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分钟读完:《新规则:变革时代领导者的8个核心思维》

 炫先森 2019-05-25

>

新书  翁炫最快解读

不确定时代的职场精进指南

<


你好,我是翁炫。这次,我给你介绍的书是,中信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新规则》。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崛起的新规则。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新规则,那就是,不依赖传统策略和路径,理解机遇与风险并存,才有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你可能会说,这个新规则并不新啊。那,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规则是在1993年,也就是26年前被总结出来的。1993年,我们还处于大学毕业包分配的时代呢。


你看,这是不是就很有趣了?是谁如此有远见,准确预测到了今天的市场环境呢?


他就是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被誉为“领导变革之父”的约翰·P.科特。科特追踪研究了115位哈佛商学院1974届毕业生,长达20年的职场路径,于1993年写就了这本书。


这里面有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1974年。1973年10月,美国进入全球化。也就是说,这批MBA毕业生,是美国进入全球化后的第一批MBA毕业生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了,这115位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的职场经历,无疑会对我们的职场生涯有启发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3个部分,为你介绍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发现机遇的方法有哪些?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究竟怎样做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刚才,我们说到,1973年10月,是美国对全世界经济统治的终结,同时也是全球化经济的开端。作者把1973年称为,美国大资本主义的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美国大资本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是从1860年到1930年,差不多跨越了三代人。这一阶段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强烈影响。在这个阶段,成千上万的制造企业被建立了起来,比如,我们熟知的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在这个阶段,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从39年增长到了将近60年;上百万曾经穷困潦倒的人,进入到了中产阶级,过上了先辈们做梦都不敢想的生活。


但是,这一阶段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有些工厂主利用新经济力量去剥削工人,工人们陷入了长时间的劳作,以及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再比如,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美国大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30年到1973年。这一阶段受到了美国政府行为的强烈影响。具体来说,是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对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干预,试图缩短贫富差距。在这个阶段,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持续增长,从将近60岁上升到了将近71岁;美国贫困人口的比例从40%以上,下降到了总人口的12.6%。


为了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阶段美国的经济变化,我再来说个具体的细节,你来感受一下。比如说,在这个阶段,一些生活便利设施和娱乐资源不再是富人的专属了。像洗衣机、电视机这些家电,进入到了千家万户。


第二阶段也有它的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培养了大量的官僚主义,从而导致了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缓慢、成本高昂以及效率低下。


美国大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始于1973年10月。它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影响。从1973年到1991年期间,美国的进出口扩张达到了500%。全球化是许多不同力量的共同产物,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科特说,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只有极少数人真正想清楚了全球化趋势意味着什么。


那么,全球化趋势意味着什么呢?在书中,科特从3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了,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结果。


第一个方面,国际竞争在加剧。这大大地减缓了美国工资上涨的速度。自1974年至今,美国许多职位的工资增长幅度,并没有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第二个方面,最高薪资与最低薪资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


第三个方面,取得成功的策略和途径发生了变化。从大公司转向了小型的创业公司;从制造业转向了非制造业;从企业管理者转向了创业者。比如,一些更灵活、更关注用户的小型企业,其效率和效益远超行业中的巨头企业。


好。这就是美国进入全球化后的市场环境。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其实这也是我们当前的市场环境。我们来稍微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1973年10月是全球化的开始,它不仅影响着美国的经济社会,对全球其他地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是,我们进入了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每一件事都在变化,过去取得成功的策略和路径完全失效了





传统的策略和路径失效了,那新的规则被挖掘出来了吗?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全球化背景下,发现机遇的新规则


我将和你分享3个方法。这3个方法,都是科特的研究结论。科特追踪研究了115名哈佛商学院1974届毕业生,长达20年的职场路径,从中总结出来了这些发现机遇的方法:到小企业里找机遇到顾问行业里找机遇,以及培养领导力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法,到小企业里找机遇


1974年,科特追踪研究的这批毕业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高达71%的人去了大企业。但在1992年,在大企业就业的人占比下降到了38%,有高达62%的人在小公司工作。


科特指出,在市场并没有太多竞争的时候,也就是刚才介绍的美国经济第二阶段时,大公司无论有什么缺陷,都能因为他们巨大的优势而获得成功。比如,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强有力的品牌号召力等等。但是,当市场进入第三阶段时,也就是全球化竞争加剧时,大公司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缺陷也会带来明显的损害。这些缺陷是,官僚主义的企业文化、办公室政治、臃肿的管理流程等等。这些缺陷带来的伤害是,企业利润的下滑、企业丧失竞争力。



这批在1974年接受了大公司职位的毕业生们,忍耐这些问题一段时间后,最终大多数人放弃了大公司,转移到了小型企业。


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丽萨的毕业生的故事。丽萨在商学院毕业后,进入IBM做销售。IBM给新入职的员工安排了6周的时间,学习所有的操作手册和熟悉所有产品的功能。然而,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商科毕业生来说,根本就用不着6周时间来掌握。丽萨很快就熟悉了这些内容,随后很长的时间都在看电视打发时间。1977年,丽萨离开了IBM,自己创立了公司。


