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嘉定地名
法华塔 法华塔 法华塔,又名金沙塔。位于登龙桥(俗名州桥)南堍、横沥与练祁河交汇处。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元至大元年(1308年)僧人道坚重修。此后三百年间,毁坏程度年甚一年。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重建,此时,塔身仅存一级,恢复七级。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嘉庆八年(1803年)僧人达圆募款重修。民国8年(1919年)此塔复修。13年8月邑人戴思恭等募款6千元修缮,卸除原有的腰檐、翘角和柱子等构件,改造成钢筋水泥平坐栏杆。 清光绪六年《嘉定县城图》中的法华塔 法华塔高40.8米,四面七级,系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内有木梯,拾级而上,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壁佛龛内已无佛像,似是后期重修时被拆的。塔底层匾额上书:“万历戊甲县晋安陈一元重建法华塔,伊蒲戒弟子娄坚书”。匾额两旁壁上嵌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法华塔记》石碑二方。塔下有塔院,院内昔时住有僧人,故亦称僧院。沦陷期间,于塔最高层设瞭望哨,并于塔顶置钟一具,可人工报时报警,塔院移作救火会。 民国时期的法华塔 有塔无寺,超出惯例,并巍然耸立于街衢闹市中,据传其时邑人科名寝衰,便建塔,取名法华,以冀得到佛般智慧,亦奉一邑文风所赖,昭示士人进取。嗣后居然科名鹊起。明清之际,邑人科第蝉联,名人辈出,纯属巧合。昔日邑人重阳登塔,晴能眺望松江佘山和昆山马鞍山。法华塔历经70余年风雨侵蚀,已出现水泥开裂、钢筋外露,塔身向东南倾斜。1989年上海市文管会与嘉定县人民政府决定联合修缮法华塔。1995年上半年起,维修工程启动,同年9月,对法华塔进行纠偏,翌年底维修竣工。修复后的法华塔恢复了木结构的腰檐、斗拱、平座栏杆、飞檐翘角等宋时风貌,安装了泛光照明装置。1997年12月起,又重建塔院,院内设有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生平陈列馆。1960年1月、1980年2月、1992年1月3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华塔与塔下之日晖桥相映成趣,构成胜景一绝——金沙夕照。 嘉定胜景——金沙夕照 护国寺 护国寺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位于西门外大街香花桥北侧。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赐额。元泰定二年(1345年)僧希最修葺。明永乐九年(1411年)僧如訚、如馨修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僧德真重建天王殿。万历年间(1573—1620年),僧国赞、明瑜、真颖重建观音殿、大雄宝殿、回廊、山门、定光阁、文昌阁、关王庙。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天王殿、观音殿。清末部分改作练西小学校舍。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寺殿遭损坏,唯弥陀佛殿完好,乃有信徒焚香化纸。“文化大革命”中,将石弥陀佛像埋入大殿地下。1982年兴建聋哑学校,拆除大殿,弥陀佛大石像挖出,今存嘉定区博物馆。为满足宗教生活需要,2012年8月,在原嘉定区职业技术学校校址,经过整修,护国寺又重新恢复开放迎客。 护国寺旧影 自建护国寺后,附近逐渐形成商居区片,明、清两代为鼎盛时期,有商店200余家,以护国寺街为中心,半径50米左右。是嘉定最早的商居繁华地区之一,今仍有三四米宽的弹石老街,有居民近1000户,住宅以砖木结构2层楼房为主,有菜场、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护国寺的建筑被毁,但护国寺作为区片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护国教寺 孩儿桥 孩儿桥,俗称小囡桥,跨于城中路练祁河上。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邑人赵安国建,为石桥。1958年,改建为水泥桥。之后1964—1984年又先后改建,跨径6米,宽18米。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孩儿桥位置 过去,在孩儿桥的石桥栏上,浮雕数十群童,桥北堍有家徐亮酒坊,美酒飘香,生意兴隆,但老板常觉少酒,窃怀疑伙计所为。 仲夏夜阑,仅徐独坐纳凉,蓦然见群童抬酒出坊,徐即追踪,至桥勿见。徐大悟:少酒乃神孩所为。天明,徐雇石匠,凿去石孩脚趾。翌晨,见石趾血迹斑斑,桥上血印成句:“财主心肠黑,徐坊米酒酸”。此后,徐坊从无缺酒,但再也酿不出醇酒,且酒带血腥味,生意遂一落千丈。刻有孩儿石刻的精致桥栏,现藏嘉定博物馆。 ![]() 原孩儿桥构建上的石刻 ![]() 位于城中路的孩儿桥,现桥名题为“小囡桥” 元杨维桢诗曰:“徐公坊外仪曹园,孩儿桥头夜不眠;一丛蓝仙引儿戏,散作人间倒酒仙”。 清王鸣盛诗曰:“汀花岸划拂渔蓑,处处春城荡浆过;闻说石孩曾盗酒,至今桥畔醉人多”。 ![]() 让上海因我们更加美好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方微信 |
|
来自: 非亲似亲fhf > 《回溯过去/老照片》