王到权贵到升斗小民,大都信仰佛教,敦煌先后为前凉,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管辖,且不时受柔然和吐谷浑侵扰,但上至世族,下至平民,无不发愿为佛窟造像,莫高开窟规模日众 4 隋唐 天下一统,丝绸之路文化和贸易繁荣达到巅峰,敦煌迎来了石窟营造的黄金期,安史之乱后敦煌长期被吐蕃占据,吐蕃人同样崇信佛教,开凿佛窟 5 晚唐—五代十国—北宋中期 社会经济相对稳定,虽过巅峰,但石窟营建继续发展 6 11世纪初—13世纪初 敦煌为党项族西夏国统治,随着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东南边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地处西北的敦煌,河西走廊和整个西域,人文社会经济衰败之势渐显 7 元朝 东南海商舟楫相随,敦煌早已不复为中西交通咽喉要道 8 明朝 封禁嘉峪关以拒漠西蒙古人,将瓜,沙二州(酒泉与敦煌)遗弃境外,敦煌,自此荒废于瀚海流沙,再无新窟 本次展览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分别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观众全方面了解敦煌。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讲述一下在展览上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几组作品。 《张骞出使西域》 众所周知,张骞与丝绸之路有着极大的联系。提起张骞,人们想到的必然是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于阗王后供养像》 于阗王后供养像位于莫高窟第98窟,她的服饰非常具有个人特点,一头长发挽成双博髻,发髻上戴着莲花立凤冠,插八柄花钗,其中两柄为步摇,面装花钿,身着黑色交领广袖长袍,长袍上绘制缠枝花鸟纹,脖子上佩戴多层项链,双手于胸前捧香炉。 整个人看上去形态端庄、优雅,颇有王后威严仪态,亦展现出汉地特征。 《凉国夫人供养人》 凉国夫人供养人位于莫高窟第19窟,曹元忠夫人翟氏被封为凉国夫人,从图中可见,凉国夫人头戴桃形冠,冠上饰以凤纹,两侧插步摇,双鬓作抱脸髻。脸上贴花子,眉毛细如柳叶,嘴唇红润丰厚,璎珞珠壁环结,叠垒串绕饰于项前。 凉国夫人身穿红褐色大袖襦裙,双肩披帛,脚穿绣花云头鞋。双手持盘,整个人雍容华贵,跟随身后的是其长女。 白居易曾在《长恨歌》种写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说的就是凉国夫人这样的仪态。 《禅定佛像》 禅定佛像位于莫高窟第259窟,是早期彩塑的代表作之一。佛像结跏趺坐,双手放于腹前作禅定印:土红袈裟通肩覆体。 细密的阴刻衣纹表现衣服褶皱贴身,给人以薄衣透体之感;两眼前视,但又似乎视而不见,嘴角露出一丝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神情恬静和悦,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灵的意境。 《萨埵太子本生故事》 这幅本生故事画是11个场面中的一个,人物活动鲜活,巧妙地呈现出故事情节,画中的人和景既完全融合,又清晰明朗,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变化,也增强了壁画的生活真实感。画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上采用相对压抑的蓝色与褐色。 《中心塔柱》 此中心柱四面凿龛,每面由三身组成,佛居龛中,二胁侍菩萨分立龛外两侧,分别塑佛说法,禅定,苦修,降魔四像。 正面龛为说法像,佛结跏趺坐,身着通肩袈裟,造型清秀,形体匀称,庄严稳重,贴身的袈裟上密集的阴线衣纹随肢体起伏变化,宛若行云流水,律动感强,并富有装饰性。 二胁侍菩萨高髻宝冠,长发垂肩,天衣斜挎,面相略方,额宽庭高,眉目清秀,端颜慈面,双目作俯视之状,神情庄静,给人以纯朴素雅之美感。 《琉璃圆光观音禅定像》 紫色的磨砂质地佛像肃穆得坐立在展厅内,琉璃透明宛若流动的光影,在灯光的照射下,佛像变得更为通透,得以呈现散发充满美感的柔光。 《都督夫人礼佛图》 这幅画位于莫高窟130窟,是唐代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画中共有十二个人像,第一身像最大,立粉堆金榜题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第二身像较小,墨书'女十一娘供养';第三身像更小,墨书题'女十三娘供养'。这三人是礼佛图的主人,后面九人为奴婢。 王氏长发挽成抛家髻,头顶饰“朵子”、鲜花、小梳、宝钿,身着碧衫红裙,肩披绛地帔子和白罗画帔,脚蹬笏头履,持巾,捧香炉,虔敬向佛。 女十一娘面贴花钿、花子,身穿朱衫白裙,手捧花束神态恭谨。 女十三娘头戴凤冠,斜插步摇,衫裙帔帛,脚上穿“小头鞋履”。 三人遍身绮罗、满头珠翠,从穿着打扮上一看便知是豪门贵族眷属。连同身后的九名奴婢,也发髻各异,有头顶饰鲜花,也有不佩戴任何饰物的。 这幅画人物造型真实,富于生活气息,无论主人还是奴婢,都具有“曲眉丰颊”、“丰肌腻体”的“杨贵妃型”的特点。众所周知,唐朝以胖为美,画中每个人物面容神采各不一样:主人们雍容华贵,手捧香炉或鲜花,合掌敬礼,流露出恭谨虔诚的心情;奴婢则有的捧琴,有的端水瓶,有的两眼前视,有的以纨扇掩面,悠然自得。有的回头顾盼,窃窃私语,与主人的肃穆相比则显得心情颇为活泼,深刻地表现了生活的真实。 仿真敦煌石窟 ![]()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这座仿真石窟,石窟形制按三维数据在展览上精确重建。壁画最大程度还原了原窟的色彩与质感,让人惊艳无比。跨过这道门,仿佛穿越古今,走进一个真实的敦煌世界。 ![]() 观众穿行其中,与景融为一体,妙趣横生,成为新晋网红必打卡圣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