1985年的时候,科特让这批毕业生,给生活满意度打分,结果发现,在小公司内工作的人,打出了更高的分数。他们认为,小公司能给予员工更多的反馈、更多的自治权。而那些在大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几乎都在抱怨没有什么权力,有太多模棱两可的事情,有太多自相矛盾的要求,以及个人影响力太小。


当然了,这些小公司,有许多是这批毕业生自己创立的。数据显示,这批毕业生中的创业者,有90%都在制造业以外的行业,几乎都是门槛更低、机会更多的领域



哪些毕业生更容易走上创业这条路呢?科特并没有发现这批创业者的特殊性。如果一定要说他们的不同之处,那他们确实比其他同学更独立、更勤奋、对自治权有更高的需求、对安全感的需求偏低。


这批创业者选择创业的时间点有共性吗?此前,哈佛商学院有个“机会窗口”理论,是指大多数成功创业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都是在毕业5年到毕业10年之间创业的。毕业前5年,缺少经验、商业想法、资金等等。毕业10年后,又过于习惯上班生活,过于保守,不想冒险。所以,创业的“机会窗口”期是在毕业5年到毕业10年之间。但是,科特跟踪这批毕业生后发现,“机会窗口”理论纯属瞎扯。


好。这就是发现机遇的第一个方法,到小企业里去找机遇。我们稍微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小型的、灵活性的创业式组织,比起大型臃肿官僚性质的机构,更容易获得成功那些创立或服务于小型组织的人,比起大型传统企业中的人,更容易获得职业满足感。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求职时,不要选择大企业要去小企业。实际上,科特说的是,速度和灵活性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制胜法则。



接下来,我们来看发现机遇的第二个方法,到顾问行业里去找机遇。科特指出,全球化背景下,顾问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尽管这批毕业生大多不在大公司任职,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作为顾问,在为大公司服务。


这批毕业生中,1974年,仅8.5%的人,接受了咨询公司的工作。但是,到了1992年,有10%的人在咨询公司工作。


为什么10个人之中,就有1个人在咨询行业里工作呢?科特分析后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做咨询顾问,可以不用通过官僚化和政治化的层级打拼,就能晋升到企业管理岗位。


第二个原因,咨询行业是通向创业之路的有效跳板



第三个原因,这份工作本身极具挑战性。对于咨询顾问们来说,他们不用在大的、官僚化的组织里工作,却可以指导这些组织,以便这些组织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对他们来说很有意义。


实际上,在1974年到1994年这20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市场中,人们对顾问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与全球化有直接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有着巨大的变革需求,这种需求带来了管理咨询行业的巨大发展。


好,这是发现机遇的第二个方法,到顾问行业里找机遇。我们对这部分内容做个小结。科特指出,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许多大组织都需要精简,以减少官僚主义,更贴近顾客和供应商。这种趋势,给小型经销商、供应商和商业顾问以巨大的商机。


发现机遇的第三个方法是,培养领导力。 


科特区分了“领导”和“管理”的概念。我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领导力是指能带兵打战的能力,战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需要领导者能够灵活地调整战略和战术。管理能力是指,有制订计划并监督员工执行计划的能力,简单来说,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他人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第二经济阶段,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许多行业中,需求基本等同于供给,甚至大于供给,企业或者个人要想成功,只需要按时、按计划、按预算完成任务即可。这个阶段,考验的是管理能力,管理企业或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但是,现在,进入到了第三经济阶段,市场竞争更激烈、市场环境变化更快,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仅仅制订计划并管理他人或自己执行计划,显然是不能取得成功了。这个时候,企业或者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得适应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和战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考验的就是领导能力,领导企业、他人以及自我的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领导力的管理者,是难以获得晋升的,更难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科特追踪研究的这批毕业生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那些有管理能力,但是没有领导能力的毕业生,毕业20年后,仍工作在发展较缓慢的企业中,停留在层级较低的位置上,赚到的钱也更少。


当然了,在大公司或小企业中担任领导职位的人,所面临的领导力挑战也是不一样的。在大公司工作,领导力通常是指,能够发起改革。在小企业里工作,领导力通常是指,挖掘并利用有限的资源,帮助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


既然领导力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去哪里培养领导力呢?科特从这批毕业生身上发现,习得领导力最佳的途径是,在工作中,而不是学校。哈佛商学院MBA项目,并没有帮助这批毕业生习得领导力。


当然了,这可能与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有关。如今,很多MBA项目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领导型人才。而科特研究的这批学生在哈佛商学院学习时,课程里并没有领导力相关的内容。在当时,领导力这个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更多的是指,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我们再说回在工作中习得领导力这个话题。科特追踪研究这批毕业生后发现,那些具有领导力的毕业生,是通过在工作中观察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并在不断的尝试和犯错中,习得了领导力。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具有领导力的毕业生中,更多的人是在小公司里习得了领导力,而不是在大企业里习得领导力的。


