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首都长安,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有个书生出门吃饭,看见大雪飘飘而来,诗性大发。他念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正好旁边路过了一个晋升的官员,就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旁边一个卖棉衣棉裤赚了大钱的商人笑着接上一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好旁边一个乞丐又冻又饿,都快死了,气愤地说:“放你娘的狗屁”。大家想想,同样面对一件事情,四个不同的阶层人的人,书生、官员、商人、乞丐居然有着不同的看法。 面对幸福我们同样有不同的解读。现在的家庭,夫妻之间在一起幸福吗?我觉得大多数不幸福,因为在一起没有和谐、和美、圆满的感觉。幸福的家庭关系是经营出来的,不可能唾手可得。要经营好一个幸福家庭,先要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样的人才会幸福呢?有人说好人才会幸福,有人说有钱的人才会幸福,有人说知足的人会幸福,还有人说懂得感恩的人会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非要给幸福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快乐和意义,快乐是当前的利益,意义是生命最终的目的,你得给自己的人生B点找到一个支撑点,我们得明白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会幸福呢?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教授叫做霍华德金斯,他24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什么样的人才会幸福?》。为了写这个论文,他散发了一万多份调查问卷,结果收回了5200份问卷。他让这些人回答五个选项:非常幸福、幸福、一般、痛苦、非常痛苦。结果5200人中只有121个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也就是说,实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在我们的总人口中不会超过4%,在这121个人当中,有50个人是当地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他们有钱有地位,理所当然地应该感觉非常幸福。那以剩下71个人是什么身份?你看了一定会大跌眼镜,他们是家庭主妇、打工者、清洁工人、买菜的农民,甚至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这71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却认为自己非常幸福。于是教授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两种人会非常幸福:一种就是淡泊宁静的普通人,只要他修炼自己,让自己少一点欲望,让自己清心寡欲,这种知足的人很幸福;第二种就是事业有成的成功者,想啥有啥,这种人当然感觉很幸福。 这个教授做调查的时间点是1988年,后来到了2009年,20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在书房,突然翻到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20多年过去了,这121个人的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出于好奇,他又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121个人的联系方式,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重新做了一次调查。 71个普通人中有两个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剩下的69个人,有的人已经很成功了,有的人境遇有所改善,有的人仍然穷困潦倒。但他们的选项仍然是非常幸福。而那50个成功人士呢,有9人仍然很成功,所以选项是非常幸福,有23个人选择一般,有16个人因为事业下滑甚至破产了,所以选择了痛苦,甚至有两个人选择了非常痛苦。这样的结果引发了教授深深的思考。 一个星期以后教授在《华盛顿邮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揭示了幸福的密码。他推翻了自己大学毕业时得出的结论,因为他发现物质带来的幸福感是不能持久的。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