这是发现机遇的第三个方法,培养领导力。要想在企业里获得晋升,具备管理能力是不够的,更需要具备领导能力。缺乏领导力的人,不仅会损害企业的表现,也会影响自身职业的发展。




我们已经说过了,当下的经济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发现机遇的具体方法。但是,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一些底层能力,即便了解了发现机遇的具体方法,仍旧难以成功。


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底层能力呢?科特从这批毕业生的经历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具备自我驱动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批毕业生中,取得事业成功的人,都具备这两种底层能力


我们先来看自我驱动力。科特追踪研究的这批毕业生中,几乎没有人给自己设下了较低的目标,也几乎没有人对目标失去信心或失去动力。进一步,那些设置了较高目标,且想赢的人,也的确比其他毕业生在经济上的表现更好。概括来说,科特经研究发现,这批毕业生,其父辈的经济阶层、自身的智商与其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但,其自我驱动力与其收入之间是强关联的。



好,我们稍微来总结一下,自我驱动力对个体成功的影响。在持续增长的竞争和高速发展的全球化商业环境中,我们要想赢,就需要有高标准和对胜利的强烈欲望。


接下来,我们来看终身学习的能力


说到终身学习,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再学习。实际上,科特所说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指,要勇敢地直面转变与动荡,把转变与动荡当作学习的途径



今天的商业环境中,转变与动荡是非常常见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层面,一个是生活层面。


我们先来说工作层面的转变与动荡。


在第二阶段的经济环境中,大多数人的职业可以被划分为几个简单的类别,而且性质相当线性。比如,干财务的,可能就会干一辈子的财务,直到退休。


但是,在第三经济阶段中,工作不再是线性发展的,更多的是动态的工作组合。比如,先做一段时间的财务岗位,然后是营销岗位,再接着是综合管理岗位。这种动态工作组合方式,需要我们时刻直面转变与动荡。


有人一听说转变与动荡,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有些人把转变与动荡,视为学习的途径。科特研究的这批毕业生,就是把转变与动荡视为成长的一个重要资源。所以,这批毕业生大部分都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我们再来说生活层面的转变与动荡。


我们时常会羡慕那些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实际上,他们真实的生活,很可能千疮百孔。


科特追踪研究的这批毕业生中,许多人都经历了生活上的变故。死亡、离婚、疾病和巨大的压力,在这批毕业生身上司空见惯。有人房子被烧毁了。有人被枪杀了。有人因流产而遭受创伤。有人患有一系列使人衰弱的疾病。有人英年丧妻,独自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有多对夫妻离婚。


但是,这批毕业生中,那些成功的学生们,都把这些生活变故,转化成了成长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



好了,我已经为你介绍了成功者身上具备的两种底层能力,自我驱动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第二阶段的经济环境中,底层能力上的差异,不会转化为收入上的巨大差距。因为全球市场的缺位、企业内外部的竞争障碍、政府对收入的大规模再分配,以及许多其他因素,对社会的整体收入,产生了均衡效应。但是,如今,已是第三阶段的经济环境了,这两种底层能力的差异,正转化为巨大的收入差距。那些成功者,不仅掌握了全球化背景下发现机遇的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具备自我驱动力和终身学习这两大底层能力。


说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来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个回顾。


第一部分,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市场环境。1973年10月是全球化的开始,它不仅影响着美国的经济社会,对全球其他地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是,我们进入了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每一件事都在变化,过去取得成功的策略和路径完全失效了。


第二部分,我为你介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现机遇的3个方法。这3个方法分别是,到小企业里找机遇、到顾问行业里找机遇和培养领导力。这3个方法,都是科特的研究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一些底层能力,即便了解了发现机遇的具体方法,仍旧难以成功。科特进一步为我们总结出了,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的两种底层能力,自我驱动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最后,我想花点篇幅,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写于20多年前的1993年。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没有丝毫的时间距离感。相反,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本书就是在写我们的当下


我想,这应该是源自它的真实。这本书出自科特严谨的实证研究。市面上,与职场相关的书籍,大都是鸡血或鸡汤,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支持。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力量,还可以感受到这批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们,在应对时代变化时,所遭遇到的挫折、迷茫、挣扎和决断。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与我所经历的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你在看完我的这篇介绍后,能亲自打开这本书,走进这批世界顶尖名校MBA毕业生的故事中,详细了解一下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这件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我们个体又该如何适应全球化市场。


这本书是“领导变革之父”约翰·P.科特系列珍藏版之一,稍后中信出版社还会陆续推出科特的《企业文化与绩效》《变革的力量》和《领导力要素》,同样值得你关注


恭喜你,掌握了全球背景下个体崛起的方法。我们下本书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